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追問

2021-01-11 光明網

當長篇小說逐漸成為文壇熱點的時候,中篇小說不得不放棄急功近利的社會轟動效應。這對於中篇小說的藝術創作而言倒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從文壇的中心地位退居到邊緣地位,使得它開始有可能在一種比較純淨的氛圍中,進行比較冷靜的藝術探索和追求。1998年的中篇小說創作正因此具有了一種沉穩的品格,其中優秀的篇章不僅依然關注社會現實,而且能夠從社會現實問題入手,透過表面現象,深入追問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這樣的根本問題。

人生價值首先是一種社會判斷。人的一生都是作為社會性的人在社會化的環境中以社會為對象在進行能動性的活動。所以,人生價值與社會承認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時社會承認甚至成了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乃至取代了人生價值。然而實際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要複雜得多,社會承認與人生價值錯位的情況是經常存在的。解讀常弼宇的《搬家》(《青年文學》第2期),戲眼在於正義的「騙術」。葉黎新這個人物之所以有新意,就在於他並沒有在原則政策的束縛下一籌莫展,也沒有因行權宜之計而背棄正義與良心。行正義卻借騙術,他的成功是他人生價值的實現,也是對社會判斷標準的嘲弄。破解方方的《過程》(《天涯》第5期),樞機則在於機遇的錯愛。人把畢生精力和心血浸透在過程之中,最終目的不過是要得到一個他所想要的結果,得到了,就是人生價值的實現;得不到呢?李亦東不幸就遇到了後一種情況。他作為一個優秀警察的貢獻和素質難道會因此有所改變嗎?按說應該不能。然而社會卻做出了相反的判斷,李亦東的命運也因此發生了逆轉,他作為一個人民警察的前程就此終結。在這裡,草包與英雄的倒置則是社會判斷對人生價值的嘲弄。

人的社會性不僅使人生價值的判斷變得撲朔迷離,也常常使得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產生變奏。在祁智的《變奏》(《鐘山》第4期)中,彭遠樹與李京京之間的愛情遭遇之所以會南轅北轍,原因就在於兩人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存在差異。李京京追求的是浪漫的愛情,彭遠樹追求的是功名地位,在與李京京的關係中,他只想得到一次現實的外遇。在一場精神心理的交鋒中,現實的物慾與浪漫的想像擦肩而過。社會現實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它不僅驅使著男人,也改造著女人。因此,簡單地譴責《城市生活》(李肇正,《人民文學》第6期)中的宋玉蘭物慾迷狂未免有失公允。她對杜立誠的反詰(「我為什麼不能想要汽車洋房」?)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人的物質欲望是在現實條件的培養和外界環境的刺激下,一步步生長起來的。物質欲望的合理與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界限。宋玉蘭的迷誤僅僅在於把物質生活水平當做了人生價值的唯一表現,在追逐物質的過程中捨棄了其他許許多多的人生價值,泯滅了親情,喪失了自我。

人生價值還是一種文化判斷。人對人生價值的認定從來都是以他自己的文化為基準的,而人又常常不能終生固守在自己單一的文化環境之中。這樣,人就不得不經常面對兩種乃至多種文化的差異與衝突。而文化的差異與衝突則常常會給人生價值的認定帶來混亂與困惑,嚴重時還會釀成人生悲劇。宋元的《殺入重圍》(《鐘山》第5期)講述的就是一個這樣的悲劇故事。走進城市的農村孩子劉連生面對的就是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的差異與衝突。城市文化的優勢地位壓抑著他刺激著他,也誘惑著他。他在出生和求學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屈辱,既是他殺入城市的動力,也是他報復城市的根源。小說分別通過敘述人「我」和劉連生展開敘述,使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都通過適當的視角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並因其彼此的差異自然地形成了一種內在的張力。劉醒龍的《大樹還小》(《上海文學》第1期)選擇一個九十年代的農村孩子的眼睛為視角,來處理知青題材,本身就標誌著一種文化的反叛。對當年知青在農村生活的價值判斷,無論是青春無悔,還是不堪回首,都是城市文化的判斷。而在農村孩子大樹的眼裡,一切就都有了不同的意味:知青視為苦累不堪的生活,是農村人祖祖輩輩過著的;農村姑娘給知青以愛情撫慰,卻給她們自己留下了終身的痛苦。不同的文化視角提供了不同的價值判斷。如果說當初知青文學對農村生活的反映是城市文化以批判的眼光對農村文化的發現的話,那麼,這篇小說就是對前一發現的批判,它的出現給知青文學提供了新的文化視角。

人生價值的判斷歸根結底還離不開人是一種自然生成物這一基本事實。關仁山的《天壤》(《人民文學》第10期)在探尋人與土地的關係時觸及到了這一主題。土地作為一種自然生成物與人有著最為密切和久遠的關係,土地生長萬物,供給著人的各種需求。人把土地比喻成母親,表明了人對土地的供給的依賴與感激。然而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人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對土地的感情也越來越淡漠。農村婦女陳金月對痴迷於種地的丈夫韓成貴的輕視,實際上就是對土地的輕視。而盲目開發,荒毀良田,也不僅僅是錢迷心竅、目光短淺的問題,而是淡忘了人與土地都是自然生成物的基本事實,從而導致了價值判斷的失誤。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首先是因為人性的美好。東西的《目光越拉越長》(《人民文學》第1期)以一個虛虛實實的故事為框架講述了母愛的偉大。丈夫的懶惰和毫無責任心使可憐的女人劉井生活在絕望之中,支撐著她沒有倒下的力量是對兒子的愛。在疲累時對兒子的愛是撫慰,在病痛中對兒子的愛是溫馨,然而為了兒子的發展,這一切都能夠割捨,母愛的堅強與忘我由此可見一斑。東西在敘述一個殘酷的鬧劇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母愛主題的闡發。何立偉的《龍巖坡》(《收穫》第1期)也表現了美好人性超越環境壓抑的巨大力量。小說在一個貌似真實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抽象出了人性與權力的對立,充分表現了自然欲望的健康美麗,並將其視為生命意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真實的生命體驗使李光輝認識到,憑藉權力雖然能獲取屈從,卻不能帶來生命的快活。天性快活的龍巖坡女人所代表的自然活力,才能使青春得以燃燒,迸發出燦爛奪目的生命異彩。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還因為理想之光的照耀。陳世旭的《青藏手記》(《人民文學》第1期)無疑是一首理想主義的讚歌。小說在非常現實的當下社會環境中,以「我」這樣一個對個人幸福有著清醒認識和安排的當代青年人生歷程的變化,令人信服地表現出在理想主義精神的感召下,經過一次次靈魂洗禮和精神提升,個人慾望與奉獻精神從互相牴觸到彼此融合的真實過程。小說沒有讓自己的人物超凡脫俗,兩位主人公老那和「我」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從事著平凡的職業;它也不迴避實踐理想的沉重與痛苦,兩位主人公付出的是身體健康、子女前途乃至個人生命的代價。小說中的兩代人正是在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以堅韌的生命意志戰勝了嚴酷的生存環境的種種考驗,證明了理想主義作為人的一種強烈的內心需求的現實存在及其巨大的力量。衣向東的《老營盤》(《解放軍文藝》第9期)也是一篇於平凡中見崇高的力作。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鐵打的營盤裡凝聚著不變的兵魂,這不變的兵魂又隨著流動的兵走向社會。而兵魂實際上就是軍人的奉獻精神。在和平時期講奉獻,沒有一點理想主義精神是做不到的。樹五斤很平常,一個普通的新聞幹事,有時還顯得很窩囊。面臨轉業、住房、求職以及夫妻感情、兒子求學等一系列繁瑣俗事,更常常使他陷入尷尬之中。然而正是他身上那不變的兵魂,使得他在處理這些繁瑣俗事時,會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一掃他的窩囊和尷尬,閃現出崇高而純淨的光彩。他實踐著兵魂,並在自己的寫作中表現著兵魂,感動著那些曾經被兵魂薰陶過的新兵和老兵們。

生命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平面與表面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採取的精神方式。而在殷慧芬的《吉慶裡》(《上海文學》第1期)中,搬進吉慶裡的小雨顯然在進行著反方向的追求。在吉慶裡的經歷,使小雨完成了從不像上海姑娘到像上海姑娘的過渡。小雨對上海裡弄市民生活的興趣無疑是一種文化的興趣,也是對一種細膩深入的生命體驗的追求。生命的意義正因為有了許許多多這類的追求而豐富多彩。小說在看似不經意間勾畫出的德國人萊尼和小猴引出的那個怪異世界,小雨在網上結識的美國人HART,都在暗示著生命意義無限延展的可能。林希的《五先生》(《大家》第3期)與他過去的作品一樣,有一個熱鬧有趣的故事。不過在故事的背後,他還隱藏著一個很有意味的思想。五先生不過是一個幫閒的寄生蟲,其生命意義可謂渺小卑微。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渺小卑微的生命,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給梅花大鼓藝人寫鼓詞,就是一種超功利的藝術追求和享受。然而在一個金錢和權力主宰一切的社會裡,所有聖潔的東西都無法不被玷汙。《黛玉葬花》唱紅了楊彩月,《寶玉探晴雯》唱紅了萬芸兒。為了不再遭受精神打擊,保留住心靈中一方聖土,五先生侯天成隱居了。王芫的《欺騙》(《小說家》第1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生命意義的戒律。一次考試作弊事件成了女大學生林多多無法卸掉的心靈負擔,在周圍同學紛紛製作假成績單的氛圍中,代替別人考試的經歷使得林多多仿佛丟失了自己。生命意義對真實的要求阻止了精神無限度的墮落。當然,生命意義的實現可以有多種形式。孫志保的《溫柔一刀》(《清明》第6期)就表現了這多種的可能。小說寫了兩個業餘圍棋棋手小五和林子,兩人雖為師徒,而且林子完全是在小五的指引下,才走上下棋的道路的。然而這也沒能保證林子完全繼承師傅為人和下棋的風範。圍棋是一種文化,它常常演示著人生。隨著林子棋力的成長,我們看到了各種社會因素對一個少年的共同作用。

生命從來都不是無足輕重的,所以對生命意義的忽視不可饒恕。萬方的《沒有子彈》(《收穫》第3期)中就表達了對忽視生命意義的憤怒。身為知青的父母在生活與青春雙重苦悶擠壓下孕育了「我」的生命,他們因自身經歷的坎坷有太多的理由和藉口可以不對這個生命的孕育、產生和成長承擔責任。繼父只是因為自己沒有生育能力,才想通過和「我」媽媽的婚姻,借用「我」來延續後代,他更無需對「我」加以關愛。生命需要親情撫慰,成長需要經驗扶持。然而這一切「我」都無從尋覓。小說以「我」對生命意義的渾然無知展示生命意義的被忽視,以「我」的易於滿足揭示著得不到滿足的渴求。這種敘述方式壓抑著同時也聚積著憤怒,從而使小說具有一種內在的張力。莫言在《牛》(《東海》第6期)裡講述了一個初看很有幾分瑣碎的故事,一個頑皮的男孩,幾個貧窮飢餓的農民,圍繞著三頭牛被閹割所發生的一切。然而,透過政治的高壓和生活的艱辛,掙扎著、跳躍著的始終是生命對幸福和美好的渴望。與《沒有子彈》的那種內在的緊張不同,《牛》採用了非常鬆弛的敘述語調,這就更加強調了生命要求的自然合理,並使作品具有了一種哀而不怨、沉實圓潤的藝術風格。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說:當一個人追問生命意義和價值時,他就得病了
    弗洛伊德說:當一個人追問生命意義和價值時,他就得病了,因為無論意義還是價值,客觀上都不存在。一個人這樣做,只能說明他的未得滿足的原欲過剩。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本沒有什麼意義可言,沒有說一個人生下來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個人就是為了活著,如何才能更好地活著,而每個人對於如何能更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解釋和理解的不同,也就活出了不同的人生。而當一個人去追問,我活在這裡,有什麼意義?這一刻,就已經被自己的欲望控制。
  • 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怎樣生活才有意義?
    人生受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制約,在主觀上,人也許能夠按自己的意願去演化人生歷程,但客觀上,個人的這些人生意願多大程度能夠遂願,而不是個人一廂情願的,是受社會關係諸多因素制約。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因為我們不是我們自己,我們是周圍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愛人生 實現生命的價值
    什麼是人生?人生為了什麼?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也是一個感性的問題,更是每個有了自我意識的人都要追問的問題。對於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千人千面,豐富多彩。很多時候,還把人生與生命、歲月捆綁在一起,讚美之,謳歌之,悲涼之,迷惘之,希冀之,歡呼之,也留下許多經典佳話,比如人生如詩如畫如歌如夢,是旅途亦是風景,等等。
  •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就像白紙啊,自己描繪自己的命運。既然來走了一遭,不如就讓自己活得有意義一些,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的生活充實。開開心心的過每一天。人生可以很美麗,也可以很晦暗,就看你怎麼去面對了。金錢的數量,權力的大小,能力的高低,這都不能代表生活的意義,更不能代表生命的價值。這樣說,肯定傷了無數人的自尊,因為這是他們的一生所求,是他們活著的的終極目標。
  •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因為人們生前對生命的意義看法不同。有的人不顧別人,只顧自己的利益,所以死得輕於鴻毛。可有的人熱愛生命,熱愛幫助他人,當然死得重於泰山。生命的意義在於活得充實,而不在於活得長久。所以,我們不僅要珍惜生命,還要熱愛生命。    海倫·凱勒就是我們的榜樣。海倫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因發燒而失明失聰,後來經過她的導師安妮·沙利文的幫助,海倫學會了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我十分佩服海倫。
  • 人生與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什麼?如果不去問這個問題,任自己出生,長大,衰老,死去,所思所想所做環境使然;上學,就業,買房,結婚,生子,該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活在眼前當下。生而安然,死亦安然,懵懵懂懂,寧靜安然。如果追問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或許沒有答案。
  •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今天是《善知識》陪你的717天有人問師父:季羨林老先生說:人生一沒有意義,二沒有任何價值。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 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就在於生活的過程中體驗中豐富起來的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問這樣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追求生命的價值,獲得活著的意義,這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目標。不同階層,不同地位,不同境遇的人,他們的看法儘管不盡相同,但是,活得精彩一點,活得瀟灑一點,活得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男神或者女神,卻都是一樣的。
  • 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
    一個人如果活著而沒有目的,一定會非常空虛,覺得生命沒有價值,像行屍走肉一般,那又何必活受罪?不僅生存本身變成多餘的,而且也白白浪費世界許多的資源。但是生命一定有它的原因,也一定代表某些意義。它的目的是什麼?最後會到哪兒去?又會成為什麼呢?
  •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那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那裡呢!記得懵懂無知的時候,看到鄰居奶奶去世,感覺很嚇人,想著未來的無窮個日子裡,幾十年以後。不一定那天自己也像一粒塵埃一樣,消失在茫茫宇宙,名家可以著書立說,精神可以名垂千古。而作為一個平凡的,無名的人來說,來過跟沒來過這個世界的區別在那裡呢!那時候感覺好奇,就跟小夥伴們爬上高高的房頂。
  • 水運憲:生命意義的勘探者
    水運憲以犀利的批判力度、精確的細節描寫,把人物命運推向強悍的集體意志面前,展示生命個體在現實面前的懦弱與荒誕。主人公傅連山以一種暴力式的激進情感以及自我獻身的極端方式,冒著「叛逆」主流話語的指斥擔負起社會批判的使命,水運憲用另一種人道主義再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的生命價值。
  • 淺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為了展示生命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而活著,為了享受活著的快樂和幸福。為誰活著?為祖國活著,為祖國的安危和富強活著;為人民活著,為維護人民的利益活著;為生我養我者活著,我生我養者活著;為更好地修養和打造自我而活著,也為享受大自然,為享受天倫之樂,為享受快樂、健康和幸福而活著,為貢獻自我享受自我而活著。這就是有意義的活著,非此而不彼。
  • 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因為,許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為缺乏明確的價值觀,才導致了今日社會的混亂。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的在哪裡?對於這個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我們必須從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練靈魂。人生在世,為欲所迷,為欲所困,可以說是我們人這種動物的本性。
  • 從失聯女大學生事件中,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因為很多人仍然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陷入了惡念的深淵。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情味變得淡漠了,熱衷投機、迷戀成功的人不在少數。上網一搜,最受人們歡迎的課程大多都是關於怎麼迅速成功、如何快速掙錢之類的。有時候,也挺奇妙的。你越想得到什麼,就越得不到什麼。最近在讀稻盛和夫先生的著作《活法》,感觸頗深。
  • 名人名言:人生的價值、意義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亞裡斯多德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僕屢起。——拿破崙當你服務他人的時候,人生不再是毫無意義的。——葛登納人生的遊戲不在於拿了一副好牌;而在於打好壞牌。——賴斯利人生雖只有幾十春秋,但它決不是夢一般的幻滅,而是有著無窮可歌可頌的深長意義的;附和真理,生命便會得到永生。——泰戈爾現代人的腦中有一個新的問題產生,即人生是否值得度過……這個問題沒有合理的答案……因為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意義。
  • 人生的價值
    什麼才是活的有價值?也許答案並不是人前顯赫,竹帛留名!讀過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的中篇小說《你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後,似乎有了答案!這篇小說,主人公愛迪83歲。父母、妻子、兄弟姐妹都已經離開了,只剩他孤零零的一個人生活。愛迪很早就繼承了他父親的工作,成為一名遊樂場維修員,但他最難以釋懷的就是這份平凡的工作,這一輩子他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毫無價值和意義。
  • 聊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每當此時,白日間那顆碌碌逐利之心歇了,而一個疑問不禁浮現: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當然是一個老生常談、亙古恆新的問題了,你早知道這很可能是一個永無解答、甚至脫離現實的問題,但現在,這個問題擺在你的眼前,它變得如此重要而緊迫。你再也無法入睡了。好吧,讓我們也躍躍欲試,像一個哲學家那樣對人生的意義做一番思考吧!
  • 萬花筒: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究竟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究竟是什麼?活著,是生命的元意義第一個探討的問題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生命本身並沒有意義,活著,或者說生存,就是生命的元意義。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可是,僅僅是商人重利輕別離嗎?
  • 季羨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颳起一陣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文章寫了一些,議論也發表了一通。我看過一些文章,但自己並沒有參加進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討論本身就無意義,無價值,不如實實在在地幹幾件事好。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它與人生價值有什麼關係呢?
    關於人生的意義,就如同愛情一樣,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不同的人生目標,體現了不同的人生價值。其次,說一下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賴以生存的需求,更多體現在物質方面。心理需求則是在滿足生理需求之上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更多體現在精神方面。比如有的人努力學習和工作,只是為了解決自己個人的生活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