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終究都有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的,無論你是王侯將相,還是平頭百姓,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既然是自然規律,那到壽終正寢時,其實也沒必要太傷心的。
人生有一個圓滿的結局,這也是值得慶賀的事,所以那些壽終正寢的老人,子女給他們辦的喪禮,會被稱為喜喪。人生這一輩子有苦有甜,有悲有喜,能夠圓滿地走完一生,這已然是非常美好的了。
不管是父母與子女、親戚朋友,還是白頭偕老的夫妻,終有一天會面臨分離,這是沒辦法的事。當生命走到終點,不得不要分離時,還是坦然接受吧!
《莊子·外篇》中,華地守護封疆的人祝堯長壽,但堯卻不要,他說壽命長就會多受困辱。一個人老到一定程度,連生活都不能自理,大小便都失控時,真的會喪失尊嚴。對有些人來說,苟延殘喘地活著,也是一種屈辱。
02
陳阿太從70歲開始,身體就一日不如一日,但那時生活還能自理。到77歲時,和她同歲的老伴去世了,她的健康狀況就直線下降。
陳阿太經常一個人自言自語說,老伴有福氣,走在了她的前頭,沒有經歷一個人的孤單。而且老伴是因為腦梗突然去世的,說起來是死得很痛快,乾乾脆脆地一走了之了。
從老伴去世後開始,陳阿太就跟兒子兒媳住在一起了,是兒子兒媳堅持接她去的。陳阿太還有兩個女兒,她們也經常會到弟弟家來看望母親,在外人眼裡,陳阿太挺幸福的。
陳阿太自己也覺得挺幸福的,但自從老伴走了後,她還是會覺得孤獨。兒子經常出差,一年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出差。孫子剛剛成家,小夫妻倆搬出去單過了。家裡大部分時間都是陳阿太和兒媳在一起,但兒媳還要出去打工,也挺忙的。
03
陳阿太84歲時,癱瘓在床了,這下最好24小時有人照顧她了。兒子家和女兒家商量後,想請一個保姆來照顧陳阿太,但陳阿太不願意。她覺得兒媳出門後,家裡就剩她和保姆,萬一保姆手腳不乾淨的話,那就麻煩了。
子女就又提出送陳阿太去養老院,但陳阿太又不願意,她說最後的時光要在家裡過,不想去陌生的地方。
兩個女兒家便提出,那姐弟三家輪流住吧,這樣弟弟家負擔可以輕一些。但陳阿太依然不願意,她說她是有兒子的,為什麼要去女兒家養老?
既然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兒媳就說:「大家不用多說了,就讓媽住在我們家,我們夫妻倆來照顧她。老公出差時,我一個人照顧,反正該怎麼著就怎麼著。媽,你說行不行?」
陳阿太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條縫。看來兒媳的話合了她的心意,她跟兒媳的關係一向是很好的。
04
接下去的兩年時光裡,兒媳就一邊打工,一邊照顧婆婆,也很辛苦。不過,兩個女兒經常會回來幫忙,姐弟三家盡他們所能地照顧著老人,應該說老人是過得挺不錯的。
但兩年後老人自殺了,她是用床邊一件睡袍的腰帶,系在床架子上吊死的。兒媳打工回來,準備去給婆婆換成紙尿褲時,發現婆婆已經沒氣了,兒媳就一屁股癱倒在了地上。
那時,兒子正好出差去了,兒媳只好通知兩個大姑姐。後來,所有的人都來了,兒子也以最快的時間趕了回來。雖然大家都沒說什麼,但兒媳很自責,她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婆婆,婆婆才會選擇自殺的。
既然人已經去了,一切都無法挽回,就只能操辦後事了。但在整理老人的遺物時,在枕頭下意外地發現了一封遺書。遺書上有兩個日期,一個是在陳阿太剛癱瘓三個月時,另一個是在陳阿太去世當天。
05
在陳阿太的喪禮上,兒媳讀了那封遺書,其中有一段內容是:我本想一癱瘓就去找老頭子的,但怕兒女們沒盡過孝心而難過,所以我就折騰他們一段時間吧,讓他們表表孝心,不要有遺憾。孩子們,哪天我走了,你們不要驚訝,也不要難過,我是去找你們的爸了。我活了將近90歲,已經是一件大喜事了……
親戚朋友們聽完這封遺書書,紛紛都感嘆說,這是喜喪啊!老太太一輩子功德圓滿,最後坦然地離去,也沒什麼遺憾了。有幾個年齡比較大的親戚朋友,還很羨慕陳阿太,走得這麼瀟灑。
人生經歷過各種風風雨雨後,到晚年時會對很多事都看得很淡的。人生也就是一個過程而已,你是得了,還是失了,結局都一樣。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要太計較了?人生凡事盡力,然後從容地往前走,坦然地接受一切。
一個癱瘓了兩年的老人,她坦然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也是她的選擇。並非是兒女不孝,也並不是她有什麼不滿,而是她覺得這一生已經功德圓滿了,她要去找老伴了,僅此而已。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