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客觀規律,

2020-09-16 紅日在修行

我敢給管理、創業、甚至人生意義下定義。但「道」的表述實在有些擔心,因為它太大、太深奧、且每個人對「道」的認知都不同,所以,在這裡我以系統的角度來分析,我們假想整個宇宙都在一個計算機系統中:

「道」形成了一個系統,並且這個系統在不斷的向前自運行,系統中有明確的運行規則,萬事萬物都按照這個運行規則來發展,這個運行規則就是道的客觀規律。

進一步說明:

每個人生下來,系統會根據諸多因素初始化這個人的屬性值,這些屬性值構成了每個人剛出生的樣子,包括家庭的環境,身體的健康情況,性格特點等。

這些屬性值具有正負兩方面的特性,包括為,勤奮,偷懶;主動積極,消極被動;

責任心,差不多就行的態度;多總結,沒沉澱;溝通,逃避;樂觀,自卑;踏實,浮躁;嚴謹,馬虎;忍耐,暴躁;堅持,放棄;低調,張揚膨脹;包容,小氣;

利他,自私;擔當,逃避;分享,貪婪;反省,指責;格局大,胸懷小;真誠,虛假;簡單,複雜;敏銳,愚鈍;正心正念不作惡,胡作非為,感恩,見利忘義,

等等...

人出生下來,會有不同的初始的屬性值。

隨著在不同環境的成長,父母的培養,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歷練,思想認知,日常的行為,和不同的能力水平等,屬性值就會發生變化。

人具備的正向的屬性值越多,意味著他的付出、遭遇和成長越多,對應著這個人的成就會越大。如果一個人的正向值少,負向值很多,那這個人的成就一定會很小。

舉兩個例子:

比如一名普通員工,做事主動積極,踏實嚴謹,有責任心,對自己有反省,對工作有思考總結,善於溝通。這個員工的正向屬性值就會逐步的增高,員工的思想認知、能力水平會提高,正常就會被領導認可提升。

反之,員工做事情消極被動,浮躁馬虎,態度不端正差不多就像,遇問題逃避,不懂得反思,沒有思考總結。這個員工的負向屬性值會非常高,工作做不好被批評,能力沒提升被淘汰。

比如一個成功的老闆,通過自身的努力,目標明確,對自己也嚴格要求,正心正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取得成就後,更加的嚴格要求自己,為人低調,感恩員工和合作夥伴,分享利益,提高自己的格局,增強自己的眼光,繼續的努力堅持,正向屬性值不斷的提高,這個老闆下一階段的成就會更高。

反之,取得成就後得意忘形,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對員工和合作夥伴不懂感恩,沒有分享,每天在外面貪圖享樂,正向屬性值急劇減少,負向屬性值快速增高,對應的就是公司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果不快速改善的話,隨著負向屬性值的增加就會每況日下。

每個人做了什麼,付出多少,正向值、負向值就會相應變化,就會有對等的結果。

越是落後,越要努力;越是有困難,越要堅持樂觀;越是成功,越低調和謙卑;越是受捧,越是自省和改過;越是富有就越簡樸;越位高,越要驚恐和自律;如此做,遵循道的客觀規律,就是人生路上的成功的常青樹!

結語:

發現這個規律在各宗教、古代現代,國內國外,都有類似的觀點的。比如,道德經的太上感應篇,稻盛和夫的正向的思維方式,國外人講的吸引力法則,國內都知道的因果關係等等。

大家用道的客觀規律,細細品味身邊人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沉澱,曾經混得好的為什麼現在沒落了,曾經不起眼的人為什麼如今很成功。再看看自己,今天的現狀結果,好的或不好的,原因是什麼?相信大家會很有體會。

人生的意義,確定了我們的追尋方向目標,

向著方向目標創造的過程,要遵循「道」的客觀規律。

相關焦點

  • 道法自然,遵循客觀規律辦事,事半功倍
    世界上任何物質運動都具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受其客觀規律的支配。是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是決定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成敗的關鍵。孫臏有一句名言:「知道,勝。」「不知道,不勝」。這裡的「道」,就是客觀規律。
  • 不管你相不相信,因果報應的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
    冥官嘆息道:「正因你是吃教書這碗飯的,卻對孩子們的品德性格放任不管。冥司認為,無功受祿就等於偷盜或浪費糧食,必須扣除應得的俸祿來補償。所以你壽命未盡而祿數先盡。為人師長者,位居君、親、師之中,享有崇高的榮譽,要傳授品德、學業,導人以善。
  • 門當戶對規律:你配得上我嗎?
    這個規律一直到今天都有所體現。首先,美國歷史學家史蒂芬妮·孔茨在《為愛成婚》中提到,歷史上婚姻在很長時間內是一項政治經濟制度,愛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往往很小;幾千年來,在人類社會中,關於誰和誰結合的問題並不是由最後在一起的兩個人自己決定的,兩人的家庭和社群幾乎總是有發言權。因此,考慮到權力、地位、名望等種種因素,門當戶對成了必然的選擇。
  • 除掉私慾才能客觀認識自己
    這是因為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重,固執於自我意識,陷入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偏見中,很難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德國有一個心理學家,隔壁住著五個合租的年輕人,他找機會分別單獨問這五個人,你們家裡的垃圾有多少是你去倒的?第一個人說:百分八十的垃圾是我扔的。第二個人回答:大部分是我扔的,百分之六十的垃圾我來扔。第三個年輕人回答:全都是我扔的。第四個年輕人回答:垃圾都是我扔,其他人都是懶鬼。
  • 物極必反的規律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福禍就是事物的兩面性,福中潛藏著禍,禍中潛藏著福,這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對立且統一。兩者不能獨立存在,猶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這在中醫上表示絕逆,必死之象。  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跌宕起伏禍福相伴,禍福本是同根而生,根據陰陽的消長而消長。當我們窮困時,我們會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悲苦,慢慢的我們的心態會發生改變,我們會不甘心,會想方設法的拼命賺錢。
  • 觀察自然,學習現實規律
    大自然向我們展示了所有的現實規律,這些規律不是人為創造的,但是通過這些現實規律,可以實現我們自身的目標。例如,人類能通過飛行動物發明飛機,能通過蝙蝠的原理創造雷達,這些發明來自理解已有的現實規律。人類在理解任何東西時,都可以從兩種視角出發:1.自下而上研究每一種事物的具體情況以及其背後的原則或規律
  • 把握規律才能成就非凡人生
    很多人說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可是世界有它的客觀規律,沒有人能夠改變世界,只有看透規律,順應規律,才能把握規律,掌控世間事物,取得非凡成就。想要找到事物的規律,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就是去找這個領域做得最好的100個成功案例,反覆鑽研,總結裡面的共性,就是這個事物的規律。
  • 我們其實處在一個「規律」跟「規則」的世界。
    世界是有規律跟規則的,規律是道,規則是術,只有掌握道,才能適應不同的術。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會有不同形式的規則,比如動物之間的規則,領土意識,人類之間的規則,社會……動物有動物的生存法則,人類也有人類的生存法則,不過是人類比較複雜多變,所以規則也是複雜多變的。但是在怎麼變化也脫離不了規律,宇宙自然運轉的規律。
  • 肖亞文成功之道
    老實說,肖亞文能夠看清楚伯爵公司是在「賣弄風騷」僅僅告訴所有人,它站的立場是客觀公正第三方,一個好人設而已,收購是手段,試探是手段,目的是似是而非,競爭勝利出圈留個好印象,競爭失敗,樂享其成。其實hifi音響和樂聖的消費者領域一直就是音響市場的全部,伯爵公司不希望格律詩勝出,也不希望樂聖勝出,哪一方勝出或者重組,那麼下一個戰場的敵人一定是伯爵公司。
  • 臣服規律,簡單做人
    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人生結局的不同,要學會用符合客觀規律的方式來思考問題,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模式。懂得守規矩、要有規則意識,要學會應用集體智慧來討論答案,而不是單打獨鬥,自己想幹嘛就幹嘛,要敬畏規則,你不負責任的舉動會影響到在場的每個人。
  • 客觀美與主觀美
    美感到底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一語道明:有些美感是客觀的,有些美感是主觀的。所謂客觀,指的是不依賴意識的存在;所謂主觀,指的是人的意識。那麼究竟哪些美感是客觀的?哪些美感是主觀的?如果不清楚美感發生心理,美的本體屬性也將很難理清。只有認識到主要的審美活動都是由知覺特性、條件反射、功利價值三種因素引起的,才可能根據美感發生的具體原因來分清客觀性與主觀性。
  • 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是客觀存在。
    牛頓科學認為:意識是人類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也是外界事物反映在大腦中的影像。大腦是物質,決定意識。或者說,大腦是鏡子,意識是影子,意識不能單獨存在。結論是,鏡子決定影子。沒有大腦,哪裡會有意識?鏡之不存,影將焉附?
  • 理解生活的主觀與客觀
    去認知幸福的主觀與客觀,對於幸福的理解,是對客觀氛圍的善待、內心信念的強大,還有對生活中那些不利因素的積極轉化,是為自我賦能,傳遞生活的那些正確價值、道德規範和未來指引。  認知幸福的主觀與客觀,不是等待一份奇蹟出現,而是歷練自己和生活的溝通能力、相處能力和在世態炎涼中的自我關懷能力。
  • 婚姻中,其實也有「供求規律」,你了解了嗎?
    這也就是我今天要說的婚姻中的「供求規律」,雙方共同努力,互相體諒包容和扶持,那麼這段婚姻的供求關係大致就可以趨向平衡。而只有一個人在努力挽回,不斷付出,另一個人卻充耳不聞,萎靡不振的婚姻通常都是供不應求的。
  • 美女談戀愛嫁人,這是有規律的,掌握了規律,你就是戀愛之神!
    世界的運行是有規律的,談戀愛、追美女、嫁人,都是如此。正所謂:對於涉世未深的女孩,你要帶她去感受世間的繁華;對於物質富足的女孩,你要帶她去坐旋轉木馬。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陰陽互補,對立統一,這就是「規律」!掌握了規律,並以規律而行,你就是戀愛之神!就能拿到屬於你的幸福鑰匙!
  • 誰都逃不過的七個感情規律
    有張有弛,這是自然規律,也是愛情的規律。或者換個角度想,一個人,也沒有自己的世界也沒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幾年如一日天天黏在你身邊。這種人你敢要嗎?但你也要冷靜一下,客觀地去看待這件事。尤其是如果一個人,你身邊所有的朋友都覺得他不靠譜,你就該警惕。能和你做朋友的,一定和你有相似之處,人的自戀屬性,決定了我們不會和差異過大的人談友情。
  • 一切都是機器,找到規律就能走向成功《原則》動畫連載5
    所以關於事物是如何運作的,我想了很多,這幫助我從另一個客觀的視角,第一次買房子還有很多很事情的規律差不多用這一視角看問題,我意識到,我在錯誤地呼喊「大蕭條」時,我所忽視的因素,就隱藏在歷史的規律之中我能利用我新發現的這些規律
  • 別再猶豫,放棄客觀思維是必然選擇
    崔健:《客觀思維已成笑柄,難道還要繼續傻下去?》————讀後感先生今日文章,繼續對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的客觀思維窮追猛打。先生立足在感知思維上,對比著剖析客觀思維的謬誤,逐漸讓我等愚迷的後進看清了事情的真相。
  • 哲學終極之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第1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作者:蔡銀兵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作為讀者的你是否曾懷疑過?世界到底是真實而客觀存在的,還是我們主觀意識建構出來的,至今沒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說世界是存在的,並且是客觀而真實地存在的。那麼又有什麼絕對而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或論證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呢?與唯心主義相對的另一派別,則是以物質為第一性質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始終認為,世界就是物質的世界,是客觀而真實存在的世界。世界不會因為人的意識或思維而作出調整,相反,人們常常為了適應社會環境,以及存活於世界而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