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要在社會上做出一番的成就,也就是要達到自己人生的成功。在對於成功的追求中,很多人都把才能放在了第一位,畢竟想要成功就需要能夠做事,而才能就是做事的一種高效方法,所以才會有「求才若渴」的古語。
不論是做任何事情,一個具備才能的人往往可以提高事情的成功率,也能夠在出現問題後更快地找到解決的方法,所以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是一門心思的想要提升自己的才能,好讓自己的人生能夠有出頭之地。
但是才能固然重要,不過想要獲得成功並不是單一的依靠才能高低就能夠做到的,一個具備才能的人,或許可以讓自己做到衣食無憂,但是卻不能保證自己的人生一定會獲得多麼大的成就。
對於社會來說,才能的重要性是大多數人都心知肚明的,可是對於如何做人的重要性,卻是很多人所忽略的。做好一個人,是比才能的高低更加能夠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關鍵,不會做人就根本無法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更不要談論什麼人生的成就和成功了。
做人的關鍵就是看一個人所顯現出來的品德,一個良好的品德是能夠讓一個人更好地運用自己所具備的才能,也是能夠讓別人可以對自己產生一種認可。《菜根譚》中說:「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和他的才能是有主次之分的,而只有深刻的理解了兩者之間的關係,才能夠在人生中修養出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
「德者才之主」。一個人的品德才是能夠發揮自身才能的主宰。這是世界上永遠不會缺少有才能的人,但是一個人要看把自己的才能用在了什麼樣的地方。
就好比說,一個人苦練十年學會了「輕功」,他具備了這樣的才能,但不一定就能夠成就什麼大的事業,還是要看這個人的品德如何:他若是用練就的功夫去飛簷走壁,撬門壓鎖,那麼這樣的人就是將自己的才能變成了墮落的工具,尤其這樣還不如一點才能都不會。
而一個人如果能夠用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做一些貢獻,那麼就能讓自己的成功和公眾的利益保持一致,最後因為品德上的立高立遠,才能夠讓才能發揮出足夠的光和熱,也能夠最後成就自己人生的成功。
古時有兩個人拜師鬼谷子,一個叫做孫臏,一個叫做龐涓,兩個人都從鬼谷子那裡學到了經世致用的大學問,但是就因為兩個人的心術有所區別,以至於都是一門的徒弟,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名望。
因為有德無才,還能夠成為一個忠厚長者,但是有才無德,那就很可能會成為社會上的危害。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注重自己品德的修養,要能夠讓自己的才能有一個好的施展方向,只有做到了這樣才可以通過自己的才能獲得社會上的名望和地位。
「才者德之奴」。知道了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性,也就可以更好地去看待自身的才能。才能也就是一個人的本事,是一個人立身的工具,而這個工具要服務於立身的根本——品德。
沒有了才能作為支撐,一個人也就無法將自己內心中的品德作用於整個社會,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在自身的品德得到了完備以後,就要用自己的品德對周遭的人施加影響,從小的家庭到大的天下,這都是需要一個人具備著大善的品德。
只有一個人的品德無比的廣大後,他的才能才會彰顯出輔助的作用:為官者自然造福一方,經商者也能互通有無,治學者希求桃李天下,行伍者定能保家衛國。不論一個人具備著什麼樣的才能,或者他的才能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決定他人生高度的,永遠都是他的品德。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一定要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品德的重要性,這樣才是懂得了做人的基礎,而沒有了這種領悟,那麼對於很多人來說,才能也不過是無根之萍而已,終究不能夠為自己獲得什麼人生的成功。對於現代社會來說,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對於成功的一昧追求。
讓很多人都過多的在才能的提升上破費功夫,可是我們卻看到成功者還是寥寥無幾,很多人的一門心思不但沒有讓自己的人生獲得一個好的結局,反而在最後連自己是如何失敗的都不得而知,這就是才能和品德不能夠互相匹配的結果,也是我們應該注意和改進的人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