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感恩節」典故
來源:人物|作者:迷途的帥書童
羊有跪乳之恩、鳥有反哺之義。感恩,是對恩惠心存感激的體現,是不忘他(她)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是人性善的反映,是一種充滿正能量的生活態度。今天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那些「感恩節」典故。
1
秦穆公出外巡遊時,不慎丟失了自己的戰馬,等他找到時,已有一幫人殺馬在吃肉。秦穆公見愛馬身死,雖然心有不悅,但不知者無罪,馬死已無法挽回,再追究也無濟於事,反而會失去人心。秦穆公便對殺馬的眾人說:「吃馬怎能不喝酒呢?」又命侍者為他們斟酒。君王不罰反賜酒肉,讓這一群殺馬人心中慚愧,秦穆公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數年後,晉國攻入秦國,秦穆公被晉軍圍困。那幫吃秦穆公馬肉的人聽說後,決定報答秦穆公的恩德,在危急之際,他們衝破晉軍的包圍,救了秦穆公。秦穆公來援,大敗晉軍,還俘虜了晉惠公。
2
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宣子到首陽山打獵,住在那裡。看到有人餓得要命,他去問他的情況。那個男人說:「我有三天沒吃東西了。」宣子把食物給他吃,但他只吃了一半。宣子問他為什麼,回答道:「我離開家已有三年,不知家裡的老母是否還活著。家裡離得很近了,就讓我把剩下的東西給她吧,」宣子讓他把東西吃完,另給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之後,靈輒成為晉靈公的武將。有一次,靈公要殺宣子,靈輒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宣子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我就是首陽山那個飢餓的人「
3
公元594年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與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此時魏顆突然看見杜回身披草繩,站不穩,跌倒在地,當場被魏顆俘虜,魏顆因此大敗。晉軍獲勝後,那天晚上,魏顆在夢中看到了那個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祖姬的父親。謝謝你救活女的恩惠,今天就來報答你吧!本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愛妾祖姬,無子。魏武子病了,囑咐他的兒子魏顆說:「我若死了,你必須選良配把她嫁出去。隨後,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讓我有九泉相伴。」魏武子死後,魏顆不是將祖姬殺死陪葬,而是嫁給了別人。弟弟為什麼不尊父命,魏顆說:「人在病重時,神智是昏亂的,我與此女結婚,是依父命神智清醒時的命令。」
4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佔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徵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
5
豫讓,姬姓,畢氏。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是晉國正卿智伯瑤的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韓、魏聯手在晉陽之戰中攻打智氏,智伯瑤兵敗身亡。為了給主公智伯瑤報仇,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
感激是扇沒有上鎖的門,不需要鑰匙便能打開。其實我們要懂感恩,更要懂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