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蘊積,十二個故事——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聚焦小人物,把自己...

2021-01-18 新民晚報

7月31日,莫言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這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人物,12個故事,把自己寫入小說,莫言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中國籍作家首位獲此獎者。2020年,距莫言獲諾獎已經過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說已過去整整十年。有人說莫言將陷入「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進行持續創作,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卻說:「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十年蘊積,人事全新。《晚熟的人》中,莫言根植鄉土,聆聽四面風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十二個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誕有現實,從上個世紀到當下社會,從歷史深處步入現實百態,呈萬千氣象。這一次,莫言將筆觸延伸得很長、很遠,但距離讀者又是非常緊密、親近。

「說書人」回歸:聚焦小人物,展現時代「常」與「變」

莫言曾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像福克納書中的約克納帕塔法一樣已然成了文學地標的高密東北鄉,也不過是莫言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構築的文學幻境。在這本蘊積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改變了他一貫的講故事的方式,既延續了以往的創作風格,又明顯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靜直白,夢幻傳奇裡多了具象寫實。他的眼光轉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們過於真實,仿佛就是從我們身邊走出來的人物。正是這樣一群人,組成了時代演進中的「常」與「變」。莫言寫下他們的故事,好似不經意地在一張白紙上刻下一個又一個坐標。看完這12個故事,所有的坐標都被一條無形的線連繫起來,讀者才恍然大悟,莫言講述的不是某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時代的潮起潮落。

莫言所寫的時代,其中就有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不同於以往所有的作品,莫言第一次引入了當下社會的「新人」。在《紅唇綠嘴》中,莫言塑造了一個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的人物——網絡「大咖」高參。高參深諳網際網路運作規律,最擅長胡編亂造、添油加醋,靠販賣謠言發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個鐵桿水軍,讓咬誰就咬誰,讓捧誰就捧誰,將網絡玩弄於股掌之中。高參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萬個人也成不了大氣候,但網絡上,一百個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這依舊是以高密東北鄉為背景的故事,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用童年經驗和想像力織造的高密東北鄉早已一去不復返。對於故鄉的變化,莫言很坦然:「將逝去的留不住,要到來的也攔不住。」時代變了,故事照講,《晚熟的人》又帶回了我們熟悉的那個「說書人」莫言。

亦真亦假:把自己寫進了小說

莫言講故事向來愛用第一人稱「我」,《晚熟的人》延續了這一習慣。不同的是,這12個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當下的年齡和身份,莫言真正將自己寫進了故事裡,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得諾獎後的生活。讀者隨著小說裡的這位「莫言」,獲獎後回到高密東北鄉,發現家鄉一夕之間成了旅遊勝地,《紅高粱》影視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窩」和「縣衙門」突然湧現,「還有我家那五間搖搖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掛上了牌子,成了景點」。每天都有人來參觀,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甚至還有不遠萬裡前來的外國人。

莫言獲獎後的經歷真的像小說中寫的那樣,火了、忙了,不僅自己火、自己忙,還帶著老家高密東北鄉也跟著忙了起來。讀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書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於是莫言講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點像是真人真事。亦真亦假,打破現實與虛構的邊界,這正是莫言想要的藝術效果。對於這一別出心裁的安排,莫言解釋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小說中的「莫言」更像一個故事的尋訪者和記錄者,偶然路過人生百態,對爭執不予置喙,對善惡不妄定論,始終冷靜,始終淡然。作者的價值觀始終深藏在文字背後,這些故事也因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氣,更加精彩。

袒露心聲:「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

相較於過去的創作,《晚熟的人》少了很多血氣方剛劍拔弩張,更加沉靜平實,幽默鬆弛,這與莫言自身的寫作狀態不無關係。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的寫作狀態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面對公眾的關切和質詢,莫言有自己慣常的表達,以「獲獎後陷入沉寂」開場,以「希望將來寫出好作品」結束。隨著《晚熟的人》問世,「閉關」了太久的莫言終於給出了實實在在的答案:「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作家蘇童說,諾獎之於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鎖」,伴隨獲獎而來的是無形的壓力和無盡的瑣事,一度使他無法持續創作。據統計,截至2016年,莫言獲獎後去了全世界至少34個不同的城市,參加過26次會議、18次講座,題了幾千次字,籤了幾萬個名。特別是在獲獎後最初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有看。

然而即使身在「枷鎖」之中,莫言仍舊堅持了一個作家的使命。在這八年裡,他寫過戲曲、詩歌,也到過很多地方旅行考察。他依舊時刻關注著家國的變遷,關注著周圍的人和事,並用精彩的文字講述著這些人這些事。「對於一個作家來說,你所做的事,都可能成為小說的素材或靈感的觸發點。」回頭再看,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正如他多年前在一次演講中所說,一個作家一輩子其實只能幹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晚熟的人》正是這樣一部脫去「桂冠」、回到寫作本身的作品。(郭影)

書摘

《左鐮》

村子裡有很多孩子割草。放學之後,我也割草。我們割了草送到生產隊的飼養棚裡。十斤草換一個工分。工分是人民公社時期社員勞動的計量單位,也是年終分配的重要依據。當時流行的話叫「工分工分,社員的命根」。

我天生不是個割草的料兒。我姐姐一天能割一百多斤,掙十幾個工分,比男勞力掙得還多。有一天我只割了一斤草。當我把那一斤草提到飼養棚時,在場的人大樂。飼養員趙大叔用食指挑著我那一斤草,說:「你真是個勞模兒!」——從此我有一個外號「勞模兒」。

晚飯時,全家人聚在一起批評「勞模兒」。

我爺爺說:「想不到我們家還能出『勞模兒』,你割的是靈芝草吧?」

我爹說:「你坐在地上,用腳丫子夾,一下午也不止夾一斤草吧?!」

我娘說:「你到底幹什麼去了?」

我姐姐說:「肯定是偷瓜摸棗去了。」

我哭著說:「我跑了一下午,到處找草,但是沒有草……」

我姐姐說:「明天你跟著我,不許亂跑。」

但我不願意跟我姐姐去割草,我願意去找田奎。

許多年過去了,我還是經常夢到在村頭的大柳樹下看打鐵的情景。那把已經初見模樣的左鐮在爐膛裡即將被燒白了。不,已經被燒白了。那塊即將加到鐮刃上的鋼也燒白了。老三奮力地拉著風箱,他的身體隨著風箱拉杆的出出進進而前仰後合。老韓用雙手攥著長鉗先把左鐮夾出來,放到鐵砧上。然後他又將那塊鋼加到鐮刃上。他拿起那柄不大的像指揮棒一樣的錘子,對著流光溢彩的活兒打了第一下。小韓掄起十八磅的大錘,砸在老韓打過的地方,發出沉悶得有點發膩的聲響。鋼條和鐮已經融合在一起。老三扔下風箱,搶過二錘,挾帶著呼呼的風聲,沉重地砸在那柔軟的鋼鐵上。爐膛裡的黃色的火光和砧子上白得耀眼的光,照耀著他們的臉,像暗紅的鐵。三個人站成三角形,三柄錘互相追逐著,中間似乎密不通風,有排山倒海之勢,有雷霆萬鈞之力,最柔軟的和最堅硬的,最冷的和最熱的,最殘酷的和最溫柔的,混合在一起,象一首激昂高亢又婉轉低徊的音樂。這就是勞動,這就是創造,這就是生活。少年就這樣成長,夢就這樣成為現實,愛恨情仇都在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鍛打中得到了呈現與消解。

相關焦點

  • 莫言《晚熟的人》,真我假我自如切換,高中生作文素材
    這一消息讓小星想起了2012年,因為「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榮獲此獎的中國籍作家。時隔8年,莫言帶來獲獎後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12個故事,依然紮根於「高密東北鄉」,講述故鄉的人與事,反映他對時代的關切與思考。尤為特別的是,莫言以其一貫的「莫氏風格」,把「莫言」寫進了小說。
  • 煙火漫捲中的精神守望與《晚熟的人》
    儘管很難把標題中的前三個字和後三個字截然分開,小說敘事過程中二者之間彼此的交互穿插,毫無疑問是一種客觀的事實,但相對來說,「一把刀」更多地對應著上半部,「千個字」更多地對應著下半部,這樣的一種判斷也不能說就完全沒有道理。事實上,王安憶在上半部裡所集中講述的,乃是男主人公從少年時代開始就不斷地四處漂泊的人生故事。
  • 你的心靈樹洞 | 晚熟的人,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群體。
    ……12個故事,自嘲與諷刺之間,道出了人情冷暖、嬉笑怒罵、網絡噴子、盲目追星、自我膨脹。早熟的人,可能會很快的把該做的事兒做完,比如成家再立業。評論區裡有一個留言:我是一個早熟的人,早早的看透社會,經歷的太多,命運總在刁難我。晚熟的人,可能更清楚自己要什麼,自己的另一半,自己的事業藍圖。沒有好與壞。清晰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選擇。
  • 莫言講:跛腳漢拋妻棄女35年,為啥還會被原配接受
    這個坡腳漢是莫言的髮小,他好奇葩啊!別說老公為了到外面吃香的喝辣的,突然間杳無音信35年,不聞不問,把兩個女兒扔給髮妻獨自撫養。如今就算2年不回家,妻子都會懂得拿起法律武器,去找法院以「感情不合分居滿2年以上。」判決離婚的。活人還會被尿憋死嗎?這個故事的確不是瞎編了,在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裡,他親筆寫下自己發小的故事。
  • 中國圖書勢力榜回顧 莫言: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策劃:孫珺 採寫及圖記者吳紅林閱讀就是力量莫言:一個關於光榮與夢想的故事從山東高密的高粱地出發,數十年來,莫言一直認真地講著故事他說,作家寫作,就是想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傳達給讀者,每個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讀者看到,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圖書勢力榜既強調品質又強調市場的評選標準,尤其值得肯定。再講一個走紅的故事。當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後搬上大銀幕,張藝謀和鞏俐紅遍世界,面對影視的榮光,影片背後的莫言,站在了光榮的邊緣。
  • 那些晚熟的人,耐得住清苦寂寞,中年後大器晚成
    而晚熟的成年人,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他們在一種慢節奏的生活中,固執地存在著。這似乎有一種無奈在裡面,因為想過優越的生活和是否能過上優越的生活,實現起來,確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而早熟與晚熟,這兩種成年人的生命狀態,也存在著個人意願的不同,與個人能力的強弱的分別。作家莫言寫了一個故事,名字叫《晚熟的人》。
  •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最近讀了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其中有一句話特別感同深受: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中曰:人之初,性本善;而戰國末期的荀子則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因此,對於那些本性善良的人來說,不得不學著與惡人們相處,甚至於學會與惡人鬥爭。
  • 晚熟的人:當別人心機用盡時,我們恰好靈魂開悟
    我個人讀完以後,感觸特別深,或許我自己也是那種,晚熟的人。人到了中年以後,才慢慢的開悟,才能看透很多的東西。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呆又傻;當別人用盡心機,漸入佳境時, 我們恰好靈魂開悟。說回咱們聊得晚熟的人,最近我在網上刷短視頻的時候,看到很多年輕姑娘說,「自己絕對不會嫁給一個,到了三十歲,還一無所有,還天真單純的男生。」其實我是比較羞愧的,因為看自己的經歷,三十歲的時候,我也是一無所有,心智也是很簡單。我也很慶幸,自己早出生了幾十年,不然鐵定還是單身。
  • 從餘華到莫言,從長篇到短篇:2020年的閱讀與寫作
    其中錄了三個中篇,《現實一種》《河邊的錯誤》《一九八六年》,故事不複雜,但不太好讀,筆法冷峻,據說是餘華暴力和零度寫作的代表作,不太了解這個寫法,要找些相關文章看看。我覺得阿城和餘華有點像。阿城的「三王」很早就暴得大名,很多版本收錄過,我沒讀完,倒是電影《孩子王》很早看過。
  • 什麼使我晚熟十年
    我是屬於真正晚熟的人。不得不承認我在生老二之前都搞不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不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甚至在辦一些愚蠢事情的時候都想不到有什麼後果。遇到一些人和事情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或者處理,只有逃避。小時候因為喜歡看西遊記,每晚跑到四叔家看,每晚都被奶奶​關門外不許睡覺。這樣一直能持續到電視劇演完。
  • 關於「晚熟」的記錄
    記錄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莫言《晚熟的人》善良又是什麼,善良是基本。看到類似的話語,總會停留下來,沒有對號入座,只是截圖,發給第一印象的朋友。直到看到李誕和同一時期出道的王建國,王建國一直用他理想般的信念來清潔社會這個大染缸,可是他好像從來沒有想過,從女媧五彩石補天,到泥塑捏人,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染缸。而李誕早已適應這個染缸裡的生活。「活在這麼個世上,總是要捋順了,找出一條可以一通到底的路。」曾看到一個段子李誕寫給蔣方舟書上的話:你加油,我不了。」
  • 茅盾文學獎新作《人生海海》,莫言贊其迷人,中年人看完熱淚盈眶
    《人生海海》這本書的就是麥家的新作,而且還是它的一個突破性作品,被莫言這樣評價道:遇到《人生海海》中的角色,是我們的幸運。小說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能把不存在的人物寫得仿佛是我們的朋友,麥家的《人生海海》就是這麼迷人。看過的人都說這是一本集結麥家所有智慧的「人生之書」,尤其適合中年人去讀,因為書中說到的故事經歷,只有經歷過一些事的中年人,才更有感觸。
  • 黃曉陽擊敗莫言登頂暢銷榜 渝版圖書《愛情萬歲》開門紅
    重慶出版社供圖 華龍網 發        華龍網1月7日14時50分訊(記者黃軍 實習生孫夢璇)從去年10月初開始,莫言就創造了全國虛構類圖書暢銷榜11連冠的佳績,但現在他已被黃曉陽擠下了冠軍位置。記者今日從開卷網獲悉,由重慶出版社出版、黃曉陽創作的《愛情萬歲》成為暢銷榜周冠軍,也為「渝版」圖書贏取了一個開門紅。
  • 莫言作品:講故事的人
    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祥之兆,以為母親隨時都會自己尋短見。每當我勞動歸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回應,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一時聽不到她的回應,我就心驚膽戰,跑到廚房和磨坊裡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裡大哭。這時母親背著一捆柴草從外面走進來。她對我的哭很不滿,但我又不能對她說出我的擔憂。
  • 莫言回答:科長可以有很多,作家只有一個
    幸運的是經歷重重考核,作家莫言能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土大家,必定是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相信聽過莫言演講,看過莫言作品的人都能在其文字裡讀到不一樣的東西,它不僅展現了小人物的生命軌跡,也展現著自然發展的規律,更融入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拳拳之心與對人類的呼籲。
  • 莫言:同樣娶農婦他比胡適差?人過四十幸福與否看6子,你有幾樣
    有人自己有鞋,還在外買新鞋。莫言的婚姻是第一種:布鞋,看起來不時髦,卻非常妥帖、舒服。和她定情後,莫言去了部隊。杜勤蘭認識的字不多,無法跟莫言通信。思念到極致,她想了個辦法:把想說的話畫下來寄給他。很快,莫言收到了「畫」:一個胖胖的漢子,穿著厚厚的襖子,正大口啃著饅頭,畫紙右側有一個小小的蘭字。
  • 拿自己「開涮」、追憶故鄉……莫言的散文寫了啥?
    另外,書中也收錄了莫言的閱讀隨筆、創作談、為自己作品的各種中外版本撰寫的前言後記,以及他為友人作品撰寫的序文等。「在散文中,莫言會真誠地談論自己的作品,讀者也能從字裡行間了解許多作品的創作過程。」《莫言散文全編》責編王麗榮說,比如他曾提到,《豐乳肥臀》就是一氣呵成寫完的。
  • 【十二個獵人】十二個獵人故事_十二個獵人讀後感_格林童話_親子...
    十二個獵人主要內容  《十二個獵人》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有一個王子愛上了一個女孩,結果他的父親病重,並在臨終前讓王子娶一個公主,然後王子就背叛了女孩準備娶那個公主,女孩知道了就請求父親找了和自己長得一樣的十一個女孩,她們12個人穿上十二套相同的獵裝成為國王的12個獵人,最後國王認出了她,並與她結婚。
  • 莫言「早已認定家中的糟糠之妻就是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
    因為想念妻小,莫言每個月都會寫信回家,考慮到妻子識字少,他總會想辦法用最簡單的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還會在信裡畫個胖胖的男人,男人穿著厚厚的棉襖正在大口吃饅頭,意思是自己在外面吃得飽穿得暖,讓妻子放心;有時莫言還會描畫過年時的場景:一個胖胖的男人和一個女人抱著孩子圍著土炕吃餃子,窗外是一串串鞭炮。杜勤蘭一看就明白了,丈夫這是盼著過年回家吃自己包的餃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