01.
世界上竟然存在另一個我?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你會被那些性格與自己截然相反的人吸引?
為什麼有些人即使你們第一次見面,你卻能感覺到Ta是同類人?
為什麼有些人性格看起來和你大相逕庭,你們的氣場卻異常合拍?
希臘神話曾有這樣一個傳說:
遠古時代,並沒有男和女這麼鮮明的人類劃分,那時的人是雌雄同體的生物,叫做「男女」。
它有四隻手,四條腿,一顆頭,四隻耳朵,正反兩副面孔,是個膽大妄為的怪物,搞得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忐忑不安。
為了安撫眾神,宙斯將它撕成兩半,每半有兩條腿、兩隻手。
被分開的「男女」痛苦不堪,必須要找到另一半,融合為一體才能完整。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尋找世界上的另一個你。
所以,對此解釋最極致的文學表現:
比如《紅樓夢》中,寶玉第一次見到黛玉便恍如隔世,脫口而出「這位妹妹,我見過」;
《你的名字》中男主瀧和女主三葉即使時空交錯,第一次見面還是能馬上認出對方……
並非藝術創作的天馬行空,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02.
你我都有「顯性」和「隱性」雙重人格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解釋,我們可以從別人身上看到另一個自己,對一個陌生人充滿熟悉感,被和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吸引……這些都可以用「影子人格」來解釋。
如希臘神話的那個生物一樣,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具有顯性和隱性雙重人格:
顯性人格就是我們平時外在表現出來的人格,
而隱性人格即影子人格,就是在每個人的成長中沉澱於內心的另一個隱形的人格形象。
它有可能與你自身顯現出來的人格特點完全不同,而且由於潛藏在你的潛意識深處中,一般不容易被發現。
03.
為什麼我們總是容易被自己的「影子人格」吸引呢?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個體為了追尋完整的自我而做出的無意識選擇。
比如一個人的顯性人格是積極向上、外向開朗,但她的潛藏的隱性人格卻是內斂自省不愛說話的。
很可能是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意識到外向開朗好像更受歡迎,於是為了更加適應社會,她無意識讓自己傾向這樣,而那個「自省內斂不愛說話」的人格就被她壓抑到潛意識深處了,成為她的「影子人格」。
當她遇見一位跟自己的「影子人格」一樣的異性時,突然怦然心動,有被救贖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的正是自己所被壓抑的人格。
她跟這樣的男生在一起時,彼此都會感覺到放鬆,覺得一直桎梏自己的東西好像消失了。
不用一直活躍氣氛,不用沒話找話,彼此安靜的待在一起就非常美好。
此時她隱藏的影子人格悄悄浮出水面,與她的顯性人格整合,進而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的自己。
而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對於「完整自我」的追尋。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神奇的搭配:
一個內斂憨厚的男人,會愛上一個大膽潑辣的女人,那是因為他內斂憨厚顯性人格下,嚮往著自由和攻擊;
一個做著穩定工作的姑娘,會有一個整天「不務正業」吃喝玩樂的閨蜜,那是因為她追求新鮮刺激的那一面被壓抑了;
一個看似任勞任怨的下屬,卻能搞定一個強勢的上司,那是因為他們本質是追求成就的同類人……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坦然接納自己的影子人格,與它和諧相處。
也有這樣一部分人,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影子」時是厭惡的、排斥的。
比如,強大的人對自己懦弱的經歷不堪回首,對過去隻字不提;
精明的人難以接受自己會犯蠢,會用各種方式掩蓋……
我們似乎只能接受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人,於是壓抑、排斥自己不想要的那一面。
但是,這樣被你壓抑在內心深處、不見天日的那個「自己」,在背後生根發芽,暗自滋長你卻不知道。
只有看見和接納自己的影子人格,那個被抑制的「自己」與外在的自己融合為整體時,我們的內心才會充盈完整。
我們需要把它釋放出來,讓它在陽光下,肆無忌憚,自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