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談到底是什麼?是一個謎,是永不令人乏味的藝術,是對任何事物都饒有興致,瑣事也有趣,無事亦有味。——居伊·德·莫泊桑
交談是人際關係中,被忽略的底層能力。在很多人心中,喜歡交談的人,私底下都被稱作「話癆」。而提到「話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話西遊》裡能把妖精都逼瘋的唐僧。「話癆」一定不討人喜歡?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會,要想消除這個誤會就得弄明白,究竟什麼是交談?我們為什麼要交談?以及如何交談?
交談究竟是什麼?一直以來都沒有人給出過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說,交談分為兩個部分:說和聽。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聽,是為了弄明白對方的想法。所以,交談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和了解他人,這二者缺一不可。
暢銷書作家邁克·貝克特爾指出:
「交談的目的並非向對方炫耀你有多麼聰明,而是在兩人之間建立起聯繫。交談的結果並不只是說明你優秀與否,你的交談技巧高明與否,同時也是對於交談另一方的反映。正確解讀相互交流的結果非常重要。」
知乎上曾有網友提問:兩人交往時,對方的什麼行為最令你討厭?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就是:不停地談論自己。
無論我們是哪種性格,內向或是外向,其實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表達自己的渴望。所以在交談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誤區就是,認為交談就是不停地自我表達。
每個人都渴望被人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渴望被人關注,所以在交談的過程中,「聽」其實比「說」更重要。就像卡耐基說的: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
傾聽不是單純的聽,傾聽還包含了理解。當我們在交談的過程中傾聽和理解了對方的感受,這樣才能真正的了解對方的想法,讓對方在交談中感覺到尊重和認可。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名的「人類需求層次」中指出:被尊重和自我實現是人類共同的需求。
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當我們主動和對方交談時,其實就是在試探對方的價值觀是否與我們相同,對方是否認同我們的觀點的過程。當對方認同和支持我們的觀點時,會帶來一種對方和我們是同一種人的歸宿感,讓彼此產生好感。
沒人會喜歡和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交談,交談的過程不是證明自己比對方懂得的多、或是自己的觀點更高明,而是獲得認同和尊重的過程。
當我們在交談的過程中,能夠認真地傾聽對方;即使觀點不同也學會尊重對方,這時才真正的開啟了「交談之門」,讓彼此有機會在交談中了解和喜歡上對方。
暢銷書作家莉爾·朗茲,在《如何讓你愛的人愛上你》一書中總結出了讓一個人喜歡上你的六個要點:相似的價值觀、互補的需求、肯定和讚美、自尊、共情、欲望。
書中提到的這幾點也充分說明了,為何讓別人喜歡上自己需要不斷的交談?因為交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和對方建立聯繫;是我們走進對方「心靈閣樓」的鑰匙;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對他人感興趣時,他人才會對我們感興趣。
羅馬詩人賀拉斯曾說過,「當我們對他人感興趣時,他人才會對我們感興趣。」
卡耐基曾在《人性的弱點》中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來自貧民區的孩子寶克,只上過6年的學,後來卻成為了美國新聞界中最成功的雜誌編輯之一。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一切都始於他對別人的興趣。他給許多名人寫信,傾聽他們的故事。
很多人,因為害怕和對方不同,而不敢主動開口交談。其實大可不必這樣認為。彼此愛好相近的兩人固然會有很多話題可以交談,但是彼此的不同卻會讓交談更有趣。
懂得鼓勵他人談論自己的故事的人,會成為交談中最受歡迎的人。當我們耐心地傾聽了他人的故事,會讓他人對我們更有好感,想要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的故事。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心理現象,叫做「單純曝光效應」:
為什麼叫「單純」曝光效應呢?因為在原先的實驗中,學者們發現,光是接觸的次數,就會與好感有正比的關係,也就是說,你什麼其他事情都不做,單純增加你的能見度,就會讓人喜歡上你。
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和對方交談,來達到「單純曝光效應」和對方建立起一種聯結。
在電影《心靈捕手》中,講述了天才少年威爾的經歷,因為年少時受到拋棄和虐待,威爾而對所有人都關上了心門。他趕走了無數的心理諮詢師,拒絕了國安局的工作邀請;因為害怕受傷,他還拒絕了自己深愛的女孩。而心理學家尚恩卻通過真誠的、深入的交談,一步一步地和威爾建立起了信任和聯結,幫助他卸下了心防,感受到內心的「真我」,讓他有勇氣去過正常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展現「真我」的渴望,當人們在交談中展現出「真我」遭到否定、輕視時,通常會立刻結束交談;如果在交談中被人發現「真我」並被認同時,我們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存在感,感覺和對方「一見如故」,並感覺到幸福快樂。
所謂「存在感」,即是令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認可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存在感,就是確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
這種感覺會讓我們與對方產生一種聯結,讓我們不自覺的喜歡上對方,並渴望與對方交談。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的作者邁克·貝克特爾寫道:要想人際溝通更有成效,就要具備兩個基本的事實: (1)了解並接受自己。 (2)了解並接受對方。
想要做一枚討人喜歡的「話癆」,就得保持開放的心態,在交談的過程中,避免一味的追求「正確」,才能和對方來一場「心馳神往」的交談。
交談時,很多人都很怕自己沒有好的話題來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在交談的過程中內容並沒有那麼重要,反而是你給對方帶來的感覺很重要。在兩個不太熟悉的人之間,有時一些「無意義」的寒暄反而比高深的話題更能夠營造輕鬆的氛圍,讓大家降低尷尬的感覺。
當我們想到某個人,回憶與其進行的一場對話時,內容可能早已忘記,而交談時的感覺卻會一直留在我們心裡。當時是感覺輕鬆愉快?還是尷尬?這種感覺很長時間都不會忘記。
樊登老師在《可複製的溝通力》中分享過一段自己的經歷:在他讀大學時,班上有一位同學,無論和別人討論什麼事情,他都極力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只要別人與他意見不合,他就會與其爭論不休,甚至不給對方好臉色看。後來,大家都對他避而遠之,導致一直到大學畢業,他也沒有交到一個真心朋友。
這也是我們經常在交談中犯的錯誤:總希望說服對方,認同我們的觀點。這樣的交談往往不會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著名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當別人和你分享自己的經歷時,試著不帶批判地說:「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這樣能夠在交談時保持良好的氛圍,才會讓對方有興趣繼續交談下去。甚至和你分享他們的秘密。
在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中,當男女主角在火車上相遇時。女主角坦誠的分享了自己坐火車是因為害怕飛機出事,而男主角也分享了自己曾在水霧中見到過去世的外婆的經歷。這段談話迅速的打破了尷尬,拉近了兩人的距離。讓大家有了進一步交談的欲望。
每個人都喜歡秘密,兩人之間分享秘密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引發對方的好感。但是在分享的過程中要記得把握好,分享秘密不是分享隱私。無傷大雅的小秘密能縮短彼此的距離,但分享隱私卻可能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
《只有神知道的世界》裡有一句經典臺詞:「對於距離遙遠的兩人來說秘密是拉近距離最好的粘著劑。」當你不知道如何與對方交談時,不妨分享一個無傷大雅的小秘密,這樣或許能讓你和對方的關係打開新的局面。
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中寫道:
「共情的實質是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用心去聆聽那裡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所謂共情,也就是換位思考。懂得共情的人,往往非常善於發現別人的內心感受,並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感覺自己獲得了理解和接納,。「共情」不是敷衍的認同,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理解,是不帶偏見的接納對方的感受,並給予正面反饋,人們通常非常樂意邀請這樣的人進入自己的「心靈閣樓」。
哈佛心理學家劉軒,曾在《教你用心理學,過有效率的人生》中提到過「心靈閣樓」的概念。他指出「心靈閣樓」:是一個有感情的思考空間。當兩個人突破了表面的交談,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才能拿到對方「心靈閣樓」的鑰匙。
如何運用共情來交談呢?《共情溝通》的作者伊爾斯·桑德給出了3個建議:
當我們在交談中感覺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對方的接納,「內心的自我」被對方看到,就會走進彼此的「心靈閣樓」,一起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秘密,並以此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一次好的交談,能讓我們了解對方和自己,能讓我們明白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給我們帶來新知和啟發,讓我們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維,帶來不一樣的思考。可是,千萬別忘了,無論用什麼方式交談,最重要的還是真誠,這樣我們才能通過交談,讓對方喜歡上自己。
「人不是因為優秀而被愛,是因為真實而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