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捨棄國內穩定的生活和工作,漂洋過海到美國學戲劇表演,卻因為語言不通,在拿到獎學金入學後4天就被收回獎學金、開除學籍。
之後,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站在百老匯的舞臺上,為此他開始蓄髮明志:一天沒學好英語,就一天不理髮。之後整整一年,他都是長發飄飄,沒有理過一次發。
為了學好英語,他隨時準備一個英語小本子在身邊,只要有空就拿出來學;為了練口語,他專門挑需要跟人溝通的工作做:給老人念報紙、送外賣、做家政……
三年後,他以主演的身份站在了百老匯的舞臺上,贏得了所有觀眾的掌聲。
他就是憑藉在百老匯主演《西貢小姐》獲得了美國福克斯演員獎最佳男演員獎的王洛勇。
王洛勇說:「與其跟別人較勁,不如跟自己較勁。」
人只要活著就是無止盡的折騰,以參照物為標準,折騰分為兩種:跟別人較勁和跟自己較勁。
《被討厭的勇氣》說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能成為「個人」,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單獨存在於這個世界。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競爭、有評論和比較。
有些人活在別人的眼光中,一生都在跟別人較勁,最後活成了別人的樣子;有些人一生只跟自己較勁,不斷折騰,最後活成了自己的模樣。
人生最值得折騰的一件事無非就是跟自己較勁一輩子,然後在生命的盡頭跟自己說:我做了一輩子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成長中我們跟自己較勁,只為了追上心中走得更快的自己。
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一個理想的自己,有人早早發現了TA,於是很早就明確了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有人一直懵懵懂懂,只能不斷在生活中,在身邊找一個參照物,一個比當下的我們更好的目標,先成為TA。
初中三年,我們宿舍八個人每天都在跟彼此較勁。每天比誰最早起,比誰最晚睡,比誰的練習冊做得更快,比每次考試誰更厲害。
每天都下死勁在較量著。早上五點半隻要有了丁點動靜,就沒有人能再安心地躺在床上睡覺,所有人像得了信號一樣,齊刷刷火速起床;
每天晚上,十點半學校統一關燈後,有人趴在被窩裡拿出手電筒開始夜讀。沒有人準確知道誰最後睡的。只知道,漆黑的夜裡偶爾透出的幾縷蒼白的燈光是又有人連夜奮戰。
青春熱血的年紀,我們不看電視劇,不玩遊戲,不聊八卦,只一心跟彼此較勁著,一心想著不能輸給對方。
我們都以為自己跟宿舍其他人較勁了整整三年,然後變得越來越優秀。
多年後再回想,才明白,我們不是跟別人較勁,而是跟年輕熱血的自己較勁。花季雨季的少年不服輸、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懵懂著不知道那個更好的自己是什麼樣的。於是只能和周圍人比著,以為比別人好的時候就成為更好的自己了。
其實,究根到底,我們如此不知疲倦地貌似與別人較勁,折騰自己,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昨天的自己,前天的自己,最後才一步一步塑造了今天的自己。
在網絡上看到一個真人真事:16歲的少年確定自己想要出國留學,她開始拼命學英語,考雅思,找學校,考試,面試,最後拿著獎學金和錄取通知書爭取到家人的支持。
國外讀高中的孤獨和艱辛讓她崩潰了好幾次,但是挺過來後她再次確定了自己接下來的目標。高三申請學校的時候,她只申請了全美最好的五所大學——哈佛、麻省、斯坦福、耶魯和哥大。最後意外地全部失敗了,但是她並沒有放棄繼續折騰自己,考研究生時她繼續申請了這五所大學,結果也並沒有如她所願。
工作一年後,她放棄高薪工作,決定在一個新的城市重新開始創業。
她說:這些年到處折騰,說到底就是因為不甘兩個字。那就再跟自己較會兒勁,趁現在還有勁跟自己死磕。
從16歲開始,她就開始不斷折騰自己,不斷跟自己較勁,雖然結果沒有我們期待的完美如願。但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變成更好的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好的結果嗎?畢竟事事如願不是誰都能隨便遇到的,重要的是,我們努力過,不曾辜負過去的自己和逝去的時光。
果實固然甜美,但開花的過程也很絢爛。
梵谷一生窮困潦倒,靠弟弟救濟過活,只活了37年,短暫的一生卻創造了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即使在精神不穩定的時候,他依然把所有時間放在這個把他折騰得生了病的狂熱愛好中。
現在,梵谷的畫拍賣價高達5.47億,諷刺的是,他生前僅僅賣出去了一幅畫。一切的榮耀都在他去世後才遲遲而至。
和自己較勁,不問得失。與其說是折騰,不如說我們在不斷的折騰中,撫慰自己內心熊熊燃燒的述求和渴望。
35歲之前,高更是一個經濟穩定,家庭幸福的金融經紀人。但就是這麼一個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一旦發現自己心中的「月亮」,他便開始了無休止的折騰:捨棄家庭和妻兒,甚至拋棄文明的身份,選擇回歸最原始的狀態,一心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的天堂。期間幾乎病死、餓死,窮困潦倒而死。
就像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面對「我」的質問:"假如你怎麼折騰都是三流畫家,你還值得放棄一切重新開始嗎?」
他這樣回答:「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遊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不和自己較這個勁,他就永遠找不到自己是誰。
常常跟自己較勁的人就像這位主人公一樣,人生的目標就像腳下熾熱的炭火,不朝前走就只能焚身自毀。
我非常喜歡《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時光》這本書,因為主人公羅琦就是一個總是跟自己較勁的人。她彆扭地、懵懂地、孤獨地、固執地把自己從一棵野草折騰成了一棵讓人仰望的小樹。
從內向害羞的小孩,到高中被罰站在操場的桌球臺上,臉皮厚得能供萬人「瞻仰」的年紀第一。她的經歷如此不平凡,又如此平凡。就像我們曾經作為一個小孩經歷過的一樣,為自己的不完美自卑,為家庭的不公落淚,甚至為自己的平凡而自暴自棄。
但是,她不服輸地與自己較著勁,在失敗與成功之間來來往往,最後終於成為了她自己。
與自己較勁,而不是與別人較勁,我們最終才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生有一道難題,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陰等於一寸生命。
人生苦短,每一天活著都要是一種另類的折騰。只有與自己較勁、死磕到底的人才能每一天都像那波瀾壯闊的大海,一切的翻滾湧動都為了成就每一朵浪花的美麗。
較勁一天,便是出彩一天的生命,願你們都不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