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在我們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家庭的環境氛圍、價值觀念、生活習慣、互動模式、親密程度等都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與他人交往的模式以及看世界的角度等。即便是生活在同一個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也會因不同的具體家庭生活經歷、特有的家庭成員互動體驗以及對原生家庭個性化的意義建構,而形成彼此不同的個性特徵。
原生家庭中的幸福快樂與和諧,給我們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成長的營養,讓我們能站在更高的起點開啟自己的人生;原生家庭中的痛苦傷害與衝突,給我們的內心抹上了一筆揮之不去的灰暗色彩,讓我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掙扎徘徊。
依戀與分離是人生的兩大重要課題。我們每個人都成長於原生家庭,與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有千絲萬縷的情感依戀,但隨著成長的發生,我們又面臨離開原生家庭,開始自己獨立的生活,並組建新生家庭,即由夫妻雙方及其子女構成的新家庭。但我們很少能從心理上徹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即使我們遠渡重洋,即使我們離開後再也沒有重返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也會在我們的為人處世中,在我們的新生家庭中顯露痕跡,我們要麼重複著原生家庭的各種機制和規則,要麼刻意去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情。如一個從小做錯事經常被父親打的男孩,長大後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打孩子的父親,因為他從他的父親那學習到了親子矛盾處理的方式就是武力解決;也有可能長大後成為一個無論發生什麼也絕不動手打孩子的父親,因為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處理親子矛盾方式與父親截然不同的人。無論他做何選擇,都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無法否認的聯繫。
心理學認為,世界是物質客觀的,但在每個人內心的反映卻是主觀的。原生家庭之於我們,既是昨天的終點,也是明天的起點。既然我們無法擺脫過去的經歷,也不能否認過去經歷對今天的我們之重要意義,更無法將其遺忘,那麼我們要想實現心理上的成長與成熟,就需要學會重新認識、解釋和評估過去已經發生的一切,向著未來的人生,向著更好的自己,重新出發,而不管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是愛還是傷,亦或是愛傷參半。
我們要想超越原生家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達到既與原生家庭成員保持親密聯繫,又在心理和情感上保持獨立的自我的境界。首先就要對原生家庭進行積極的意義建構。因為,原生家庭會對我們產生怎麼的影響,取決於我們怎麼去建構原生家庭對於我們之意義。我們可以從積極的角度去解讀積極性事件,也可以從積極的角度去解讀消極性事件,這樣無論事件本身如何,它帶給我們的意義與影響都是積極的。其次,我們要把改變的起點和落腳點都放在自己身上。不管與原生家庭是和諧的和還是衝突的,我們都很難改變原生家庭的其他成員,其他成員也很難讓我們改變,唯一能讓我們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改變或許能帶來家庭其他成員的連鎖改變,也許不能,但至少我們自己改變了成長了。再次,要堅持自我覺知練習,因為很多時候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我們意識層面所覺察不到的,需要我們沉靜下來,細心地去分析和解讀,自己在處理當下事件時所秉承的慣性模式有多少受原生家庭模式的影響,其中積極因素有多少,怎樣才能繼續保持;消極因素有多少,需要如何改變克服。只有深刻認識原生家庭並超越原生家庭,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成為更好原生家庭的締結者,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人格,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楊潔,航天工程大學心理學教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主播簡介:
裴津媛,太空小編,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性格風趣幽默。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楊 潔
主播 | 裴津媛
編輯 | 王士銘、王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