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
有一個小和尚,每天勤勤懇懇修行,卻始終無法悟道,因此非常困惑。於是他向禪師請教:「師傅,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我比其他人都要用功,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小和尚說道:「去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融化,你就會悟道了!」
小和尚一切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沒辦法有所悟得。」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幾下,鹽塊就很快融化了。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小和尚:「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彈不出聲音,中正平和心才是悟道之本。」小和尚聽完師傅的一番話,終於恍然大悟。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也可以領悟一個道理:做人不能太勞累,要常懷一顆平常心,不要那麼急功近利,這樣才能更有智慧去悟道,才會更有福氣!
曾國藩《治心經-暇心篇》也談到了「平常心」的妙處,他說:「暇則靜,靜則明自生;休則通,通則靈機常活」。也就是說:因為閒暇才會安靜,安靜就會自然產生聰明,休息則身體各部位相通,相通就會常有靈機。一個人能夠聰明與靈機,才能更好地應對萬事萬物。
古語也說:「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時候我們無心為事,最後反而事情成了;急於求成,心理壓力過大,反而處處行不通,越用功越失敗。
《聊齋志異》卷一「考城隍」中有這麼一句名言——「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故意做好事,帶有目的做好事,即使是做了好事也不應該提倡和獎勵。一個人無意之中做了壞事,並不是自己的本意,即使做了壞事也不應該受到懲罰。
做人做事,首先要真心實意,這是最基本的態度;如果得失心太重,拿得起放不下,一心只想成功、只是得到好事,最後往往是適得其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如古語所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凡外重者內必拙」,一個人如果深陷慾海、貪婪無度,就會失去生命中的靈性與智慧,很難真正悟透天機,繼而錯過人生中許多美好的機緣與福報。
反之,一個人常懷平常心做人做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以不爭不費的態度去為人處世,內心更加空靈與智慧,就如諸葛亮所說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最終也會經常悟透大道。正所謂是「至人只是常」,真正完美的人就是平常心態的人。
人人都渴望自己多福多祿,但是福祿到底是跟隨什麼人呢?老天更加寵愛什麼樣的人呢?其實,吉人自有天相,老天更加喜歡平常心的人。如果你貪慾過多,什麼都想得到,老天反而不會如你願;反倒是你無欲無求,老天降給你的每一個福報都是驚喜和意外。
老子《道德經》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也就是說:上天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於順應天道的人。老天不會因為你急切渴望成功,就寵愛你,它對待眾生都是平等的,但是它會順應道的人更多福報。
什麼樣的人算是「順道之人」呢?老子又說:「道法自然」。由此可見,懂得自然而然做人做事,順其自然的人就是更加合乎「道」的規則。說白了,就是指一個人要有平常心態,順乎自然盈虛法則,得之不過喜,失之不過悲,以一顆風輕雲淡之心去生活、工作、學習。
《圍爐夜話》云:「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也就是說:一個人常懷平常心,能安守本分,不過分奢求,便是最幸福快樂的人了。只可惜能夠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所以說,道法自然,能夠順應自然之道的人,用一顆平常心去做人做事,就會更加多福。反之,急功近利,什麼好處都想得到,最後老天什麼都不讓你得到,因為人一旦不是平常心,就是悖逆了「道」,就會慢慢折損福氣。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說過這麼一句話:平常心就是道!一切眾生何以不能明白?因為不肯平常心。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偉大。
老子也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大的功績。為什麼?因為聖人有一顆平常心,把小事容易都做好了,大事難事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說,做人,常懷一顆「平常心」,更加能夠悟道,更加福氣滿滿。
今日話題:您有一顆平常心嗎?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哦。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