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過節與家中長輩一起吃飯,他們總喜歡說:等他們老了,就拿著錢去養老院,日子不知道有多瀟灑,根本就不需要子女。想法是很好,在養老院不需要替子女帶娃,也不用為家中瑣事操心,那裡有的吃,有的喝,還有同齡人陪伴嘮嗑。
然而現實是,真正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少有自願的,多半都是不得不住,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出來跟子女住在一起。
不過這得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下:子女孝順,而且有出息。
關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其實原因歸納起來很簡單: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老人都離不開子女。
對於有退休金的老人,物質方面的需求可能較少,他們自己有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人一旦上了年紀,物質方面的欲望就會大幅度降低,與之相反,精神需求會越來越多。
這是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唯有子女才能提供,外人再好都不行,這也正是老人逢年過節特別希望子女回家跟他們一起過的原因。
對於沒退休金,積蓄也不多的老人,就更不用多說了,他們對子女的依賴更大。
除了精神方面,物質方面也是一樣,吃飯、生病、娛樂,哪樣不要花錢?對這類老人而言,首先要活得好,下面才是精神需要。
過去,我一直認為,孝順才是決定老人晚年是否幸福的關鍵,畢竟子女本事再大,要是不夠孝順的話,對老人而言,跟無兒無女好像也沒什麼差別。
不過後來我意識到,自己好像忽略了概率問題。
人們一直在強調孝順的重要,但現實中,真正像新聞中那樣,對自己父母不聞不問,甚至恨不得他們早死的又有幾個?
絕大多數人,哪怕跟父母有矛盾,也不可能變成那樣,他們頂多在精神需求方面不關心,但物質供給絕對少不了。
這就好比我一個同事,他父親以前酗酒,經常打他,親子關係逼近冰點。可就算如此,他每個月還往家裡打800塊,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說,很多人不理解既然都鬧到這個地步了,幹嘛還要打錢?
他的回答非常現實,「真的斷不了,他是生我的人,關係已經板上釘釘了,他不做人,我不能也不做人吧?」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子女人生成就的作用開始凸顯。
有出息、混得好的子女,他們可以給老人最高級別的物質享受,好吃好喝、各種補品齊全。反之,沒出息,混得不好的子女,他們就算有孝心也不好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句不中聽的,老人要是生病,這類子女除了陪著父母等死,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
當然,我也不是說孝順無用,正如前文所說,人老了之後,精神需求往往要大於物質需求。
我就見過很多老人,兩口子一個月加起來花不到1000塊,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哪怕只是聊聊天都行。
很多老人自願幫助子女照看孩子,其實也是為了這個,他們就喜歡「熱鬧」。
既然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那麼就只能在孝順方面多下功夫。
怎麼才能讓子女孝順?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特別是近些年,人們對於這一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我把網友的意見總結了一下,大致可以歸納為下面這些注意點:
1、親子關係必須密切
棍棒、精神虐待、辱罵等等,不得不承認,這些教育方式確實高效,而且人人都會。
可越來越多的案例證實,這些錯誤的方式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別看孩子年齡小,好像不記事的樣子,其實他們會把一切都印在潛意識裡。
為什麼有些孩子天生叛逆,而有些孩子就很乖巧?按理來說,孩子生下來都是「白紙」,不應該存在差別才對。
一切性格都是後天形成,父母兒時的教育方針才是問題的根源。
2、要懂得以身作則
紐西蘭有這麼一句諺語:孩子身上的光斑,是父母的倒影。
它的意思是說,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最新研究顯示,幼崽會本能地模仿關係最密切的長輩,這種行為是不帶任何情感因素在裡面的。
也就是說,哪怕父母的行為是錯誤的,孩子不應該模仿,他們依舊會去學習,繼而改變人生觀與價值觀。
不論何種行為,一旦蔓延到思維層面,其影響都是無法預計與控制的。父母要是不孝順,孩子有一定的可能不受影響,但更大的可能是變得跟父母一樣,因為他們潛意識中並不覺得這樣有何不對。只是照做而已,有錯嗎?
因此,家長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最好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堪的一面,哪怕是偽裝,也得裝出孝子的模樣。
3、教育要直接
國人有個特點,越是在乎什麼,越是不好明說,最鮮明的莫過於兩性教育。明明大家都擔心孩子在上面吃虧,但是礙於情面,父母都不好意思對其直接教育。
孝道教育也是一樣,很多家長不知出於何種心態,總是不直接針對性教育。也許他們覺得,孩子長大之後自然就會懂,不需要額外單獨講解。
個人覺得,還是直接點比較好,相對於賭未來,我還是喜歡將一切控制在自己手中。從小就給孩子灌輸「要孝順」的理念,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的想法,這樣一來,教育效果也許會更好。
好馬配好鞍,父母要想享受子女的孝順,自己也得做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求大富大貴,給子女留下萬貫家產,但是非對錯一定要分清楚,這才是值得孩子孝順的老者。
大家對於子女孝順問題,還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