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純粹的友誼?說來也是讓很多人為之深思的話題,持肯定意見的人認為,在雙方或某一方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發現做朋友要比做情侶要合適得多,基於這樣的前提,兩個人就會有純粹友誼。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男女之間的性別和心理差異,註定難以把握合適的相處之道,日久生情,保不齊其中的一方就是以朋友的名義在暗自喜歡著對方,擇機而動。
說到底,這個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每個人對友情的理解和界定都不一樣,難就難在,如何把握好分寸,堅守自己的底線。
畢竟,成與不成,不管是因愛生恨,還是皆大歡喜,很難再繼續做朋友,甚至發展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都說「在家依靠父母,在外仰仗朋友」,朋友之間相互照應,總歸是人之常情,可在面對異性朋友的時候,就算關係再好,也萬萬不要借這三樣東西,否則感情很容易變質。
生活中,遇到困境和低谷是在所難免的,每當我們心情失落,意志消沉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和自己的心上人。
作為成年人,並不像小的時候,什麼話都方便和父母言說,剩下的就只有自己的另一半,或是異性朋友了。
能傾吐衷腸再好不過,哪怕對方不聲不響,只是默默地陪在一旁,把肩膀或者擁抱借給你,都足以寬慰。
往往越是這樣的場景,越會容易讓人動容,在試圖依靠的時候,一方容易心生情愫,而另一方也容易感同身受。
不知不覺之間,友情就在這樣親暱的接觸中變了味道,那種戀愛般的美妙感覺會在彼此之間縈繞,會讓雙方會誤以為與彼此的關係更近了一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形成了心照不宣的,近乎於情侶但又不是情侶的曖昧現象。
無論是示好,還是求助,總歸要有界限,否則一旦走岔了道,想回頭也來不及了。
比如,一直以來就有的異性朋友,在受到父母催婚的壓力下,打著情侶的旗號應對家人,問題來了,戲演完了,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還能純粹下去嗎?
所以,異性關係再好,也要懂得保持距離,不在關鍵問題上馬虎,友情才能得以長久。
有道是「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在有些人看來,朋友關係到位,才會在彼此遇到困境的時候,伸出援手。
看似情深意重,可在現實中,因為借錢,有多少人從患難之交變成了路人,又有多少血緣至親鬧得不相往來。
正是因為在金錢上,借與還的行為同時考驗著雙方的人品,才有了「談錢傷感情」這樣一說。
親朋好友尚且如此,何況異性之間又多了一成,以此發展為戀人的變數,所以異性之間可以請客吃飯,互送禮物,但在錢財上還是要慎之又慎。
不然談好了,可以成為情侶,反目了,連朋友也做不成。
可無論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旦開了頭,很容易打破原有的生活,友誼自然也回不到當初。
所以,如果有了經濟上的難處,家人和同性朋友才是首選,異性關係再好,不到無計可施,還是不要向對方開口。
說到這裡,不得不先提出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男女有別。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私人物品,小到水杯,碗筷,大到帶密碼的,或是貼身的物品,比如手機,包包。
私人,就代表著有一定的保密性,通常來說,是不方便與人共享的,就算是知心好友,乃至家人,都不會在這方面草率。
只不過有一部分異性朋友,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了不拿自己當外人,或者故意模糊了男女的界限,完全不注意影響,就像互用水杯,同吃一碗飯,甚至還會借對方的衣服穿。
當這些借出去的物品,再度被自己使用時,要麼會在心裡泛起波瀾,要麼會自己覺得彆扭。
或許對這樣不起眼的舉動,兩個人誰都沒放在心上,但在旁人看來,很容易引起誤會,如果對方有另一半,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異性之間可以交好,但不代表彼此就沒了距離,如果一個來者不拒,一個欣然接受,雖然都沒有結為情侶的意思,但總歸容易讓感情變質。
所以,朋友不是情侶,如果互有情意,不妨大膽交往,否則,還是保持合適的距離,不要發生戀人之間才有的接觸,哪怕是間接的。
孔雀心語:
有人把異性朋友之間的關係比作一道牆,正是因為這道牆,讓雙方維持著普通朋友的關係,當然,既可以一躍而起,也可以按兵不動,至於怎麼做,還要取決於兩個人的心意。
有的人說,距離太遠,會讓彼此生分,靠得太近,又會顯得曖昧,友誼的純粹很難拿捏。
實際不然,人生數十載,能得到異性朋友的垂青,也是一種緣分,聰明的人,都懂得在相處的過程中,有禮有節地避嫌,而後才是欣賞。
這樣非但感情不會變質,還是對異性朋友的尊重和負責,也是對自己的沉澱,有的時候,距離真的會產生美,不信你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