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依然要繼續,希望朋友們勇敢,堅強的生活。
沒有人願意去傷害正處於悲傷中的人,但我們卻經常犯下這無心之過。
以同理心去體驗曾經失去丈夫、妻子、父母、小孩或兄弟姐妹的人,了解他們面對悲傷如何療傷止痛,這樣一來,有助於我們知道何時該伸出援手,必免造成二度傷害。
在嘗試幫助死者家屬時,大部分的人會有不自在的感覺,因為不知該從何開始幫忙起。往往因為害怕做錯事而什麼都沒做,反而讓對方以為我們毫不在乎。
情緒學專家Elizabeth Kubler-ross將「悲傷」分為五個階段,我們在彌留之際或者面臨巨大損失時,我們的悲傷會經歷明顯的五個階段。
首先是否認,因為損失無法想像,我們無法想像慘劇真的發生了。
然後對所有人感到憤怒,恨生還的人,恨自己無能為力。
接著是交涉,我們懇求、祈禱,我們傾其所有,甚至出賣靈魂,只為換取哪怕多一天的時間。
當交涉失敗,憤怒難以控制,我們陷入消沉,絕望。
直到最後不得不承認我們無能為力,於是放手。放手,最後接受事實。
了解這五個階段及各階段的症狀,是協助他人療傷止痛的第一步。
以下就分別說明這五個階段:
否認
這個階段常見的反應是孤立、震驚、呼吸急促、喉嚨緊繃、常嘆氣、四肢無力、以及失去胃口。悲傷的人容易逃避現實,他們不斷告訴自己:「我無法面對這種事,我要裝作不知道,那麼這件事對我就不會有影響。」
憤怒
這一階段的情緒反應是憤怒,並且會尋找代罪羔羊。處於悲傷的人自問為何會遇到這種事,他們認為這是不公平和不對的,並認為自己有權感到憤怒。
沮喪
經歷「否認」和「憤怒」這兩階段後,再來他們已力氣用盡,轉而哭泣、情緒低落,甚至無法起床面對每一天,同時變得健忘且哀傷。
討價還價
在這個階段,他們會自責,對所發生的事懷有罪惡感。
他們會對自己說:「如果當時我這麼做、或是如果我那麼說就好了」,以為只要當時的做法不同,就可以扭轉命運。
事實上,我們無法同命運討價還價。
接受
悲傷的人適應了自己所遭遇的情境,重新調整生活並繼續過日子。這時,心情變得比較好,開始過自己的生活,並創造新的回憶。
這五個階段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走完,而且在這段過程中,沒有所謂正確的處理方式。
它們的發生次序可能不一,並有可能同時處於一個以上的階段。
要記得,悲傷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我們都希望自己關心的人能儘快好轉,但要走出悲傷是急不得的。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