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是否幸福,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孝順有出息?看看過來人的看法

2020-09-30 J媽學堂

每年過節與家中長輩一起吃飯,他們總喜歡說:等他們老了,就拿著錢去養老院,日子不知道有多瀟灑,根本就不需要子女。想法是很好,在養老院不需要替子女帶娃,也不用為家中瑣事操心,那裡有的吃,有的喝,還有同齡人陪伴嘮嗑。

然而現實是,真正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少有自願的,多半都是不得不住,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出來跟子女住在一起。

不過這得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下:子女孝順,而且有出息。

為何老人需要子女?一個人生活不是更加自由嗎?

關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其實原因歸納起來很簡單: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老人都離不開子女。

對於有退休金的老人,物質方面的需求可能較少,他們自己有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人一旦上了年紀,物質方面的欲望就會大幅度降低,與之相反,精神需求會越來越多。

這是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唯有子女才能提供,外人再好都不行,這也正是老人逢年過節特別希望子女回家跟他們一起過的原因。

對於沒退休金,積蓄也不多的老人,就更不用多說了,他們對子女的依賴更大。

除了精神方面,物質方面也是一樣,吃飯、生病、娛樂,哪樣不要花錢?對這類老人而言,首先要活得好,下面才是精神需要。

光孝順沒用,有出息的孩子才能讓老人幸福

過去,我一直認為,孝順才是決定老人晚年是否幸福的關鍵,畢竟子女本事再大,要是不夠孝順的話,對老人而言,跟無兒無女好像也沒什麼差別。

不過後來我意識到,自己好像忽略了概率問題。

人們一直在強調孝順的重要,但現實中,真正像新聞中那樣,對自己父母不聞不問,甚至恨不得他們早死的又有幾個?

絕大多數人,哪怕跟父母有矛盾,也不可能變成那樣,他們頂多在精神需求方面不關心,但物質供給絕對少不了。

這就好比我一個同事,他父親以前酗酒,經常打他,親子關係逼近冰點。可就算如此,他每個月還往家裡打800塊,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說,很多人不理解既然都鬧到這個地步了,幹嘛還要打錢?

他的回答非常現實,「真的斷不了,他是生我的人,關係已經板上釘釘了,他不做人,我不能也不做人吧?」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子女人生成就的作用開始凸顯。

有出息、混得好的子女,他們可以給老人最高級別的物質享受,好吃好喝、各種補品齊全。反之,沒出息,混得不好的子女,他們就算有孝心也不好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句不中聽的,老人要是生病,這類子女除了陪著父母等死,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

當然,我也不是說孝順無用,正如前文所說,人老了之後,精神需求往往要大於物質需求。

我就見過很多老人,兩口子一個月加起來花不到1000塊,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哪怕只是聊聊天都行。

很多老人自願幫助子女照看孩子,其實也是為了這個,他們就喜歡「熱鬧」。

如何避免子女不孝?

既然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那麼就只能在孝順方面多下功夫。

怎麼才能讓子女孝順?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特別是近些年,人們對於這一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我把網友的意見總結了一下,大致可以歸納為下面這些注意點:

1、親子關係必須密切

棍棒、精神虐待、辱罵等等,不得不承認,這些教育方式確實高效,而且人人都會。

可越來越多的案例證實,這些錯誤的方式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別看孩子年齡小,好像不記事的樣子,其實他們會把一切都印在潛意識裡。

為什麼有些孩子天生叛逆,而有些孩子就很乖巧?按理來說,孩子生下來都是「白紙」,不應該存在差別才對。

一切性格都是後天形成,父母兒時的教育方針才是問題的根源。

2、要懂得以身作則

紐西蘭有這麼一句諺語:孩子身上的光斑,是父母的倒影。

它的意思是說,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最新研究顯示,幼崽會本能地模仿關係最密切的長輩,這種行為是不帶任何情感因素在裡面的。

也就是說,哪怕父母的行為是錯誤的,孩子不應該模仿,他們依舊會去學習,繼而改變人生觀與價值觀。

不論何種行為,一旦蔓延到思維層面,其影響都是無法預計與控制的。父母要是不孝順,孩子有一定的可能不受影響,但更大的可能是變得跟父母一樣,因為他們潛意識中並不覺得這樣有何不對。只是照做而已,有錯嗎?

因此,家長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最好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堪的一面,哪怕是偽裝,也得裝出孝子的模樣。

3、教育要直接

國人有個特點,越是在乎什麼,越是不好明說,最鮮明的莫過於兩性教育。明明大家都擔心孩子在上面吃虧,但是礙於情面,父母都不好意思對其直接教育。

孝道教育也是一樣,很多家長不知出於何種心態,總是不直接針對性教育。也許他們覺得,孩子長大之後自然就會懂,不需要額外單獨講解。

個人覺得,還是直接點比較好,相對於賭未來,我還是喜歡將一切控制在自己手中。從小就給孩子灌輸「要孝順」的理念,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的想法,這樣一來,教育效果也許會更好。

要做一個值得孩子孝順的爹媽

好馬配好鞍,父母要想享受子女的孝順,自己也得做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求大富大貴,給子女留下萬貫家產,但是非對錯一定要分清楚,這才是值得孩子孝順的老者。

大家對於子女孝順問題,還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七十歲老大爺坦言:那些晚年幸福的老人,兒女都不是太有出息
    舅舅認為人上了歲數,那些幸福的老人,他們的子女多半都不是太有出息,正是沒太大出息,所以孩子們也都不會太忙。他們有時間陪在二老身邊,這樣二老也才有條件安享晚年。舅舅還以自己為例,說自己的幾個孩子是出息了,可一年到頭自己也見不到幾次,想想就失落。
  • 一個男人是否「有出息」,看他們的這些「地方」的區別,就知道了
    一個男人是否有出息,不是僅僅看這個男人是否有錢,或者其他一些單一的條件,而是需要看很多方面的。而區別一個男人是否有出息,就看男人的這些方面。真正有出息的男人一定是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看法,就算自己的看法很偏激,很小眾,也很難被外人所動搖。這樣的男人不管是對待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獨到的,邏輯嚴密的自我判斷。
  • 老年人想要和兒女住一起,得先看看自己,是否滿足這4個條件才行
    當人老了之後,都希望能夠子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畢竟勞苦一輩子了,到了晚年,想生活得輕鬆幸福一點。這也是情理之中;老年人多半都是需要能夠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一方面能夠緩解孤寂,一方面也能夠享受到濃濃的骨肉親情;雖然老人和兒女一起生活是人之常情,但實施起來卻很難,如果老年人很想和子女一起生活,得先看看自己是否滿足這4個條件才行。
  • 有退休金兒女就很孝順嗎?看看這三位老人的回答,孝心是否等於錢
    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海燕》有個詞叫「安享晚年」,可真正能安享晚年的又能有幾個。​中國人講究養兒防老,可如今養兒有時候也不能防老,反而不如老伴和退休金來得靠譜。
  • 婆婆看孫子,是否該給錢,這個問題,關鍵在於老公的意見。
    對於婆婆看孩子,是否給錢的問題,都是說法不一的。最近身邊朋友就發生了這樣子的事。不同的兩種解決方案。同學李紅說,她婆婆準備回老家了,不再給她看孩子了。好在現在孩子上學了,可以吃小飯桌了。李紅和她老公雙職工,平時沒什麼。但是疫情期間,兩人都上班了,孩子沒人看著。
  • 年輕人:評判是否有出息≠必須去一線大城市
    年輕人不去大城市就沒出息嗎出息的定義是否有出息都是被人家給予的定義,小時候總聽父母提到周邊的鄰居家的孩子多有出息,總覺得出息這詞就是「工作好,收入高,物質條件穩定」的代表。殊不知,有出息是一代人給予下一代年輕人的偽定論,是否有出息不應該綁架當代年輕人,更多的應該是自我的需求。很多人都還未能達到有出息得境界,他們已經開始瞧不起那些喪失有出息的人。在一線城市他們奮鬥的很苦很慘,每個月月光族,只是由於在一線城市的光環籠罩下,自我覺得還可以。但是他會那麼地瞧不起回去中小城市的人,僅僅因為他留下了。
  • 農村哪一類老人過得最幸福?無非這4種,看看你是否在其中
    導語:農村哪一類老人過得最幸福?無非這4種,看看你是否在其中幸福有兩種含義,有的以經濟富足為主,有的以精神富有為主。到了晚年,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什麼事都要依靠子女,這類老人很難得到幸福,要錢不說,但就需要人侍候,就夠子女一壺了,有些子女不是不孝順,而是要長久堅持,確有難度。就像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在一輩子堅持做好事。有的老人,子女不能親自或者不願服侍,出錢僱人,也未必會得到幸福。況且,很多農村老人和子女,還遠遠達不到請保姆的地步。「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非常現實。
  • 老年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子女不孝順,而是這兩件事,很殘酷
    咱們國家有句俗話「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有福不算啥,等到年老了有福才是真的有福」!很多人把這個有福理解為子女孝順,老來生活無憂。覺得只要自己的子女孝順的話,晚年就肯定幸福。假如說子女不孝順的話,那老人的晚年就會很不幸。
  • 老人快樂的坦言:「不孝順」的孩子,才是老年能夠幸福的關鍵
    剛開始我覺得這孩子太冷血,但時間長了,我發現孩子做的是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再說了他們結婚了,就應該有完全獨立的生活。他們不過問我和老伴的生活,我們也不過問他們的生活。孩子最經常跟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跟爸爸只管享受晚年就好,想去哪裡玩就去哪裡玩,不用徵求我們的意見。我曾一度覺得:他不需要我,也不讓我和他生活在一起,就是不孝順。
  • 決定一個女人是否大有出息,不是學歷,而是這3樣東西,缺一不可
    從小我們都一直被灌輸一種「唯有讀書學習才是人真正的出路,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出息,都是取決於學歷。」有時候名校,學曆本身是一種成功,但是能決定一個女人是否有大出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更在於自我的思考,目光以及更積極的心態。相比於學歷,名校畢業,留學海歸比比皆是,要想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我們需要的是更多自我獨特的東西。
  • 老年人的幸福有哪幾種?
    當今社會,老年人幸福嗎?特別是為兒孫操勞的老年人幸福嗎?從總體上看,生活在這個國泰民安的中國,生活在兒孫滿堂的家庭,老人應該都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一種體驗,雖然有程度不同,但每個老人的晚年生活中都滲透著。我認為,老年人的幸福大致可以分這麼幾種:忙碌式幸福:孩子目前也很艱難,的確需要你幫襯一把。
  • 一種新型不孝正在興起,多數發生在有出息的娃身上,農村最為明顯
    導讀:一種新型不孝正在興起,多數發生在有出息的娃身上,農村最為明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一種新型不孝正在興起,多數發生在有出息的娃身上,農村最為明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一個人是否孝順,關鍵看父母,有這三個認識的父母,家庭更興旺
    古往今來,孝順父母不僅是一種美德,對個人來說更是一種自我要求。懂得孝順的人,不僅明白感恩,更是一種心善的表現。生活的種種不可預期和複雜,也逐漸讓一些開始不那麼重視孝道,也有一些人在面對父母的時候,很容易把孝順和沒有自我混淆。
  • 一個人生活的是否幸福,看看他平日是否關注這些
    判斷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是否無憂無慮,看看他日常是否關心這些就夠了,我們在生活中能夠發現很多豐富多彩多姿多樣的事情,這些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富饒,但是難免有些人連自己的溫飽都解決不了,那如何判斷一個人過得是否幸福,是否輕鬆的,看看他是否看這些第一關註明星動態,能夠關註明星動態的人,都是一些吃飽撐的沒事幹的人。
  • 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老了是輕鬆還是遭罪?過來人:真的很現實
    導讀: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老了是輕鬆還是遭罪?過來人:真的很現實文|小申談情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老了是輕鬆還是遭罪?過來人:真的很現實!
  • 孝順父母有四層境界,你在哪一層?
    我們工作了,結婚了,有孩子了,有了自己的小家,更不能忘了父母。子女事業有成,父母臉上有光。努力工作,獲取事業上的進步,是一種孝順。孩子是父母的傑作,孩子有出息,是父母的榮耀,也是父母的欣慰。沒事多回家看看,和父母一起聊聊天,談談自己的工作生活,慰藉父母的思念之心。
  • 孩子長大後是否孝順,從這三個特徵中就能看出,你家娃有幾個?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孝順自己,這樣晚年生活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長大後會很孝順,畢竟網上父母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變成「白眼狼」的案例多不勝數。誰也不知道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子的,不過老人們有一套自己的判斷方法,如果孩子從小有這三個特徵,長大後想不孝順都難,快對照看看你家娃有沒有。觀察孩子是否有善心一個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從小細節是可以看出來的,對待身邊事物的態度如何,為人處世是怎樣的。
  • 孝順父母有四層境界,你在哪一層?
    我們工作了,結婚了,有孩子了,有了自己的小家,更不能忘了父母。很多父母住不慣城市的樓房,那就把鄉下的房子修葺一新,更換一些新的家具,新的家電,讓他們住得更舒服。周末的時候,帶著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去看望他們,教給他們健康飲食的道理。定期帶著他們去體檢,排查健康隱患。
  • 幸福的關鍵,不在於陪伴時間多寡,而是陪伴質量高低
    編輯​我們的家庭關係表面和諧、相敬如賓然而其中卻深藏著孤獨與冷漠說不出道不明的難受與煎熬幸福的關鍵老年人沒有人陪伴,生不如死。我們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義,那什麼才是真正的陪伴呢?有一對夫妻找我做心理諮詢,雙方都受過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納自己,對自己挑剔;妻子總抱怨孤獨寂寞,缺少陪伴。老公一聽寂寞這個詞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卻總是不滿足,你這是心理有問題!」
  • 姥姥說:判斷一個男人,將來是否有出息,看這兩點就夠了,錯不了
    記得今年春節,我去看望姥姥時,我特地向她請教了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一個男人以後是否有出息?姥姥思考了幾分鐘後,告訴我說:判斷一個男人,將來是否有出息,看這兩點就夠了,別不信!一、看他是否擁有主宰心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