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聽長輩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女人婚後的生活過得好不好,過什麼樣的生活,都跟當初的選擇是分不開的。
嫁給什麼樣的人就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你嫁了一個超現實主義者,你想要的浪漫生活就會遠離你。如果你嫁了一個大男子主義比較強的男人,那麼他就會負起養你的責任,絕不推卸。男人做什麼工作,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如果不合適,那麼一生的職業生涯都不會有大的進展,所以選擇非常重要。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呢?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是嫁錯郎湊合過一生或者離婚呢?為什麼那麼多人一生都碌碌無為只是位小職員呢?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好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只是得過且過的混著日子。這本書中說,人在選擇面前要受到以下5個因素的影響:
1、生存
2、愛和歸屬
3、權力
4、自由
5、樂趣
這五個因素也是人們的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正是這五個需求在推動著人們的選擇行為。人們在做出選擇的時候要明白哪一方面對自己最有利。
就拿愛情和婚姻來說,千百年來,這是文學作品中不變的主題,就是因為它充滿了矛盾和無法完美的原因。愛情無論有性或者無性,為什麼不能從一而終,為什麼不能持久?而友誼反而會維持一生。其真正的原因就是在愛情中,我們都將對方歸納為對自己很重要的人,你很在乎對方的一言一行所帶給你的感覺和生理反應。
我們都知道愛情是排他性的,是自私的,所以老幻想著控制對方,將對方想像成自己獨有的一個人。如果雙方都有很強烈的控制對方的欲望,那麼矛盾必然會被激化,愛情也就因為滿足不了自己想要的需求而終止。
友誼卻不一樣,我們維持了一生的友誼裡,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控制對方,對方愛幹什麼是他的自由,我們沒有權力幹涉。也就不會有矛盾。友誼自然就能長存。
戀愛失敗的痛苦在人類痛苦中可能是居首位的。只有真正愛過的人才能體會那種刻骨銘心的痛感。而這樣的痛苦就會引發起對對方的仇恨,或者種種的過激行為。「你讓我痛苦,我讓你改變。」
錢鍾書的《圍城》裡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確是這樣,進入婚姻之後,夫妻雙方的需求發生了變化,總有一方比較強勢,想要控制對方,如果一方示弱,甘願被控制,那麼婚姻也許會存續下去。
如果雙方都很強勢的權力,婚姻中就會出現各種不可調解的矛盾,離婚就成了另一種選擇。還有就是對自由的需求發生了改變,進入婚姻之後雙方再沒有了那種初戀時的你儂我儂的綿綿情意,再不願違心的遷就對方,總希望很自主的去幹自己想幹的事情,而又被另一方限制著,於是就想逃避。
所以在婚姻裡有時候並不是一方不愛另一方了,只是一方的需求側重點發生了改變,從愛和歸屬轉移到了自由、樂趣方面。是對現有的一種生活狀態的不滿。然後幻想著離開一方,他(她)就會擁有另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離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會牽扯到人際關係、生存、孩子的撫養權、財產等等因素。然後雙方就在離與不離之間權衡著、矛盾著。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夫妻,天天吵著鬧著離婚,卻一直沒有離。因為都在考慮有利於自己的因素,最後發現還是不離更有利一點。
最後偃旗息鼓重新回歸家庭生活。雖然不夠幸福,也可以勉強過一生,因為雙方發現改變不了對方,就只好改變自己,只有改變了自己你才會發現原本一地雞毛的生活,原來也可以過得很有情趣。這也是一種個人自由的選擇。
本書所涉及的理論不光是婚姻,我只是側重於這點所寫,還涉及到教育中孩子心中的優質世界,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暗示心理。包括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應用多個方面。
這是一本研究人思維和行為的心理學的書。從人的基本需求、優質世界、整體行為三個方面系統的分析並闡述了人們複雜的心理活動和感受下所做出的選擇。所以平常你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有原因的。只是你不自知而已。
對本書觀點很認同的句子:
對自由有高度需求的人在任何長期的親密關係中都會感到痛苦。
我們只能通過滿足自己優質世界中的畫面來滿足這些需求,在所知的一切事物中,我們選擇放進自己優質世界中的是最重要的。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所能做的只有行為。所有行為都是整體行為,由四個不可分割的成分組成:行動、思想、感受和生理狀況。
什麼是優質世界,就是你真正在乎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