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段時間一對廣西都安90後夫妻,因退居深山生育9個孩子而備受關注,這個數量在六七十年代提倡多生子女時、尚且算多,更不用說現在普遍都是獨生子女的時候了。
01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一定要生這麼多孩子了,據了解男方稱女方有病、不便結紮,就為了這個看上去拙劣的藉口,所以就要了這麼多孩子,想想也真是可笑。
他們一家十多口人都靠著政府的低保度日,男方還稱只要自己出去打工,完全有信心養活孩子。
但現實情況是他們一家住著破敗的木屋,9個多孩子衣衫襤褸。
即便現在能吃上飽飯,那以後了,等孩子長大了,要上學、要工作、要結婚,那時候誰來供養他們,為他們的未來負責了,
難道父母只保證他們活著就夠了嗎,身為父母、最應該做的不就是為來到世間的生命負責,而不僅僅只是負責把他們帶到世間。
照片中妻子的面容顯得滄桑而衰敗,看起來至少比丈夫老十年歲,與其說這是一對夫妻,不如說是母子更貼切。
對於女人來說,生孩子基本就是消耗自己的生命,更何況是生這麼多,身為丈夫、如果他稍微能愛惜自己的妻子,就不會放任不管。
02
在這對夫妻看來,存錢不如存人,他們生這麼多孩子,總有1-2個會成才,到時候靠著孩子總能過上好日子。
這代表了一部分父母的觀點,越是窮的時候就越要生,只考慮生、不考慮生下來之後,孩子能不能養的起。
他們給不了孩子好的生活,卻在孩子嚮往美好時,告訴孩子他不配過好日子,他們自己可以沒本事,但要求孩子一定要有出息。
他們明明教育的方式不正確,卻在孩子反抗時給予粗暴的指責,在不健康的環境下,即便孩子是一個好苗子,也最終會被掐斷。
在壓抑、窒息的氛圍下成長的孩子,身心多少會有缺陷,他們沒有感受到正常的關愛,也沒有被正常的引導。
父母或忙於生計、無暇顧及他們的心情,或者直接缺席爸爸媽媽的角色,給孩子的只是冷漠和暴力。
在這種不對等的關係下,後代要想成才,首先要面對的是來自家庭的阻力。
或許中國式親子關係最大的悲哀,就是子女必須要反抗父母,而那些反抗的徹底的子女,才是成就最大的。
即便將來一些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了父輩想像不到的生活,但他們內心缺失的關愛,會讓他們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歷盡艱辛。
03
這樣看來窮人似乎真的沒有什麼理由,去拖著別人一起過上不幸的生活,不僅會讓自己雪上加霜,更會連累下一代。
但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是富有的,誰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即便金錢方面拮据一些,照樣也會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我的大學同學小鄧就是這樣的人,她和男朋友是從高中開始認識的,到了大學才正式確定關係。
那時候都是學生,靠著家裡的生活費度日,本沒有閒錢花在談戀愛上,所以他男朋友沒有帶她去過什麼高端的地方。
但每個周末沒有課的時候,男朋友會帶她一起去野外散心,會親手給她做各種滋補的湯,還會在快要考試的時候,一起去圖書館給她補課。
我有次偷偷問她,她圖男朋友什麼,總不是因為對她好吧,她笑笑說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真正做到了把她放在心上。
記得有一次她來大姨媽肚子實在痛的不行,她忍不住給男朋友打電話。
接通後聽著她有氣無力的聲音,男朋友不顧自己正在上課,立馬找老師請假,二話不說跑到我們宿舍樓,拖著醫務室的值班人員就往外走。
04
這風風火火的樣子,把醫務人員唬的一跳,還以為是誰得了什麼急病,待趕到房間才知道病因。
看著男朋友著急上火的樣子,醫務人員笑著叮囑一些注意事宜,開了一些溫補的藥就走了。
在以後的一星期,男朋友變著花樣的送些湯湯水水的過來,還不停的逗她開心。
那幾天她雖然痛的不行,但有男朋友在仿佛疼痛都減輕了不少。
有次我和他們一起出去遊玩,看著倆人一起說說笑笑、親密無間的模樣,覺著歲月靜好、莫過如此。
後來大學畢業、就很少見面,但聽說男朋友去了小鄧工作的地方,以後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不久後就收到了新婚的喜帖。
在婚禮上看著他們牽手宣誓、一臉鄭重又喜悅的笑臉,這也許就是愛情最好的模樣,你我少時相識、青年相愛、便是結為一生的伴侶。
他們以後的路或許沒那麼好走,但至少他們擁有彼此。
貧窮有時候也是最好的試金石,在最困難最窘迫時都沒有分開的感情,一定是非比尋常、這份珍貴的情意也會讓他們更珍惜未來。
05
婚姻是一段感情最莊重的表述,它將獨立的個體轉變為不可分割的群體,也是責任和義務的最大化。
在婚姻中,我們往往扮演的是多重角色。
面對丈夫、我們是一位溫柔賢惠的妻子,教育孩子、我們是一位和藹大氣的母親,侍奉父母、我們是是一位孝順用心的孩子。
這些角色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我們不再是過去那個懵懂無知、任性妄為的女子,而是一位成熟的社會女性。
想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就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忘記自己本來的樣子,活成大家期望中的模樣。
這意味著一旦成婚,就要服從家庭的利益,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出現衝突時,犧牲的一定是個人。
這時候再去談夢想和追求太奢侈,特別是有了孩子後,一切事情就得為孩子讓路。
對我們而言,孩子是血脈的延續,是這世上唯一的牽掛,為孩子付出再多也心甘情願。
但我們要明白的是,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也不是家長可以隨意對待的工具,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用來呵護的嫩芽。
我們未完成的願望,想要的生活,是不能寄托在他的身上,也不能靠著他去完成,這樣對他不公平。
後記:結婚生子不代表傳宗接代,不是每個人必須去完成的任務,而是等到經濟和心理雙重成熟之後才會去考慮的事情。
願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婚姻中成為更好的自己,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