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的年紀,不大不小正好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年齡段,在大部分行當,五十歲這個年紀已經處於事業的收割期了,而這個年齡段的大部分人應該都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但又正是需要花「大錢」的地方。
那五十歲的人究竟有多少存款才不會焦慮呢?講一個真事吧。
我一朋友,也差不多五十來歲,事業有成,做承包工程的,生意做得很大;近幾年準備早點退休,把生意慢慢交給兒子。家裡上千萬的資產還是有的,那你說他焦慮嗎?其實也還是焦慮的,他不止一次在我面前提到他兒子的各種叛逆,以及不願意結婚等等。
他的兒子是個不婚主義者,做事很有頭腦人也有能力,但就是不願意結婚,為這事,我朋友差點跟他兒子脫離父子關係,但兒子畢竟又只有一個,他焦慮嗎?非常焦慮。
還有一哥們,72年的,兒子已經25歲了,那哥們手上也有個幾十萬,但他也非常焦慮。至於為什麼焦慮呢?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沒房。
這裡的沒房,指的是城市裡和農村裡都沒有房子,唯一家裡的房子,還是二十年前修的那種老房子。你看,存款幾十萬的人,也非常焦慮。
焦慮是什麼?焦慮是人生中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擔憂的體現。從某種角度來說,焦慮的確是跟金錢有一定的關係,但有句話怎麼說的?沒錢有沒錢的焦慮,有錢有有錢的焦慮,他們焦慮的點各不相同。
也許你不會操心金錢上的壓力了,但你又轉而開始操心孩子的家庭教育狀況了。
人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我們對未來有期望。正所謂期望越大,我們願意為之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可以說,焦慮本身是作為我們前進的一種動力存在的。換句話說,焦慮=動力。
如果我們單從物質上的焦慮去看的話,五十歲的人有多少存款才不會焦慮呢?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原因也很簡單,有錢的和沒錢的焦慮各不相同,你考慮的點也就不同。
對大部分五十歲年齡段的人來說,如果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能夠滿足於自己未來的養老,不給兒女增添負擔,我認為這就算是非常不錯的人生了,畢竟沒人喜歡老了以後還給兒女增添負擔。
五十歲的人,也就十來年就退休了,在這個階段中還可以考慮賺一點自己養老的錢。那麼按照這個標準來看,可能五十歲的人哪怕是有幾萬塊錢的存款,也可以滿足基本的條件。
在這個初始階段中,我認為五十歲的人存款在幾萬到十幾萬不等,都是能夠生活得不錯的。
但這裡有一個前提是:你沒有任何大額的消費開支,例如買房、兒女結婚等等。如果你還沒有房子或者兒女還未結婚,那麼就必須要在前面的條件上加上結婚和買房的開支才行。
國內家庭目前的狀況就是這樣,父母操辦結婚購置新房。但對一個五十歲的男人來說,如果這兩項任務還未完成,那可真是:操不完的心,焦不完的慮。
這裡額外提一點吧,我大概知道還有很多五十歲左右的老哥們自己兒女還未結婚,甚至也沒有買房一類的。如果你問我怎麼辦,我的建議其實也很簡單。五十歲左右,坦白講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從頭再來的可能性了,再年輕十歲也許還有可能。
因此,我的建議是,能省就省。例如買房來說,也別管什麼兒子是不是要在城市裡買房了,除了一二線城市和兒子工作的城市,千萬不要在縣城裡買房,為了所謂的面子在當地縣城買房,完全就是一種浪費資源和金錢的低級決策。
原因也很簡單,對這個階段的人來說,大部分人是沒有養老金的,因此未來還是會回到農村節省開支,至於縣城裡的房子,誰去住?所以,我認為在老家修房是一個不錯的建議,既可以供孩子結婚,也可以為自己以後的養老提供助力。
把在城裡買房的機會留給孩子吧,雖然現在年輕人不容易,可已經沒機會了,對於你這一代來說。
在這個階段中,一般都是事業有成的中產家庭的人。
這部分群體或是在企業做高管,或是自己創業做生意等等。收入豐厚,完全不用操心自己的以後的退休生活,幾乎不會在物質上有什麼焦慮的點,但唯一焦慮的可能是家庭方面。
在這個階段中的人,存款在幾十萬上下,我認為都是可以滿足的。
這個階段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教育水平。他們更關注的,可能是對於孩子的當下和未來。
他們中的孩子有的已經結婚,有的還在打拼,而作為父母,他們可以拿出一定的資金給予孩子幫扶。
在一二線城市中,如果孩子有想做的生意,或者創業等等,他們可以依託於自身的資源和金錢,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從事業和大額開支中,給予幫助。
我們說,這個階段的人,不僅可以滿足自身,還能夠幫助孩子的事業有所精進。
這個階段的人,一般在大城市裡都有房產,年收入在十幾萬或以上,能夠對孩子起到一定的幫扶,這就是非常不錯的階段。
在滿足自身的同時還能夠幫扶孩子,那幾乎就已經沒有什麼可焦慮的了。剩下的日子就是退休後遊山玩水的悠閒生活。
這個階段中的人,我認為焦慮的不是自己的養老和孩子問題,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什麼意思呢?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級的需求是「自我實現」。
而這個階段的人,就是需要自我實現。
例如把事業做到某種地步,把商業化的力量傳播開來,以證明自己的價值等等,這些才是他們所追求的目的。
在這個階段中的人,錢可能只是一種數字,或是一種能力的象徵。幾百萬上千萬的純現金存款,都是極有可能的。
這個階段中的人,他們的孩子大多都在國外讀書或就業,自己不用操心孩子,也不操心養老,但尤其關注一些「國際大事」。
例如,要不要移民啊?要不要再買套房啊?自己的未來事業突破點在哪裡啊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這個階段中的人,更在乎自我實現,追求人生意義上的高目標、高自我。存款已經不能阻擋他們前進了。
也正因為這個階段中殷實的家底,你才會發現,富人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從出生那一刻,就註定了。
其實,家庭這個東西很玄妙。就像巴菲特說自己:「我這輩子最成功的一筆投資,在我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巴菲特不僅出生在美國,他的父母更是赫赫有名,在巴菲特幾歲的時候就能夠參觀股票交易所,那也正是巴菲特的媽媽陪巴菲特去的。
而大部分的普通家庭,五十歲的人能夠把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解決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根本沒有一分錢能夠讓孩子去做「後盾」,去做那些高風險高收益的冒險行為。
所以,對大部分的家庭而言,你是什麼樣,你的孩子未來大概率就是什麼樣。這也是為什麼越有錢越有知識的人,越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一深刻道理。
越是忙碌一生,越是碌碌無為,這大概就是一種人生意義吧。
而富人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資金,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勇氣和足夠強大的「後盾」去冒險。所以,在富人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誕生企業家,投資家,富豪,以及高薪人員。
五十歲的人有多少存款才不會焦慮?這個問題,要看每個人當下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認知基礎,也是由過去的收入來決定的。
如果一個人過去的年收入只有十萬,突然手裡有了五十萬的存款,那他一定不會焦慮,反之亦然。
說到焦慮本身,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那樣,我們需要去正視焦慮,客觀看待焦慮。焦慮本身作為一種情緒,正確引導是能夠起到促進糾正我們行為的,讓我們更有動力,去打破焦慮帶給我們的不安感。
但我也見過很多人,很多被焦慮所打敗的人,最後對生活絕望沒有幹勁,你怎麼看待生活,生活就怎麼看待你。
誰的人生不焦慮?管你是身無分文還是資產億萬,至少在焦慮這件事上,我們都是一樣的。
如果你是一個50歲的中年人,只是考慮到自己,那麼可能正常工作就可以做到有一定的存款,不焦慮;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考慮到孩子,考慮到家庭、考慮到想要過不一樣人生的人,那麼你就需要努力工作,拼命賺錢達到一個改變自己,改變下一代的結果。
我聽過最荒唐的一句話,就是一個近五十歲的人告訴我:「我已經老了,幹不動了,機會只能留給下一代年輕人了。」
我懟他:「五十歲就老了?巴菲特那麼有錢還每天工作八九個小時,打卡上班;川普和拜登,兩個近八十歲的老頭子爭一個崗位天天爭得臉紅脖子粗,你有什麼資格說老?有什麼資格推給年輕人?年輕人沒努力嗎?他們不也在努力?」
羅曼羅蘭說:「有的人二十歲就死了,直到八十歲才埋進土裡。」
我希望你,永遠年輕,永遠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
共勉。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成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