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一個人除非離群索居,否則你都難免會活在別人的眼皮底下,無論你怎樣去活,都會被人評價。你不作為,活得不好,收到的可能只有差評;你有所作為,活得好,雖然會收到好評,但也會有差評。
很多人寧願別人不評價自己,也不希望收到別人的差評。但這種事不是你我能左右的,嘴長在別人身上,別人就是看你不順眼,你也沒辦法,不想因為這種事煩心,就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你在意差評,它就會煩你,你不在意,就啥事沒有。
既然人心難測,有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去測,對人性的善與惡各方面有清晰的認知就好,不要刻意去考驗人性的惡,否則你兜不住結果。
就像我有個悶聲發大財的朋友說的一樣,「我有錢,並且一直在賺錢,但是我從來不會炫耀,從來不會聲張,生活各方面都很低調。我寧願別人吐槽我活得不好,也不希望別人得知我活得好,然後問我借錢。需要我幫助的人我自然會去幫,不需要我幫助的人,我真心不希望他們算計我。」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位朋友有點謹慎過頭了,把別人想得太壞了,其實也不能這樣說,他的謹慎自有道理,否則真的出現了人人都找他借錢的情況,他只能任人宰割,就算拒絕,也無法徹底擺脫煩惱,反而會跟很多人鬧翻。
02
上面提到的那種問題,在有些人的婚姻中也有所體現。比如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扶貧式婚姻」,就存在那種問題:要么女方父母得知女兒嫁給有錢人之後,心生算計;要麼男方父母得知兒子娶了個有錢人之後,貪心不足。
之所以說這些情況是問題,是因為不合理。雖然子女對父母有盡孝的義務,但子女盡孝跟父母貪心索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後者極有可能以犧牲子女的幸福為代價,這對子女來說不公平,不公平就不合理。
有些子女能夠提前對這種問題有清晰的認知,從而避免父母通過自己結婚大撈一筆的情況出現。而有些子女則沒有一點點防備,直到被父母毀了婚姻才後悔莫及。
小玲的婚姻就是因為這種問題被父母給毀掉的,她對父母不設防,從一開始就把男方和婆家的詳細情況跟父母說明白了。如果她父母不貪心,會祝福女兒嫁了個好老公。可是她父母本就貪心,此時有了現成的搖錢樹,他們怎能不動心。
之後談婚論嫁時提的各種條件,各種有關錢的條件,都是她父母一手操辦的,所有的錢都沒有經小玲的手,直接流進了父母的口袋。
更可悲的是在後頭,她父母並沒有因為大撈一筆而收手,反而仗著錢好要,總是慫恿小玲問她老公要錢,最後她老公感覺事態不對的時候,拒絕給錢的時候,她母親乾脆自己出馬,命令女婿給小舅子買房,「你可以不給我養老,但必須給小舅子買房,這是你的義務!」
她母親以為自己出馬肯定會馬到成功,結果卻意外毀了女兒的婚姻,女婿不僅拒絕給錢,而且還做出了離婚的決定,可悲可嘆可惜。
可悲的是,這種悲劇明明可以不發生。
可嘆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的貪婪一旦被打開缺口,很難堵上。
可惜的是,小玲明明沒犯錯,卻因為父母的貪心,白白丟了一樁婚。
03
一段高質量的婚姻被父母給毀了,小玲不可能開心,「早知道會是這種結果,當初我就不該把前夫家的詳細情況告訴我爸媽。如果我從一開始就跟前夫一起避免這種問題出現,不讓我爸媽通過我結婚撈到那麼多錢,或許他們就不會那麼貪心了,或許就不會問我前夫要錢了,或許我就不會被離婚了!」
很多人說「難得糊塗」是一種境界,說活得糊塗一點才能開心快樂。而事實上,很多人根本就沒弄明白「難得糊塗」是什麼意思,包括上面提到的小玲,同樣不懂。
難得糊塗一次中的「糊塗」,不是真糊塗,而是裝糊塗。換言之,糊塗應該建立在清醒的基礎上,你必須知道哪些人和事應該防範,哪些人可以深交,哪些人需要遠離,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在此基礎上裝糊塗,才能達到難得糊塗的效果。
任何人都一樣,要想活得快樂,需要先養成兩個習慣:清醒地「做事」,糊塗地「做人」。
清醒地做事,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人生中很多事,你不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始終保持清醒對自己負責,防止別人算計自己。
糊塗地做人,就是裝糊塗,懂裝不懂,不該炫耀的東西別炫耀,不該做濫好人的時候別做濫好人,有人算計你,你可以清楚地知道,但沒必要挑明,裝聾作啞就行,這樣你才能把自己的生活牢牢守住,才會有開心快樂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