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身邊好多朋友開始進入到「談婚論嫁」的階段,家長看孩子自己不積極,會催著孩子相親只他能遇到一個對的人。
上大學時候,學校最受歡迎的人永遠是最帥和最漂亮的那一個,隨著大家心智漸漸成熟,內心對未來伴侶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
張先生從大學畢業後就很努力地工作,用了8年多的時間鍛鍊能力晉、升職位,還攢了不少錢。
在周圍人的眼中是一個很適合結婚的人對象,可是剛過而立之年的他,現在還是獨身一人。
父母當然比他更急,於是託朋友為兒子安排相親,對方是一個很漂亮的女生,而且看起來是個會過日子的人。
張先生起初對她也很有好感,但在一次聊天中,被女生的婚姻觀「嚇跑了」。
他建議張先生買房子要買大一些的,方便自己父母經常來住,結婚後自己不上班,因為張先生的能力足夠養家。
諸如此類的要求說了很多,並且強調丈夫就應該這樣疼愛妻子,結果大家了可能猜到了——這個漂亮的女生並沒能被娶進門。
在很久之前「顏值」就已經不是擇偶的重要標準了,而是開始重視起性格、三觀等。
當時三無女、三無男、媽寶男、扶弟魔類似的詞火了很久,很多男士表示不敢娶「三無女」,指那些沒能力、沒孝心、沒原則的女性。
但隨著「獨立女性」越來越多,這一類的女生變少了,卻出現另一種讓男生更不敢娶的類型——田園女。
田園女是「中華田園女權」的代表,泛指那些要求婚後與丈夫地位平等,卻要丈夫承擔更多責任,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女性。
看到一個網友對此的解釋一語中的:通俗點講就是,雖然我自身條件不好,但我有資本嫁給一個有錢又對我好的丈夫。
以女性應該被尊重的理由,將所有好處和利益偏向自己,像極了曾經男士要求妻子會賺錢、做家務、孝敬公婆、生兒育女的要求。
多年來女性從前的沒地位、附屬品、到現在的獨立、有一定地位是一種進步,可是這種好的改變卻慢慢了味道。
看到這想起了當年的「鳳姐」,對伴侶的要求學歷高、長得帥、工作好、家庭背景好、有社會經驗,連地區都有明確的要求。
符合這個人條件的人不是沒有,只不過看到鳳姐自身條件後覺得跟她「不合適」。
婚姻幾乎是可以影響兒女一輩子的事情,想要女兒嫁得好沒有錯,但「田園女」的做法確實不太妥當,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
1)有被愛的條件,而要有愛自己能力
與其要求別人如何對自己好,不如在沒遇到另一半之前好好愛自己,每個女生都有被愛的權利,同時也要擁有愛自己的能力。
2)門當戶對有一定的道理
老話常說門當戶對並不是硬性性要求,卻也有其中的道理,兩個人各方麵條件相似、三觀接近,在以後的生活中才不容易發生矛盾。
「田園女」那種想法, 自己特別平庸卻想嫁進「豪門」,就算真的嫁進去了也不一定過得有多好,彼此的隔閡很快就能顯現出來。
3)「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人們喜歡找一個與自己比較像的人,或者是性格不同但很合得來的。
不管家中是兒子和女兒都要懂得一個道理,你值得擁有更好的,前提是自身足夠優秀,擴寬眼界、有了閱歷後,觀念就不會拘泥於小事上。
4)保護自己,不負他人
當孩子到了戀愛、結婚的年齡,家長需引導孩子在一段感情中要學會保護自己。
如果感覺到被控制、被羞辱,或者自己在這段感情中總是單方面的付出,每天都在傷心中度過,那就要考慮對方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及時止損。
同樣也要對另一半負責,相互照顧、彼此忠誠、就算不能走到最後,也要好聚好散。
【今日話題】你的周圍有這類女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