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父母時,對呱呱落地的小嬰兒百般耐心,有時孩子尿了,拉了,父母臉上也都是洋溢著笑容,看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也是滿臉欣慰。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無限循環的一個過程。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我見過很多老人,老了老了卻揣著明白裝糊塗,淨給孩子們留難為。
1、
我們村有一對老人,一生生育兩子一女,因種種原因只存活一子,兒子媳婦常年在外打工,還帶著三個孩子,老兩口在家不種田地,連菜都是上街去買,在我們這鄉下裡,很少說有老人不養個雞鴨鵝種點小菜啥的,這倆完全是個例外。
還經常打電話給兒子說自己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的,完全不在乎兒子的生活有多難。
起先兒媳婦在家裡照顧孩子上學,順便照顧兩個六十歲左右的老人,說實話,六十歲在鄉下還是很好的勞力,村裡這大年齡的人要麼在外打散工,要麼就在家裡給兒女帶孩子的。
老兩口在兒媳婦在家時,那成天都是起不了床的,吃飯都要兒媳婦送到床頭邊上,只要兒媳婦閒了,老兩口不是這個哼著不舒服就是那個哼著難受的,過不了倆月就要折騰一回,非要讓兒子回家,說兒子不在乎他們,還不如讓他們死了算了,兒媳婦伺候這個還要去看那個,前前後後照顧了將近八年,從初入他們家門,就開始照顧體弱多病才五十來歲的公公婆婆一直到他們六十幾歲。
年紀越大,越難纏,最後實在沒法了,便不想照顧了,將老公叫了回家,他們兒子當真是跪在地上求老兩口,給他一條活路,家裡三個孩子要養,還有倆老人,他不出去打工,一家人真的沒活路了。
老兩口唉聲嘆氣,罵兒子不孝,最後沒法了,兒子帶著兒媳婦和三個孩子一起外出打工去了,留足了錢糧在家裡,還跟村裡人再三交代,都幫忙照應下。
2、
兒子一家都走了以後,老兩口就像沒事人似的,能說能笑,沒事去打個牌,下個飯店什麼的,身體不要太好了。
村裡人便告訴老人兒子,讓他們在外面放心,說老人呀在家裡挺好的,叫他們別擔心。
那年國慶,兒子帶著一家回老家看父母,其實他們一家人走也不過才一個多月,平時都好好的父母,見兒子一家都回去了,立馬又是都躺在床上起不來了,一進門就是唉聲連連叫苦不迭。
兒子賠上笑臉,只求父母能夠順心,好好的過日子,自從他結婚後這些年,再也沒有吃過一頓父母做的飯,他什麼都不在乎,父母一輩子是吃了不少苦,更是辛辛苦苦的將他拉扯大,他感激父母,也更是任由父母折騰了這些年。
別人的父母親生怕步入中年的孩子壓力大,都是想方設法的減輕孩子的負擔,好像唯獨只有他的父母是生怕他的日子過的好了,過的舒坦了一般,處處給他找難為。
在家呆了一天,父親居然都不能自理了,大小便翻著眼睛看著你不說話就往床上拉,他忍著情緒波動,給父親清理,安置好母親,一家人第二天一早便走了。
父母兩人在家裡一對一句的罵著他,說落著兒子的各種不孝,他父親覺得兒子不在乎他了,總是不把他當回事,便買了小瓶裝的打棉花蟲的藥,只喝了三分之一想嚇嚇兒子,母親給他打電話時,一家人還沒回到上班的地方,當他們一家人趕回去時,他父親已經住進縣醫院重症病房監護了,住了半個月的院,花了將近三萬塊錢,醫生說可以出院回家休養去了。
把人接回家後,他更是小心翼翼的伺候著父母,每天接鄉村醫生去輸液,他父親也恢復的差不多了,那天他父親難得的和顏悅色的對他說自己好了,不用輸液了,就那樣兩天沒輸液,第三天清早,他父親說想吃肉,他趕緊去街上買,人前腳剛出去,他父親毫無徵兆的歪倒在地,再也沒有醒過來,不過才六十歲。
3、
人們都說他父親本來是想嚇嚇他兒子的,結果把命給霍霍沒了,才六十歲,又是不喝藥還有的活的,也算是解脫了,無不嘆息老兩口子沒一個省心的,就一個兒子還折騰個啥?
辦完父親喪事後,他在家裡又守了母親一個多月,父親去世後,母親萎靡了,可他無力將母親帶在身邊,又不能一直呆在家裡,只得請了個幫工,每天去幫母親做做飯洗洗衣服什麼的,母親雖不如父親在世時那般無理,可仍是一個難於相處的老太太。
在農村照顧老人一個月三千已經算是高的了,可照顧他母親的幫工只幹了半個月便不願意再幹了,說什麼給五千一萬,他都不去照顧了,這老太太真是太難伺候了。
無奈,他只得又去拜託鄉鄰,找了個同村的將近七十孤寡老人每天給她母親做三頓飯吃,別的什麼也不用管的。自然是沒少挨母親的罵。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他本身就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壓力頗大,還要時時擔心一對事事兒的父親,更是沒少焦心,對於父母,他不舍,卻也有所怨恨,別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越過越好,唯獨他父母,深怕他過的好了,走的遠了。
老小孩,老小孩也不過如此,當真就是成了不懂事的孩子了。
當你老了是做一個糊塗的老小孩,還是做一個明白的父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