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伯格(Robert J·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為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情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係的決定期許或擔保。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大元素組成七種不同類型的愛情。」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裡,每個人身邊都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人或是物,時間一點點的前行,推動著我們在路上一直走,兜兜轉轉,走走停停。不知何時,身邊多了一個陪伴自己的人;這個人的出現有時天放異彩,絢爛多姿,而更多時候只是細水長流,平凡卻長久。
藍宇和陳捍東因為某些事情相識,又因為早期的陳捍東並不把藍宇當回事,全在金錢交易上,如果從「愛情三要素」上去套,可能只剩下「激情」,然而陳捍東的入獄和藍宇自始至終心底的純愛,讓本可以再沒有任何關係的兩人,經歷種種最後成為摯愛,並讓所有身邊的人從心底接受和祝福。
當陳捍東在太平間中看到藍宇冰冷的屍身,清冷的空氣中,只有淚千行;最後的獨白,和車窗中看到的過眼風景,讓每一位觀眾內心泛起層層漣漪。若說他們不是愛情,那首《最愛你的人是我》的背景音樂就是最大的諷刺。
陳捍東和藍宇並不能算作彼此的完美愛情,但卻是彼此最合適的。而「合適」簡單的兩個字,不知從何開始成為每個人心中權衡最佳的代名詞,也許是浮誇的社會讓我們追尋愛情的角度開始發現「完美」的不確定性,亦或是我們的成長讓我們開始變得「務實」,剛剛好在那麼一瞬間,「合適」成為「最好」的詮釋。
《我的阿弟》中Mei老師給學生們講述愛情,從後面的劇情看,她是結合自身婚姻狀況和Tee的狀況去給學生們解釋愛情觀,因為「完美」這個詞太虛幻,現實是很實際的。
在外人看上去,很多戀人似乎和其他人在一起更相配,但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彼此是最合適的。Kongphop和Praepailin一個是校園先生,另一個是校園小姐,在所有人看來都那麼登對,甚至Arthit在天台吻之後都一直放不下看似Kongphop完美搭檔的Praepailin。就是這麼完美的情侶,但卻並不合適。
最終Arthit牽起了Kongphop的手,也彼此認定你是我最愛的人;而Praepailin在《一年生S》的最後也有了自己的小姐姐。
看似完美並不代表著就要相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為雖不完美,但,有你,最合適。
(該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譯製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