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成為更好的自己「心靈加油站」

2021-01-19 我們的太空

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在我們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家庭的環境氛圍、價值觀念、生活習慣、互動模式、親密程度等都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與他人交往的模式以及看世界的角度等。即便是生活在同一個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也會因不同的具體家庭生活經歷、特有的家庭成員互動體驗以及對原生家庭個性化的意義建構,而形成彼此不同的個性特徵。

原生家庭中的幸福快樂與和諧,給我們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成長的營養,讓我們能站在更高的起點開啟自己的人生;原生家庭中的痛苦傷害與衝突,給我們的內心抹上了一筆揮之不去的灰暗色彩,讓我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掙扎徘徊。

依戀與分離是人生的兩大重要課題。我們每個人都成長於原生家庭,與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有千絲萬縷的情感依戀,但隨著成長的發生,我們又面臨離開原生家庭,開始自己獨立的生活,並組建新生家庭,即由夫妻雙方及其子女構成的新家庭。但我們很少能從心理上徹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即使我們遠渡重洋,即使我們離開後再也沒有重返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也會在我們的為人處世中,在我們的新生家庭中顯露痕跡,我們要麼重複著原生家庭的各種機制和規則,要麼刻意去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情。如一個從小做錯事經常被父親打的男孩,長大後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打孩子的父親,因為他從他的父親那學習到了親子矛盾處理的方式就是武力解決;也有可能長大後成為一個無論發生什麼也絕不動手打孩子的父親,因為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處理親子矛盾方式與父親截然不同的人。無論他做何選擇,都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無法否認的聯繫。

心理學認為,世界是物質客觀的,但在每個人內心的反映卻是主觀的。原生家庭之於我們,既是昨天的終點,也是明天的起點。既然我們無法擺脫過去的經歷,也不能否認過去經歷對今天的我們之重要意義,更無法將其遺忘,那麼我們要想實現心理上的成長與成熟,就需要學會重新認識、解釋和評估過去已經發生的一切,向著未來的人生,向著更好的自己,重新出發,而不管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是愛還是傷,亦或是愛傷參半。

我們要想超越原生家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達到既與原生家庭成員保持親密聯繫,又在心理和情感上保持獨立的自我的境界。首先就要對原生家庭進行積極的意義建構。因為,原生家庭會對我們產生怎麼的影響,取決於我們怎麼去建構原生家庭對於我們之意義。我們可以從積極的角度去解讀積極性事件,也可以從積極的角度去解讀消極性事件,這樣無論事件本身如何,它帶給我們的意義與影響都是積極的。其次,我們要把改變的起點和落腳點都放在自己身上。不管與原生家庭是和諧的和還是衝突的,我們都很難改變原生家庭的其他成員,其他成員也很難讓我們改變,唯一能讓我們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改變或許能帶來家庭其他成員的連鎖改變,也許不能,但至少我們自己改變了成長了。再次,要堅持自我覺知練習,因為很多時候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我們意識層面所覺察不到的,需要我們沉靜下來,細心地去分析和解讀,自己在處理當下事件時所秉承的慣性模式有多少受原生家庭模式的影響,其中積極因素有多少,怎樣才能繼續保持;消極因素有多少,需要如何改變克服。只有深刻認識原生家庭並超越原生家庭,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成為更好原生家庭的締結者,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人格,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楊潔,航天工程大學心理學教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主播簡介:

裴津媛,太空小編,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性格風趣幽默。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楊 潔

主播 | 裴津媛

編輯 | 王士銘、王豔梅

相關焦點

  • 超越原生家庭: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
    我們一起繼續共讀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博士所著的《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建議今晚讀完第9章及附錄的內容,第200至239頁。你知道嗎?即使是從事心理工作的專家,也是需要進行心理治療的。本書作者,羅納德•理查森在他從事原生家庭工作之前,曾經因為與妻子的關係問題斷斷續續做過大約十年的心理治療,這似乎並沒有帶來多大的改善。
  • 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了原生家庭的運作機制,以及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關係。那麼最後,我們就來講講,我們要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我們很難超越原生家庭,將自己成功地從家庭中分化出來。
  • 放開原生家庭,成為你自己
    將自己不太理想的生活狀態歸結於原生家庭,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父母給我們的已經夠多了,我們還要要求什麼呢?不懂愛的父母,都是曾經沒有得到愛的小孩。他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他們也有自己的局限,但給我們的已經是當時的竭盡所能了。
  • 蛻變:超越原生家庭
    每次諮詢時都會了解來訪者的家庭背景,家庭氛圍,而且需要畫出三代的家譜圖。我們都是在原生家庭裡長大,父母的基因通過基因表達建構了我們的生物學基礎,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學基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關係塑造著我們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行為習慣。
  • 讀懂自己的原生家庭結構圖:你原來可以很幸福
    原生家庭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拿出來討論,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健康的原生家庭,往往伴隨溫暖、親切、歡樂、和諧、幸福、自由、獨立等元素。
  • 別再糾結「選愛情」還是「選麵包」,有件事情更重要
    「麵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然而世間卻有沈重的警醒之言,一巴掌打向陶醉愛情中的人…未經生活洗鍊,或初嘗愛情滋味的人,往往相信「麵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然而世間卻有沈重的警醒之言,一巴掌打向陶醉愛情中的人——沒有麵包,愛情終久會消失。
  • 不要讓「感覺」成為你追逐愛情的理由
    不要讓「感覺」成為你追逐愛情的理由,因為大部分時間裡,你的感覺一點也不靠譜。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特別愛抬槓、潑冷水的人。此類人士,不管別人說什麼他們都要反對,然而他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反對什麼。他們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沒有什麼真正的立場和觀點,「瞎起鬨」、「不知所云」簡直就是為這些人量身定做的貶義詞。多少次當另一個人說「我罵你蠢罵你沒腦子是為了你好」時,我就在想,真的是為了我好嗎?為了我好,為什麼不用我更喜歡的方式指導我?那種「為我好」的語調之中,飽含了高高在上的得意感,其實不過是想顯現一下自己全知全能的優越。
  • 「家庭」婆婆討厭的不是妳,而是成為婆婆的自己
    婆婆討厭的是「成為婆婆」的這件事情,討厭在兒子的人生中屈居第二,換言之她討厭的是她自己現在的人生階段和生活就像有些人苦惱於如何討好婆婆,希望婆婆不要總是對丈夫說自己壞話,或者一副可憐的樣子好像自己是個虐待公婆的惡媳,於是送禮、陪聊、花大錢吃大餐或旅遊,一切以婆婆為優先,只希望婆婆能夠開心。但這樣的努力卻不只是徒勞,還可能帶來反效果,婆婆對每件事情都有嫌棄的理由,什麼都可以解釋成媳婦的不貼心甚至是惡意,同樣的事情小姑或者是小叔做起來就是很孝順很令人感動,媳婦來做就是別有居心。
  • 超越原生家庭:如何改變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既要連接也要分化
    我們一起繼續共讀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博士所著的《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建議今早讀完第8章第179至199頁。很多人會說,我已經知道自己的癥結在哪裡了,也了解別人是如何影響我的,下一步怎麼做呢?其實,看見本身已經是改變的開始。我們發現了早年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三角關係模式,就會在我們的人際互動中避免這種模式。
  • 幸福的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看看性格溫暖的肖戰就知道
    媽媽堅信「黃荊棍下出好人」,爸爸則告誡他「你自己做的選擇就不要後悔」、「要自立自強,比爾蓋茨家小孩也是如何如何」。 跟所有爸媽一樣,肖戰父母很是看重兒子的教育,希望他能讀好書,大學畢業後能在家裡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 超越原生家庭——家庭內部運行機制
    接上次原生家庭的文章繼續分享。我們先來看原生家庭的運作機制。什麼叫原生家庭的運作機制呢?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說,原生家庭的運作機制,由內部規則來維繫,而這種規則對每個家庭成員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於是,你開始不停給他打電話,問他什麼時候回來,等他回家後,就開始抱怨他陪伴自己的時間太少,這時候,你已經成為了一個「追逐者」的角色,因為你的丈夫和你不夠親密,你認為他對你的愛不夠深,所以對他窮追不捨。而你的丈夫此時可能會想些什麼呢?
  • 「下輩子我想要一個比你更好的媽媽」|原生家庭的和解,不是原諒
    為什麼我因為被父母傷害而現在成為了一個這麼自卑這麼低價值感的人?為什麼我在原生家庭被創傷後,還因為這個創傷導致我形成的關係模式,讓我現在在自己的親密關係裡也如此的失敗......Z女士的媽媽也看不見自己的丈夫,在Z女士的童年裡,家庭中父母總是劇烈的爭吵,媽媽時而義憤填膺說爸爸是個大壞人,時而又極度悲慘地在女兒面前說自己的悲苦。這一切,充滿著Z女士的童年。 她的媽媽,從來沒有問過她,「你覺得怎麼樣?你喜歡這件東西嗎?你開心嗎?你累嗎?你難過嗎?」
  • 別讓自己成為這個家庭的「拯救者」
    今天的話題只有一個:解釋「拯救者」身份的母親。即母親把自己定義成這個家庭的拯救者。拯救者的身份按理來講挺偉大的,地藏王菩薩的一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足以震撼心靈的十六字,讓我們對地藏精神心懷敬意。
  • 覺醒旅程1_找回「真實自我」
    事業、升職、愛情、家庭和諧、世界和平?擇天老師陪你「找回自己」,讓你可以發揮自己100%的力量(內外合一),完成你要達成的每個階段目標,邁向更美好的人生。邁向成功的路途上,為什麼要「找回自己」?《老子》說:「知人者智」,《尚書》說:「知人則哲」、西方哲學家迪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探尋真實自我」這個主題在哲學領域和心理學領域,都是亙古不變追求的真理,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將「成功學」與「找到自我」連結在一起,研究你的原生性格、家庭背景、生長環境及人脈關係,對於你的成功路徑,是否有正向或負面的影響。
  • 自卑與超越 | 遇見內心強大的自己
    你只有克服了自卑,讓你的內心強大起來,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者,得到真正的自由。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這本《自卑與超越》來自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幼年的他長得既矮又醜,還患有佝僂病,直到4歲才能走路。而他的兄長,恰好是那個身強體健的「別人家的孩子」。
  • 「喪偶式育兒」的背後 可能是你把老公當作家庭的「局外人」
    父親不站在自己的家庭位置上 《生門》的導演陳為軍說過,「都說生育是兩個人的事,是老公、老婆的事情,其實不是。真正面對一切的,是女人。」在眾多中國家庭中,父親不站在自己的家庭位置上往往是常態。一部分女性甚至放棄自己的職場生涯,全心全意留在家庭照顧孩子、打理家務。 去年上映的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曾引發了一波輿論熱議。為了照顧孩子,正處於職業上升期的金智英選擇放棄事業,成為了全職媽媽。據統計,韓國的主流風氣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照顧孩子的重任通常都由女性來承擔。
  • 吾日三省吾身,要「省」什麼?
    這三者之難還在於,很多時候難以同時兼之,比如在已籤訂了的合同、談妥了的方案,最後因為盈虧等各種原因不得不與對方解約,這個時候就容易「不信」。但與此同時,你是忠於己的,而這個時候的「忠」是一種自私。《論語·公冶長》中有一個故事:「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 憑什麼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血緣帶來多方面的繼承,家庭環境也塑造了我們早年的情緒環境和成長經歷,因此父母不只帶給我們DNA,家庭也影響著每個人的習慣、身心的印記與回憶。十八歲以前,你或許可以說:「我現在過著這樣的人生,都是我爸媽造成的!」但如果你已經長大成人,或許應該回過頭想想—其實你是有選擇的。你要跟原生家庭維持什麼樣的關係,那是你的選擇。就算你以為自己沒有選擇,別忘了,那其實是你選擇「以為自己沒有選擇」。
  • 原生家庭能決定一個人的高度嗎?楊超越告訴你答案
    「原生家庭」這個名詞一直以來都被大家掛在嘴上。因為一個人的成功失敗,一個人的生存條件,都取決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真的可以決定一個人的高度。當然,如果試著通過自身優勢努力,去改變目前狀況,有勇氣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又會是一番不一樣的情況。原生家庭,用機遇和努力去探索星辰大海豆瓣高分9.2的BBC紀錄片《人生七年》,也許會給我們想要的答案。
  • 《心靈革命》:你要真的善良,在「好人」之外留點鋒芒
    希望,你能用書中這些可以改變人生的善意法則,在自己的「好人」之外,留有必要的鋒芒。去幫助他人,去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就是「善良」本身了。可實際上,你受的傷或許並不是「善良」的錯,所謂吃虧,也只是那些不分青紅皂白的「老好人」們自己釀的苦果,和《心靈革命》裡要教給我們的善良,更像是兩個世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