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是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我能忍受的、我不能忍受的.
就像標出了一個範圍,又或是極限。不同個體之間有著不同的認知,這樣的不同感,讓每個人成為獨特且獨立的個體。
城牆、柵欄、籬笆和牆壁,就如事物之間有界線一般,就如事物之間有界限一般,人與人之間也應有界限。
在一個陌生的場合中,不善言辭的你正糾結於應如何融入,這時一位主動跟你打招呼的人成為了你的「救星」,而他接下來過於熱情的一系列舉止卻讓你措手不及。
「你一個人來的呀,來這幹什麼呢?你覺得.」
不願意被他人知曉、傳播的事情是隱私,也是界限。界限感很弱的「自來熟」特質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對方帶來一定的壓力。人際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守住界限才會讓對方有愉悅感,使彼此感到安全。
「你喜歡的那張專輯我幫你搶到啦!」
「謝謝!麻煩你啦!」
「你對我還這麼客氣的嗎?」
習慣了禮貌待人,而對熟悉的人也依舊以這番態度面對,殊不知卻像是刻意與他們保持距離,更像是一種冒犯。社交應擁有適當的「距離」,把握分寸,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
「你幫我做一下這份作業可以嗎?這份作業交不上就要掛科了,求求你了!」
「可是我的作業還沒做好呢.」
「那我該怎麼辦呢。」
「你課題比我高那麼多分你就幫我做一下嘛。」
「既然你剛好要去食堂你就順便幫我帶一下吧。」
.
看著她著急忙慌的樣子,我道德綁架了自己——仿佛這是我的錯誤。這樣的負罪感讓本就力不從心的我最後還是選擇了幫忙,但這並不是我應該又或是必須做的。
不論是家人、朋友還是伴侶,關係再好也不代表理所應當。沒有一份清晰的界限感,從而分不清責任擔當,「應該做」與「不應該做」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
拒絕所謂讓自己為難的「幫忙」並不會讓人際關係變糟。比起一昧的「善良」,更應該避免濫發善心與愛心,守住底線,清晰邊界,做好自己分內的事;
不過度幹涉、順從或是承擔,給予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有一份舒適感。
相對獨立的個體之間相處,建立一段舒適關係的秘訣則是在不同場合、不同人之間,保持不同的界限感。與父母的界限感,與舍友的界限感,與好朋友的界限感,這些界限感的標準都不一樣。
界限的劃分很微妙,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或許在別人看來是「示好」的舉止,你卻認為是一種「失禮」。
當你認為他人「入侵了你的領地」時,和他(他)聊聊吧,告訴他(她)你的想法與希望的做法,相信對方也會理解你的。
「很抱歉,我可能不太喜歡這樣。」
「不好意思,下次我會注意的。」
為自己設立界限,劃分屬於自己的領地,有一定的距離才能帶來一定的安全感。
「讓我們近一點吧,因為我們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是我;或者我們互相離遠一點吧,但是不要遠得在我們彼此需要愛的時候,聽不到對方的聲音。」
——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
文案 | 董藍
排版 | 張啟慧
封面製作 | 謝文杰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