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你自己,每個人都嚮往,你有獨立探索並自我實現自由的勇氣嗎

2020-08-25 期竹

文|期竹談談心。以走心的文字,書寫社會百態,暢聊情感人生。點擊上方&34;,有心事,告訴我。一起聊情感,品人生。


即將大學畢業的小林想要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但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要求,想讓他做一名公務員,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小林最終屈服了。但是沒過多久,小林和父母就出現了矛盾,原因是小林過得並不開心。

小林說:&34;

父母說:&34;

從小林和父母的談話中,我們看出,現在很多畢業的學生都是在父母安排的情況下選擇就業,而沒有自己的選擇權利,他們從小就被父母長輩安排著,有的可能早就失去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想法,而有的人卻在痛苦的掙扎著,因為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

這些事並不僅僅體現在一些家境優越的孩子身上,即使是條件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家庭中也是存在的,就算作為父母的沒有什麼更多見識的情況下,也在不斷左右影響著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的經歷和想法就是對的,因為他們曾經走過,只是那一定就是對的嗎?

任何事和任何人都不能用絕對的眼光評判的對錯,有些事情可能會因為時代、發展等等因素變得不一樣,怎麼能一概而論呢?

正因為自己的吃過的虧、走錯的路不想再讓自己的後輩繼續錯下去,所以要給他們愛和自由,就是在愛的保護下讓他們實現自己的自由。

成為你自己,是那些有自己想法和思想的人,最想做的事情,也許會經歷很多困苦和失敗,但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每天在別人的安排下過日子,想必心裡也並不好受。

01

每個人都有一個精神的嚮往,就是渴望成為自己的樣子

上小學的侄女,跟我說過一句話:&34;我一直以為是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大,才讓她有這樣的想法。

沒想到在接下來的交談中,侄女說:&34;

由於疫情的原因,學生都上起了網課,但是這種在家裡的學習方式,使得父母專政控制的欲望和做法更加激烈,學生全天都在父母的監督下,作為孩子的他們更是沒有了一點的個人空間。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尚且知道自由,有自己想做的事,何況是一個已經成年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我這裡不是說父母參與的人生就不好,我覺得重要的是有一個度,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只要是不犯法,適當的保護他們就可以了。

父母為孩子設定好的人生也許是好的,只是未必是孩子想要的,這對於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不怎麼公平。

成為自己才是這些不一樣的孩子應該做的,作為父母要給與足夠的尊重和理解。

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發表演講時說:&34;

這種內心的渴望,就是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如果父母想決定孩子的人生,他們就是破壞了孩子的命運。

02

成為自己,需要有自己獨立探索並自我實現的自由

一個人或是一個兒童能不能成為自己呢?核心觀點是,作為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策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即便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也會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

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安排的命運和人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靈魂的人,才是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自我實現。

成為自己是個人自我創造的產物,實現自我是一件很難的事,而且多數不被眾人和現實所認可,但是它有它自己的魅力和價值。

列夫·託爾斯泰說:&34;

成為你自己,註定你會與他人不同,有深度的去生活,在工作方面、在感情方面都是必要的,做自己想做的,探索並實現它,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03

想要成為自己的人,是什麼樣的

  • 1、 想要成為自己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方向

那些有自己思想和想法的人,在一開始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或事情,在了解之後,如果覺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會果斷的放棄,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但是只要是認定了目標,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有的人選擇接受,而有的人選擇改變它,也許這個決定是通過外部條件決定的,但是有人選擇隨波逐流,有的人選擇面對它而已。

差別有時候就在於敢不敢那樣去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現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 2、 成為自己,不是因為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因為自己堅定的信念

成為自己,就是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這就需要堅定的信念來支持。而不是被他人的意志所左右,也許別人會給你很多意見,比如父母,這些建議可以聽,但是做決定的始終是自己。

要有主見,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更要有堅定的信念,他能夠使你的思想不偏離,即使做了錯誤的決定,也一定要有及時調整的能力。

  • 3、 想成為自己的人,明白做自己想要的在心裡的重要性,不會輕易屈服

這樣的人,也許很多人不喜歡他,包括父母的不理解,因為父母的獎懲手段對他們來講是沒有用的,誇她沒用,懲罰他也沒用,這樣的人不會輕易偏離自己的軌道。

但同時,他們的內心會只因他走在自己所渴望的道路上,而這樣的道路很少是不對的。

真正愛做一件事的人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父母長輩獎懲的結果,喜歡使用獎懲手段的父母和老師,都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長變化,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作品。

父母的職責,是用來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那是孩子的自由。如果孩子既得到了充分的愛,又獲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開始就會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而最終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者

-END-

今日話題:自己或是孩子是否也是一個想成為自己的人,歡迎留言討論。

作者介紹:我,期竹談談心,用腳步衡量世界,用心靈感悟人生,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和優秀的你。

相關焦點

  • 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觸碰自己的傷口
    ,都有勇氣觸碰自己的傷口文/關爾都說校園是一片淨土,但曾幾何時,這片淨土的某些角落,卻慢慢滋生出野蠻與殘酷。這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勇氣觸碰自己的傷口。看了《艾迪的自白》一書你就會發現,與艾迪的混亂呈對照的,是「公事公辦」的警察,「見怪不怪」的醫生和「誰讓你自己不小心」的姐姐,讓人不禁懷疑,周遭這些本該關心卻漠不關心的人們給艾迪造成的傷害,是不是比雷德給他帶來的直接傷痛要更強烈的多?!這種赤裸裸的現實對照,甚至能讓讀者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追憶當自己身邊的人遇到不幸時,自己有沒有給人家的傷口上撒過鹽。
  • 自我實現的預言,你想實現哪個自己?
    最終形成一個自卑,永遠不敢表現自己的人。人生,也會變得像被禁錮了一般。所以請警惕那些不太積極的自我預言。你有沒有注意過自己最常說的話是什麼呢?請認真思考一下,或者問問身邊的人,在他們聽來,你說得最多的話又是什麼。
  • 《被討厭的勇氣》:當你不害怕遭人討厭,你就自由了
    大家在生活工作中都可能遇到一類人。他們善良的性格,摻雜著軟弱,對他人的請求不好意思拒絕。他們在乎別人的看法,害怕拒絕換來討厭,害怕拒絕會得罪人。成為濫好人的結果可能不如人意。付出得不到尊重和認可,幫助過的人漸漸習以為常不會感謝他,沒幫助的人會怨恨他。略帶有討好型人格的濫好人,他們的人際關係往往陷入惡性循環!
  • 我們為什麼需要追求自由?你所理解的自由實現了嗎?
    自由一直以來我們分為很多種類,時間自由、財務自由、精神自由……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自由?我們又追求自由多少年了?到底還能夠實現嗎?這裡的自由,不是我們意識形態對立思想的角度思考的「自由」與「民主」,不是新文化運動下的自由,不是文革時期的大自由,而僅僅是從個體覺醒的角度來看待自由。只有我們個體的自由真正實現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去理解國家的自由和民族的自由。
  • 「太黏人」與「太獨立」,感情裡的兩大殺手,你中招了嗎?
    女孩人長得漂亮不說,還是個學霸,有理想有抱負,平常也是個說一不二、雷厲風行的性子,對自己每個人生階段的目標都計劃得很清楚,本科畢業後要讀研,連哪所學校都選定了。但同樣,那些鬱鬱蔥蔥的植物,它們不會靠的太近,擠得太緊,它們彼此之間會留有一定的空間,這樣才可以讓彼此都能吸收充分的營養,又足夠的生長空間。而好的愛情也是一樣,彼此應該共生,而不是成為一個事事依賴人,需要對方幫自己拿主意的人。有許多女人談了戀愛之後,就會變得特別的粘人,跟男友好像連體嬰兒一般,這樣的做法只會讓男生越會來越反感。
  • 獨立:那條每個人都必須踏上的路程
    而是說:「我跟你說話五遍了,你都沒有回應我;這讓我感覺到很沮喪,因為一直付出得不到回應,痛苦,我需要你回應,你可以在我跟你說話時,回復我一下嗎?」這樣說有兩個好處:首先,它是一種邀請,通過把我真實的,甚至脆弱的部分暴露給你看,邀請你來跟我真誠地理解和溝通。其次,把自己放到一個需要安慰的位置上,這樣對方更可能從他防禦狀態中解脫出來,理解和安慰我們。
  • 你嚮往的所謂自由生活,不過是寂寞罷了!
    很多人都嚮往自由的狀態據某網調查,在職人員有70%的人嚮往自由的工作狀態,剩下的30%還有10%曾經有過自由的階段,所以不再嚮往了。自由的狀態真的那麼好嗎?我記得有一則新聞對退休的老人做了一個採訪:問他們退休後最想做什麼?答案很出人意料,他們中剛退休的大多希望去幹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在退休1年後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希望能發揮自己的餘熱,做點什麼工作。連退休的老人都希望能返回工作崗位。
  • 探索自我:一場「去制約,撕標籤」的旅程
    這裡我們以情緒為切入點,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是有某種需求的存在;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是過往經驗的延續。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我們日常的思想、行為和決定這些「有意識」的念頭,只佔5%,其餘95%都是隱藏在冰山下,也就是所謂的潛意識。我們一生的際遇,除了外部條件影響和幹擾之外,更多是由潛意識選擇與創造的結果。
  • 多少錢才能實現你的自由?
    我一直以來是個不太願意談錢的人,好多人說文化人不談錢,我不算文化人,只是性格使然。從小到大,我對錢就興趣不大,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父母也都是普通工人,最多就是從小沒有餓過飯,所以我總結自己應該就是「懶」。沒有那份動力和心,懶得去賺錢。
  • 女人,你唯有變得獨立,才更有勇氣選擇離開
    所有人也都勸小女孩,不要生下孩子。但她回想起自己不幸的一生,還是決定自己生下孩子,並獨自撫養她長大。那天他們本來是在吵架,然而丈夫一說要離婚,女人就慌了,有了我們開頭看到的那幕。都說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一刻我感到可悲:你才30歲而已,為什麼非要綁死在一個渣男身上呢?
  • 有勇氣真正做自己的人 都做到了這幾點
    前幾天看了一本書《成為自己的勇氣》本書最後有這麼一段文字非常吸引我,任何人都可以輕飄飄地、不用負責任地對你做出評價和期許,但只有你不能,因為你有看見自己的責任,也要擁有成為自己的勇氣。於是帶著好奇,我開啟本書之旅。《成為自己的勇氣》這本書是一本教我們認知自我情緒的心理學書籍,裡面的案例和故事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心理學最佳入門寶典。
  • 離開體制內,你需要多大的勇氣?
    ,然後運用自己的技能開發產品,並不斷創新,同時通過這些產品獲得高收入,實現自由富足的生活。說白了,就是能夠發揮我們每個人優勢的能力,而且這個能力還讓我們不論是30歲、40歲、還是50歲都仍然可以在職場中立足,並實現我們理想的生活。對於小慧來說,會計工作的能力當然能讓她在職場中立足,但是帶來的生活卻不是自己想要的。
  • 願生而不凡的你,總有寵愛自己的勇氣
    完美人妻顧佳在高段位綠茶林有有的步步緊逼之下,終於發現了老公許幻山出軌的鐵證。於是……退房解約,掌摑綠茶;提出離婚,硬剛對談;林有有的以退為進,硬是被顧佳的一張機票秒殺;處理完家事又馬不停蹄地處理起公事;風風火火一頓操作,頗有一種鐵娘子的風範。
  • 在這個世界裡,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我,但都有機會去改變自己
    對於一個人來說,那無數次的選擇中,並非所有的選擇都是心靈所屬,因為這個世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我的。活出自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們找到人生的目的,然後在這個目的上探索出自己的人生方向,最後朝著這個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在這一路上,無畏流言蜚語,無懼他人的不認可,因為心之所向,所以能所向披靡。
  • 財富自由從而實現時間自由,其實你也可以,一切從心出發
    問100個人,你愛錢嗎?100個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愛你希望賺多少錢呢?肯定回答:越多越好你覺得你能賺多少錢呢?絕大部分回答:不知道你知道如何賺更多的錢呢?絕大部分回答:不知道你對賺錢有具體和可實現的規劃嗎?絕大部分回答:不知道你覺得賺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1000個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回答眾說紛紜。
  • 年輕人怎樣努力,才能實現財富自由?
    存多少錢,你就有多少自由有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旅行經歷:他和他的朋友大學畢業後想去旅遊,結果卻不了了之。考慮再三,終於咬牙切齒報了一個最便宜的旅遊團。這個人走了以後,才知道什麼叫一文不值。七天的行程,兩天的路程,三天的購物,兩天的娛樂,還有兩天勉強算下來。這是最便宜的旅館,房間很小,有一種潮溼發黴的味道。
  • 內心強大、精神獨立的人不外求別人的認可,自己內在的主人
    所以,一般的人需要通過社交來展示自己,如果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心靈就會久久不能產生真正的自信,隨著他人的評價患得患失,他人稱讚的時候,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他人批評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這種人也是最容易絕望的,不論是長久的誇獎還是貶低,都會讓他們的心靈越來越失衡。許多人有討好型人格,本質上是自我思想不成熟,所以渴望藉助別人的認可來認同自己。這其實都是內心不夠強大的表現。
  •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放飛你的夢想,成就獨特的自我
    芸芸眾生,各不相同,猶如世界上的樹葉沒有兩片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也有自己的不足,我們要如一位哲學家所說:「把握自己心中的方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實現自己內在的真正價值。」
  • 實現財富自由的人,生活是怎樣的?
    在這個商業社會,大家都知道擁有購買力屬性的金錢,對大家的生活來說有多麼重要。所以財富自由,當之無愧成為了我們經濟生活中永恆的目標和話題。如果你問一個懂得投資理財的人,或者在經濟學領域有所研究的人,有沒有經典讀物推薦,大部分人都會推薦你看一本書——《窮爸爸,富爸爸》。
  • NEW IFA國際日託專家:不能獨立的孩子,拿什麼談自由?
    本網1月15日訊 從小小的嬰兒床裡解放出來, 寶寶第一次學會了爬, 慢慢地學會了走……這對他來說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這也意味著他正逐步走向獨立,也更有能力去探索周圍的世界。蒙特梭利博士曾說:誰若不獨立,誰就談不上自由。是的,不獨立的孩子,談何自由。我們尊重孩子崇尚自由,也要幫助孩子學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