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但是對於負面情緒的處理,很多人往往是壓抑自己的情緒,不去表達。
我們害怕情緒失控,害怕在別人面前表現出失態的一面,擔心影響到人際關係,又或者我們不願意讓負面情緒來影響我的工作和學習。
我們習慣了壓抑情緒,因為壓抑情緒可以帶來短期的獲益。比如工作可以繼續進行,人際關係也不受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有很多弊端,最直接的,壓抑情緒可能會導致我們的身體出現問題。
壓抑情緒
在網絡上看到這麼一個故事。
話說有位女士,結婚後一直和公婆一起住,她非常渴望有自己的空間,但是卻未能如願。後來她慢慢也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都壓了下來,直到她被檢查出來得了癌症。
當諮詢師問她這輩子最大的心願的時候,她說,好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房子大不大無所謂,主要是可以和丈夫孩子住在一起,哪怕只是住幾個月也好。
這位女士因為不能擁有獨立家庭,對自己和丈夫都有情緒,於是她把自己的這部分情緒壓抑下來。但是,她的身體卻為她的情緒做出了解釋,並幫她實現了她的心願。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好,她住的是特護病房,獨立的套間。在這個獨立的不大的病房裡,有她的丈夫和兒女的陪伴,而公婆又不會在這裡住。她的潛意識讓她用這種方式,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空間。
而她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幾個月,那恰好是她生命中最後的一段日子。
1.當你想方設法去壓抑自己情緒的時候,情緒也會想方設法從其它地方跑出來。
比如有的人可能感覺身體的某個部位出現疼痛,但是去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任何器質性的原因。心理學會認為,這很可能是心因性的問題,也就是說,你身體上的疼痛是由某些心理問題導致的。
壓抑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為軀體化,即一個人本來有情緒問題或者心理障礙,但卻沒有以心理症狀表現出來,而轉換為各種軀體症狀表現出來。
這種軀體化大多是由過度壓抑了負面情緒所導致。
壓抑情緒,除了可能會導致軀體化的問題,還有可能導致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的受損。
我們通常會以為不和人發生衝突,壓抑自己的情緒,這都是自己的事,人際關係不會受到影響。其實不是這樣的,為什麼呢?
因為,負面情緒是無法被壓抑的,而短暫的壓抑,勢必會換來更大的爆發。
我有一位朋友,她在和老公談戀愛的時候,就老誇她老公性格好,脾氣好,每次遇到衝突,都會讓著她。
結果,他們結婚以後,她卻對老公的抱怨越來越多。
因為,她的老公對她發起了「被動攻擊」。約好的時間因為臨時的事情放她鴿子,做家務帶孩子越幫越忙,總有一些簡單的事情會被老公搞砸。
其實是她的老公內心也有情緒,但是因為成長所形成的關係模式,即使內心憤怒不滿,卻從不直接表達。
這些不能直接表達的情緒,卻在不經意的導致兩人的親密關係越來越遠。
漸行漸遠
壓抑負面情緒,除了會損害人際關係,更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抑鬱。
抑鬱,從本質來說,是一種轉向自身的憤怒。
當一個人沒有辦法對外界對其他人表達憤怒的時候,他就會把這種憤怒的情緒投向自己。
這就不僅僅是會產生心身疾病,嚴重的抑鬱甚至會導致自殺行為的產生。
2.既然壓抑情緒有那麼多的危害,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去調整呢?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壓抑自己的情緒。許多人由於長期習慣性的壓抑情緒,他們甚至都已經意識不到自己在壓抑情緒。
有的人是硬生生地把情緒壓了下去,比如想哭的時候不能允許自己哭出來,這是比較明顯的壓抑。起碼你還能夠知道自己是想哭的,你也知道自己在壓抑,但有時我們還會用一些更隱蔽的方式來壓抑情緒。
比如說情感隔離,這是一種心理防禦。它可以讓我們把情緒推到很遠,把自己和情緒隔離開來,根本覺察不到自己的情緒。
有位讀者說,他經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他總是有種很空的感覺。
在一次讀書會的活動中,他描述了一段小時候的經歷,他看著心愛的小狗被父母打斷了腿。旁邊的小夥伴聽著就覺得難受,但是當大家問他有什麼感覺的時候,他說沒有感覺。甚至他在描述這一段經歷的時候都很平靜,這就是一種情感的隔離。
情感隔離
情感隔離的人,會讓自己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環境裡。他不讓自己感覺到情緒,這樣就不用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他就不用感受到被人傷害的感覺,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繼續維持生活的正常運轉。
他用這種情緒隔離的方式把自己給保護起來了。
所以,情感隔離其實是我們為了適應環境所發展出來的一項生存技能。
有可能是這個孩子小時候的成長環境非常的惡劣,他會經常遭到不合理的對待或被忽視,那麼情感隔離的心理防禦就可以幫助他緩解現實層面帶來的痛苦。
但是,當我們長大了,我們不再處於早年的生活環境中的時候,這個心理防禦的生存技能,可能就不那麼適用了。
因為隔離,我們沒有辦法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我們就很難去理解別人的情感,很難用情緒體察到別人的內心,別人也很難靠近你。那麼,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3.那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呢?
第一,看到並承認自己的情緒。
情緒不會消失,但我們常常會對自己說「不要哭,要開心起來」。這是在否認自己的情緒。
有位朋友說,她小時候經常被爸爸打罵,她就很委屈地哭了,但是爸爸並沒有去理解她,反而訓斥她不許她哭,如果她哭的話會繼續被打,直到打到她不哭為止。
她因為感到害怕,所以每次爸爸訓斥她不許她哭的時候,她就不敢哭了。因為如果繼續哭的話,可能會受到更嚴重的懲罰。
承認情緒
還有位男性朋友,他也習慣了不去表達自己,因為每次他說了真實的感受之後,如果不如父母的期望和意願,就會被懲罰。
可能很多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懂事,不許哭,不許鬧,不許發脾氣,成年人不允許孩子有情緒的表達。
這種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否認,會讓孩子覺得,真實的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不被接受,是不被喜歡的。
那等他們長大之後,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可能也會習慣性的不表達。因為他們會認為,表達出來也沒有用,別人也不會理解,甚至可能會有懲罰。所以,慢慢的他們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了。
但是成年後的我們需要學會去擺脫這些束縛,表達你的負面情緒,並沒有什麼不對,負面情緒的產生是正常的現象,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
看到並承認自己的負面情緒,才能去為你的情緒找出口。
第二,適度的宣洩你的情緒。
所有的負面情緒都需要有一個出口,你也需要找到適合你自己的情緒宣洩口,而不是無限度地儲存這些負面情緒。
人的心理空間是有限的,情緒找不到出口的時候就會崩潰。要麼是你的身體為情緒買單,要麼是你的親密關係為情緒付帳。
所以,不管是找個人傾訴,又或是找個地方哭一場,你都需要有個容器和渠道來釋放你的情緒。
當你可以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你或許會發現,表達真實的自己未必會有懲罰。尤其是在關係中,也許對方也在等待著真實的你,這份真實能夠讓你感到自在。而那些願意接納你真實情緒的人,也會讓你重新感覺到信任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