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人人都渴望一場美好的校園愛情。
這裡既沒有往日課業的壓力,也還未曾經受社會風雨的洗禮,大學生們正是處在一生中風華正茂、單純美好的年紀。找到一位心儀的同學,攜手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自然是他們青春裡最珍貴的回憶。
但遺憾的是,校園愛情能夠長久的總是少數,從學校禮堂走到婚姻殿堂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於是便有人說:「分手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課餘活動。」
可是,不論從同學變成夫妻有多難,也總有成功者。
三集系列紀錄片《往事如歌》記載了一個特殊的團體——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這個團體裡的成員平均年齡74歲,其中就有很多從學校食堂走到婚姻殿堂的眷侶。
如今,這些白髮蒼蒼、精神矍鑠的老人們還經常聚在一起排練,一起演出,一起用渾厚昂揚的歌聲追憶往昔的青蔥歲月,也用深情動人的旋律紀念著自己的校園愛情。
合唱團的團長劉西拉教授和鋼琴伴奏陳陳老師正是一對清華夫妻檔。他們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分別考入了土木系和電機系。當白髮蒼蒼的劉教授提起往日的校園生活時總是感到很欣慰,因為在學校的文藝社,他結識了聰慧的陳陳,並一起走過了11年的校園時光。
畢業後,正值國家「三線建設」,兩人服從組織分配到四川工作。為了找到最能發揮所學專業特長的崗位,夫妻倆放棄了在同一個城市工作的機會,分別選擇了在成都和德陽的兩家單位工作,從此開始了十餘年兩地分居的生活。
劉西拉知道凝固愛情的元素就是時間,更堅信這份戀愛跑的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於是,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坐上綠皮車去探望自己的愛人。
一次,雨季洪水衝斷了鐵路線,為了去德陽看妻子,劉西拉居然騎著自行車徑直奔向了70多公裡外的德陽。道路泥濘難行,執著的劉西拉扛起自行車踩著磚石枕木,一步一步邁到了陳陳的身邊。
看到早已被淋透的戀人,陳陳的驚喜之情難以言表。她想去為他燒糖水暖身子,可是卻錯拿了芡粉,燒出來一碗濃稠粘滯的芡粉湯。這尷尬的一幕讓他們都笑了起來,而他們的愛情也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笑聲中慢慢沉澱。
張利興和朱鳳蓉夫婦都是上海吳淞人。1959年,張利興如願考入了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他的高中同學朱鳳蓉則考入了北京外國語學院的留蘇預備班,但第二年,由於中蘇關係的變化,留蘇預備班停辦,轉入工程物理系的朱鳳蓉與張利興竟在清華園裡再次重逢。
張利興喜歡她,但卻遲遲不敢將自己的愛意表露出來。直到畢業時才鼓起勇氣用一張合影與朱鳳蓉鎖定了兩人的戀愛關係。
一年後,26歲的朱鳳蓉從清華畢業,她接到了張利興從部隊寄來的書信,由於他從事的核試驗工作是保密的,所以並沒有給朱鳳蓉提起。
朱鳳蓉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戀人究竟在做什麼,便憑著一股對愛情的執著,隻身踏上了去往新疆的路途。她坐了整整3天3夜的火車,走了7個小時的「搓衣板路」,而陪伴她的只有兩箱沉甸甸的課本……在那裡,朱鳳蓉嫁給了久違的戀人,並默默地陪伴他走過了一生。
如今,已是少將的他們回到了上海的老家,依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們時常在餘暉中手挽手,散著步,品味著從校園到婚紗、從青絲到白髮的幸福。
與其他清華人不同的是,家境貧寒的曹玉英從小就沒有太多機會讀書。她14歲就參加了工作,成為航空工業局的一名打字員。但要強的她並沒有停止追求理想的腳步。通過努力,她幸運地考上了工農速成中學,並最終考進了清華大學。
但是,由於文化基礎薄弱,她承受著非同尋常的壓力,常常因為學習成績而抱頭痛哭。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名叫沙守禮的男生走進了她的生活。
沙守禮仔細地幫助她補習課業,提升成績,更對她精心呵護與陪伴,曹玉英的心也漸漸被這種溫暖所融化。
沙守禮曾在兩個人結婚後回憶,在上學的時候,周末班級裡舉辦活動。一個外號「小夜鶯」的女生用動聽的歌聲徵服了在場的所有同學,而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那種歌聲之美正像是一種初戀的味道。他向別人打聽才得知這個小夜鶯的名字叫做——曹玉英。從那個時候起,這個名字就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腦海裡,直到今天。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的成立,曹玉英夫婦功不可沒。
因為團中的一百多位團員都是他們一個一個聯繫和召集在一起的。如果沒有曹玉英恐怕就不會有這隻「學霸合唱團」。我們也就難以聽到這代表國家智慧、國家脊梁的隊伍發出的鏗鏘歌聲。
覽顧往事,再看今朝。
也許仍然會有很多人對「從畢業證到結婚證」提出質疑。總認為畢業季就是分手季。畢竟出國發展,考研深造或者投身工作,都很容易戀人造成兩地分居,從而撕裂愛情。而且剛剛畢業的時候手頭又不寬綽,經常會陷入一種「看別人花前月下,而自己只能花下個月的錢」的窘境。
更何況,戀人們又往往很難適應同居生活帶來的落差:不管哪裡都有她的頭髮;好端端的東西憑空就消失不見了;衛生間不再屬於你一個人,誰起得早誰才有主動權……在生活的交織與磨合中,國色天香的女神沒有了,英俊瀟灑的男神不存在了,甚至有人會感嘆:「我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對彼此都很失望。」兩種生活習慣在同一個屋簷下的碰撞,互相的包容適應才是最難的課題。
愛情懼怕時間,但是時間也怕愛情。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中這些經歷了風雨的愛情故事,也許給我們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他們衝破了經濟的藩籬,分居的屏障,磨平自己的稜角,包容了彼此的習慣,用婚姻證明了校服的許諾,也用時間證明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一部《往事如歌》記錄了這支合唱團中這一對對恩愛到白頭的夫妻幸福的往事和如歌的生活。今天,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的他們依舊互相扶持,相敬如賓,用動人的歌聲傳唱著關於青春和理想的往事,用優美的旋律回憶和解讀著「一生一代一雙人」的真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