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北上廣之路!網評:家是回不去的遠方

2020-12-08 新華融媒看民生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身在其中,時常糾結,一旦離開,分外留戀……

今天,阡陌的述說為大家帶來5位年輕人的故事。來聽聽他們從小村莊走進大城市,最後都做了怎樣的選擇。

不管掙了多少錢這裡終歸不是家。

來到北京,她站在一個陌生的十字路口,她有些害怕:北京好大,太容易迷路。王小娟,畢業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離開熟悉的小村莊到北京發展。

遇到王小娟的時候,她正在找工作,之前在北京某公司任會計,工資不算高,還經常加班,所以她決心另找出路。

小娟之所以離開家鄉,是因為男友在北京工作,能在北京就業,她就離幸福更進一步。她住在五環外的城中村,和男友一起分擔每月600元的租金,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沒有衛生間,如果洗衣做飯,就必須到樓上的公用水池去取水。

在北京工作一年多,小娟最想念的還是家鄉,每當加班到很晚,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她都會給媽媽打個電話,但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說起在北京租房過日子,小娟流露出回鄉發展的打算,用她的話來說,自己在北京打拼的時間再長,也還是買不起房子,還不如趁著年輕早點回鄉發展。如果小娟回家鄉,意味著這對情侶要分離,因為男友準備繼續在北京發展。

喜歡大城市但最終也會回家鄉。

陳真真,家鄉在河南省蘭考縣,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英語專業,現就職於上海一家外企。

周末是真真的開心時刻,忘掉工作的繁忙,約上好友逛逛街,好好享受都市的繁華與時尚。性格開朗的真真,不懼怕工作上的壓力,雖然也是租房,但在外企工作的她,對自己的發展前景保持樂觀,不過,女大當嫁的問題卻常常困擾她。

畢業留在上海一年多,她從心裡希望有一位男士來結束她的單身生活。真真喜歡學理科的「IT男」,看中了他們生活單一,心裡只有工作和家庭,沒有那麼多應酬,也不花心,讓自己有足夠的安全感。

因為農村的家庭背景,真真接觸過的男友找藉口斷了往來,這個在上海打拼的女孩意識到,理想中的情感和現實的境遇存在不小的距離。身處喧囂的大都市,真真卻情無歸處,回家鄉安家的念頭倒是越發清晰了。真真哭著說,如果自己成不了家,會讓父母感到自責,因為不能給她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會覺得對不起女兒。真真非常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她也表示最多撐到28歲,以後肯定要回家的。

自己吃些苦下一代會有不同的起跑線。

熊勝傑,來自湖南省常德市農村,是吉首大學通訊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在廣州打拼。

工作了兩年,小熊辭職了,他沒把這個消息告訴遠在湖南老家的爸媽,說起辭職的原因,小熊覺得這家公司對自己的發展有些限制,準備換一家更好的公司。

在廣州近郊的一個城中村,穿過幾棟密密的村民自建樓房,就到了小熊的住處。和北京的城中村相比,這裡條件雖然簡單,但屋裡除了一個小廳,還有能放下一張床的臥室,簡易的衛生間和廚房也配備,房價還只要400元左右。雖然現在有房子住,可將來的工作單位如果離得遠,小熊就要換住的地方,他調侃道,他就是城市中不斷流動的人口。

在這段沒有收入來源的日子裡,小熊必須不停的投簡歷,不斷的去面試,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發展機會。小熊的周圍也有一些準備回家鄉考公務員,或者進入事業單位的同事。感受著周圍人的驛動,小熊依然打算在這座大都市裡繼續堅守。

雖然小熊將面臨繁重的工作壓力,低收入和高房價也在所難免,他仍然希望能堅持下去。熊勝傑說,年輕的時候吃些苦,將來有下一代,最初的起點就會大不相同。

離開前時常糾結離開後分外留戀。

羅彬,從廣州回到湖南長沙,留在了瀏陽鄉村,開始做起了網絡銷售。

羅彬出生在瀏陽市一個普通農家,考上大學,離開農村到大城市生活,是他多年的夢想。2009年羅彬考上了湖南職業技術學院,3年大專畢業後,一路南下來到廣州,費盡周折才找到一個在工地臨時測量的活兒,而且工錢並不多,一個月只有3000多,這讓羅彬感覺沒有一點歸宿感,他感受到了夢想的重量。

廣州打工的時候,羅彬邂逅了一段感情,但沒多久他就主動放棄了,原因很簡單,沒車沒房,連談戀愛的開銷也花費不起。

在外闖蕩一年半後,悶悶不樂的羅彬回到了農村老家,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人。從大城市回來,像父輩一樣幹這些燻肉醃製的活兒,羅彬給了自己十足的勇氣,他說,也許這就是有一天自己重返大城市的本錢。

身在其中,時常糾結,一旦離開,分外留戀,這應該是很多像羅彬一樣逃離北上廣人的心態。

一個路口兩條路或左或右。

肖茜,從深圳回到湖南郴州,進入電臺做記者、做主播。和羅彬的略顯悲觀相比,肖茜是快樂的。

肖茜從湖南傳媒學院新聞系畢業,順風順水的融入到深圳,做電臺主持人的她,月薪在5000元以上,肖茜工作勁頭十足,自己也滿意這種現狀。可是不到三年的時間,她卻突然提出了辭職,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愛情,二是因為媽媽的病。

肖茜有一段從中學時期就開始的,朦朦朧朧的愛情,如今一個區了深圳,一個留在了郴州,最後是刻骨的思念和寂寞讓她留守在深圳的意志一路瓦解。

回到了郴州後,她開始在當地電視臺做一名實習記者,時間一長就有了許多不適應,首當其衝就是工資問題,這裡的工資水平遠不及深圳,這也讓肖茜一度產生了這點錢怎麼過年的困惑。

不順心的肖茜有時會拿深圳和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比,越比就越煩惱。可就在肖茜連一份正式工作還沒有找到的時候,她的愛情也走到了盡頭。

在外人眼裡,肖茜依然是快樂的,但累了的時候,孤苦無助的時候,她也會問自己,我為什麼回來?為什麼?

肖茜說,如果不回來,也許那段愛情就不會丟失,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路口兩條路,或左或右……

網友心聲——

Da-灰灰:畢業前我去廣州待了半年,回到廣西卻真的發現很後悔,現在還是想去廣州的那顆心很強烈。

依晨嵐:雖然當初我的逃離與這一切的糾結都無關,但是逃回之後,我特別能理解那些逃離北上廣卻又無法適應二三線城市生活的人的心境。甚至自己也曾想過逃回廣州……每個城市都有它的軌跡,若想生活的安心快樂,就應該努力讓自己的頻率和它融合。

瀾風-Swind:北京資源豐富,拼實力的機會更多一些,小地方資源太有限,機會和崗位太少,並且面對變革和創新,沒有多少動力去面對的。

毅心效力於學術:突然想到為啥很多人不願意逃離北上廣,有些資源,有些條件,一些地方永遠提供不了,雖然安逸的生活,卻充滿空洞。

尼小娜:家是回不去的遠方,回家找不到相似的工作或者有興趣的工作。

廣告瘋人:資源分配不均才是根本原因,誰願意背井離鄉啊?誰不願意安居樂業啊?把那些影響社會發展的資源、各種傾向性政策均勻分配給各省,既促進均衡發展,又解決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問題。最近有報導,逃離北上廣的人返回北上廣,是不是很悲哀?

家鄉有資源,就可以回去!

其實,家鄉有資源,就可以回去,因為資源可以幫助你快速在職業上發展。資源有兩種,第一就是人脈資源、社會資源;第二個就是專業資源。舉個例子,假如我是學農業的,想搞畜牧業,我可能回去發展這個產業,而家鄉正好適合這個產業,那是非常理想的;如果沒有這個資源,結合自己的專業,在大城市搏一搏也是可以的。

歸根結底,心安之處,即是我鄉。

相關焦點

  • 那個逃離北上廣的女人,3年後怎麼樣了?
    3年前,我逃離了北上廣。走到機場,我發了一條朋友圈,簡單地告別了那個我追逐夢想,奮鬥了5年的城市。儘管心中仍有許多不甘,但經過長達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思考,我決定還是告別遠方。為什麼會有不甘?大概是覺得就這樣倉皇出逃,多少顯得不太體面,沒有成功,夢想也沒有實現,不是衣錦還鄉,而是「逃離」。
  • 在外漂泊的人,是留在北上廣,還是逃離北上廣?
    最近這些年,留在北上廣還是逃離北上廣,一直是人們比較關心的話題。對於很多北漂,上漂,北漂,深漂,杭漂來說更是如此。在這些大城市的男生女生們都很糾結,我到底是留在北上廣為了自己的理想打拼呢?還是逃離北上廣,回到老家貪圖安逸呢?這一直都是很多人的痛點,退也不行進也不行,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那到底 該怎樣選擇呢?看小編慢慢道來。
  • 逃離北上廣的都是些什麼人
    最近流行一個詞叫空巢青年,是說那些遠離故鄉和家人隻身在北上廣生活的年輕人。有人概括他們的生存狀態說,水果一次只買三四個因為買多了吃不完會尷尬,快遞永遠寄到公司因為家裡沒人收,偶爾養只貓狗就是生活的全部寄託。這種無人問我粥可溫的獨居生活,很不幸我也在過。
  • 那些在北上廣流浪的情侶,後來都怎麼樣了?
    「要在30歲錢攢夠首付娶老婆,我再努力下存款就到五位數了」「北上廣談戀愛成本好高,回到家鄉就不一樣,看頭母豬都覺得眉清目秀,年輕姑娘太少了」 很多人感嘆北上廣愛情難覓,那回家鄉就是個好的選擇嗎?今天,志醬收集了4個北上廣愛情故事,不知道在這些別人的故事裡,會不會有你的感同身受? 「我的家鄉,是個沒有秘密的地方」@路迪「有一年春節,我爸媽給我安排了三場相親。哈哈哈哈哈哈,相親對象都是小學初中同學,基本就是一場同學聚會。」
  • 《生存家族》:現代日本版《西遊記》,這才是真正的逃離北上廣
    新世相連續兩年組織了「逃離北上廣」的活動。為你提供機票,逃離北京、上海、廣州。
  • 逃離北上廣深,真的是最好的退路嗎?
    逃離北上廣真的是最好的選擇?上午銀行快下班時,他走到櫃檯去看了一下櫃檯人員的辦事效率,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把人氣得半死。到派出所辦個通行證手續繁多,一去又花了一天時間,去之前還打電話確認了要準備哪些東西,而到那裡人家告訴他他準備的東西格式不對,要重新弄。
  • 老家不一定安逸,一線城市也不一定快樂,去北上廣還是該留在家?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觀點:「年輕人應該為了理想和前途去大城市裡去拼搏,小城市裡面沒什麼出息,比較安逸」。最近這些年,逃離北上廣,逃回北上廣, 一直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這個話題也是很多人的痛點,有很多人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瞻前顧後,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到底是留在一線城市,為了自己人生的理想打拼呢?還是回到老家,貪圖一下安逸,生活壓力也沒那麼大呢?
  • 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總有蕎麥在瘋狂生長。
    你有沒有過想要瘋狂逃離一個地方的經歷?你有沒有過背井離鄉風雨飄搖的經歷?吳風坐在空曠的街道上,吃著一碗連熱氣都不冒的餛飩,面無表情思慮深重,可能那遙遠的回不去的家鄉才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情緒有所波瀾的根源。他孤獨寂寞的成長著,作為一個默默無名的打手,做著見不得光的工作,唯一的光明就是窗戶對面那個美麗張揚愛跳舞的女孩,可能看見她才覺得自己真實的活著。
  • 逃離北上廣的王漫妮,又逃回來了
    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路徑跟幾年前社交媒體颳起的討論旋風如出一轍,原路逆行折回。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看起來有得選,沒想到後路更難。每一個改不掉的習慣,都像無形的線,把她的心往上海拉扯回一分。
  • 東莞老闆不回老家,踏入北上廣深即是開始也是終點
    我在零零年的時候,在深圳碰到一個年輕女子,他剛跟老公離婚,當時心灰意冷地告訴我,他打算回老家養養鴨子,種種田和剛出生的小孩過著平淡的生活算了。不回了,回去已經不習慣了,已經習慣了深圳這裡。我另外有一個朋友是東莞工廠的老闆,是江西人,有一年我去他工廠裡拜年,當時他凍得窩在家裡,我問他你要回去江西嗎,他也說不回了,那邊是大山很冷的。我很奇怪你不是那邊長大的嗎,小時候那邊更冷,現在為什麼你會受不了。一時間他不知道從何說起,但是沒辦法來到東莞這麼多年已經不習慣以前老家的生活了。
  • 王漫妮:我用8年的心酸撩北上廣,卻還是混不下去回了老家
    30歲的生日來臨之際,還是逃離魔都,回到老家。我站破腳,說不準賣出去的每一條絲巾,每一雙鞋都是實打實的回血劑。努力工作,認真賺錢就是她最大的安全感。偶然間,聽別的朋友說,她已經回老家當公務員了。前段時間她在微信上發來了結婚喜帖,就聊起這兩年的變化。她說:後來那家公司降薪裁員,自己被裸辭。然後又面試了幾家單位,都不合適,每個月工資不高,還得一直找房租房,身累心累。「最後我還是聽了爸媽的話,回家考公務員了。」
  • 那些兩地夫妻,回不去的家鄉和留不住的遠方
    ,拼一個可以看得見的未來,一個人可能待在老家,帶孩子,打理家務,說句實話,兩地夫妻大多在我國集中在一線城市較多,如北上廣深或者新一線城市,由於這裡有著著更多的崗位,有著更豐厚的待遇,當然還有著更加看得見的收穫,所以一般是男方選擇在這裡打拼賺錢,然後用自己的青春和夢想,為彼此的愛巢和未來打造一份新天地,如果真的能夠打拼留在這座城市,那自然是最好的,如果留不下來,也可以掙到足夠的錢,然後衣錦還鄉。
  • 王漫妮告訴你:逃離北上廣的小鎮姑娘,後來怎樣了?
    即便別人不怎麼問、不怎麼說,誰都大約能夠猜到:「這姑娘啊,在大城市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反正,總歸不是什麼好事。現在呢,只能灰溜溜的回來。嘖嘖,當初不管不顧非要離開這裡。現在,後悔了吧?」更多的小鎮青年,她們不願意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小地方。若想發達呢,可能難度太高。但絕對餓不死,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
  • 回不去的老家、留不住的城市、住不了的房子
    二、回不去的老家前幾年,經常聽到好多人「逃離」北上廣深,拋下一句這些年又陸陸續續回來「北上廣深」了,有些人做生意,老家水土不服失敗了,有些人在老家一直吃老本也沒正經的工作,有些人覺的老家太安逸了,不適合年輕人生活。在外漂泊的人,誰會不想回老家!其實都想,但不現實。都想在大城市賺到錢了,回老家蓋棟別墅,挖口魚塘種點菜,養點無公害的雞鴨。可現實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太殘酷。
  • 畢業十年後我還是逃離了北上廣
    拿出手機給阿俊打了個電話,讓他來接我,起初他還以為我在逗他,開玩笑,我怎麼可能回來,曾經我可是眾人眼裡那個寧願在北上廣哭,也不願回老家笑的偏執分子,勵志要在一線城市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發誓這輩子不可能回到老家安分守己,朝九晚五,安安穩穩的度過一輩子。可理想,終究扛不住現實。
  • 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
    初中的時候,聽著南拳媽媽的《牡丹江》,對裡面的一句歌詞「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特別不理解,總覺得沒有到不了的遠方,也沒有回不去的家鄉。直到最近看《三十而已》的王漫妮,再想想自己,確實是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
  • 回不去的農村,留守的情感,我們該怎麼辦?
    農村沒有什麼就業機會,經濟來源有限,回到老家也不知道幹什麼合適,一旦脫離遠方城市打工生活,也沒了家庭經濟來源,這應該是我們很多80後農村人的真實寫照吧。農村回不去,親情愛情都變成了留守的情感,成為了遠方的那一份牽掛。遠方打工成了我們農村人的主旋律,打工人也成為了城市的孤獨者,他們沒有人陪伴,生病了即使再痛苦也要自己一個人撐著去醫院。
  • 那年,我沒去北上廣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那年,我沒去北上廣,沒看到天安門前的車水馬龍,所以,我也沒看到天橋賣藝的旅人,和西站的過客。」第二年,他回了家鄉,考了事業單位,相了親。04有時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只要有能力,在哪裡都能生存下去。為什麼一定要去北上廣受那份罪?
  • 10年前,那些笑著離開「北上廣」的人,最後為什麼都哭了?
    然而,經歷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數年打拼後,相當一部分人選擇去到二線城市或回到家鄉城市發展,這一現象被媒體叫做「逃離北上廣」。這個「逃離」的群體雖然還不算特別大,但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並且有成為潮流的趨勢。
  • 為什麼我的詩不在遠方?
    圖片來源於網絡和我最近在麓湖美術館感觸最深的《附近的人》觀點不謀而合,一場疫情把我們都從詩和遠方拉回了咫尺之間。不遠求,活在當下。把眼光聚焦在可見範圍內,看得清的才能把握住。【遠方,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曾經有一個段子很火,「一二線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線城市容不下靈魂」,這句話一時成為我們奔向北上廣深的代言說辭,好像說得很有道理,一時都忘了這句話並不適合所有人,所以我們大多數最後回來了。為什麼會回來?我們應該去北上廣深奮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