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很多伴侶走過了三年之痛,七年之癢之後,慢慢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你改不了任何人,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
生活中,伴侶雙方不同生活背景形成不同的處事模式,往往是造成爭吵的根源。
當我們滿心的希望對方能夠改變自己,順遂自己的節奏與要求時,我們發現改變並沒有發生,發生的只是兩敗俱傷的氣餒感。
在氣餒之餘,逐漸認清了一個生活的實相,就是不管怎樣摩擦不斷,生活還要繼續。
婚姻之所以選擇繼續存續,除了曾經的那份愛情無法輕易的割捨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基於婚姻成本的考慮。
因為婚姻已經成為了一個經濟的載體,如果想要分離,就意味著財產分割;骨肉分割和社會關係分割,夫妻關係可以終結,但利益瓜葛和其他關係終結起來非常的困難,很多人因為糾纏不清也就放棄了,選擇了表面上的維持。
摩擦與矛盾不間斷的充斥到生活之中而無力改變時,很多的伴侶學會了把情緒壓下或者擱淺,選擇了沉默以對,感覺壓抑,就出去透透氣,心情平復後,回家繼續柴米油鹽的生活。
婚姻始於愛情,終於親情。
踏入婚姻,親情與責任慢慢衝淡了愛情,
就像電視《蝸居》中,宋思明想與太太進行床笫之歡時,太太腦海裡想的卻是女兒的學習。我猜想這樣的尷尬,也許在很多家庭上演過吧。
沉默成了中年人的常態,我們寧願各自拿著手機刷刷視頻,最後疲憊的睡去,也不願試圖的敞開心扉的說說話。
電影《被光抓走了人》裡面,因為被光帶走,引發大家對於愛情的質疑,在忙碌生活中麻木的中年人,被光驚懵,迷茫而不知所措,一時間忘記了愛情本真的模樣。
沉默就像浸入了身體細胞的記憶,逐漸成為了一種常態,一種慣性,一種自動化反應。
第一:沉默的應對方式是為了保護婚姻
經常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傷害感情,久了讓人心生疲憊,生活還要繼續,息事寧人的方法就是閉上嘴巴不應戰,要不然反彈會更大。
這種方式看似消極,卻是一種保護婚姻方式。
第二:抗拒,關上心門。
婚姻中感受不到彼此之間的理解與鼓勵,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和要求他人,時間久了,自然懶得的爭吵。彼此之間心裡想什麼都不知道。
這種狀態下,對於婚姻是有挑戰的,因為人的天性裡面就是渴望連接,渴望認同和讚美。
內心的渴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朝外尋找,網聊,網戀或者出軌有時就成為滿足渴望的一種方式。
第三:倦怠心態。
婚姻久了,對於彼此的了解就像左手跟右手一樣,審美出現疲勞,沒有了緊張激動與小心翼翼,激情逐漸褪去,懶得說話,過一天算一天,即便床上運動也是成了應付公事的程序。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需要伴侶彼此間的相互取暖,彼此扶持,所以在我們的內心是渴望婚姻的。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平淡期是婚姻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如同我們的人生各個不同的階段一樣,都是有規律的。
我們只有接納和看清這種實相,順應這個規律,接受而不抗拒,在平淡中,保持清醒,不被麻木挾持,做好自己,尊重他人,允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伴侶不僅是伴,更是一個合伙人,把握好定位,沉默就傷害不了婚姻。
那些幻想到婚姻以外追求滿足感來抵衝平淡倦怠的做法,只不過飲鴆止渴,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的負累罷了。
如果我們把沉默視是一種抗拒,堵塞的能量不是爆發,便是滅亡。
如果我們在看清沉默的本質後,重新為我們的沉默賦予意義,那麼在沉默中我們內心是自由的,是有選擇的。
在婚姻中,您喜歡沉默嗎?您又是怎樣解讀沉默的,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