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不知愁苦,卻故作愁態;人到中年,愁緒滿懷,卻只能獨自咀嚼,欲說還休。
年少時,身旁有人可依,身後有人可靠,卻嚷著人生實苦;人到中年,活成了別人的依靠,死撐苦熬,卻只能將情緒悄悄收好。
人到中年,歷盡千帆,似乎活得只剩下一個「累」字。
其實,有太多的中年人,習慣將各種東西包攬在自己身上,不敢與人傾訴,導致自己的腳步越來越沉重,越活越累。
那麼,作為人到中年的女人,要如何才能活得通透,活得輕鬆?
三毛曾說:「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生而為人,我們都是第一次,既然已經來不及認真地年輕,那就讓我們在人到中年時,認真地為自己而活。
人到中年,女人最通透的活法,是遠離這三件事。
王小波在《愛你就像愛生命》中寫道:
「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的確,在這世上,除了家人,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
作家雪小禪也曾說過:「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樣。」
想要活出自己的樣,就必須遠離那些不必要的「閒事」,遠離那些勢利的親戚、虛情假意的朋友,讓自己不被人情、面子和浮光掠影的關系所裹挾。
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在自己,以及那些為數不多,但真正值得付出的人身上,這樣你能夠活得輕鬆自在。
作家拜倫·凱蒂在《一念之轉》裡寫道:
「整個宇宙裡,我只找到三種事,我的事、你的事和天的事。」
拜倫·凱蒂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當你在一段關係中,感覺到心累、疲憊,那一定是你侵犯了別人的邊界,或者別人侵犯了你的邊界。
人到中年的女人,要懂得保持邊界,遠離兒女的「家事」。
心理學家希爾維亞·克萊爾說:
「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兒女已經長大,有的已經成家,作為母親,要懂得體面的退出,不要過多地幹涉他們的「家事」,侵犯了他們的邊界。
你最好的做法是,在兒女困難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做他們堅實的後盾。
人到中年的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經營夫妻關係上,因為陪你終老的人,是你的伴侶,而不是兒女。
人生就像是爬山,人到中年的你,帶著一家老小,剛剛爬到半山腰,累是很正常的事。
那麼,這時候你就應該為自己減負,最該減的是那些無能為力的「心事」。
楊瀾說:「幸福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自己心裡長出來的。」
幸福是一種感覺,和你的心態有很大關係。你的攀比心、虛榮心,以及隱藏在內心深處那些無能為力的「心事」,都應該遠離。
唯有放空你的心,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輕裝上陣。
正如豐子愷先生所言:「心小了,所有的小事都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亦舒在《地盡頭》裡寫道:
「當我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略有積蓄,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發財。」
人到中年,女人就應該活得通透一些,不必成名,也不必發財,也能夠收穫幸福。
而女人最通透的活法,就是遠離以上這三件事。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拾起,又不斷放下的過程,當你人到中年,要學會遠離,學會放下,學會為自己而活。
唯有遠離繁雜瑣事,放下煩欲執念,方能自在安然。
--END--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作者:東陸十三,感謝您的閱讀,關注我,會帶給您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