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眼寬容景,心寬容人。
曾國藩說,「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
待人舒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事事掛心,謹慎待人,才不會使人難堪或尷尬;說話刻薄只圖自己快活,說白了就是自私。
人與人的相處,其實沒有勝負之分,高下之別;彼此防備,是對彼此最大的浪費。浪費彼此的才識,彼此的情緒,彼此的人緣,其實,人的相互來往,本可以相互成就。
多一些隨和,多一分謙虛,並不會減少自己風採。畢竟,隨和的本質是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別把自己「優勢和資源」看的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樣子,要是能放低姿態,就能給人如沐春風之感。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最好的尊重:因為重視,才會對你客氣,讓你覺得賓至如歸。不要以為所處的環境加上自身條件的能力,就可以不屑一顧、唯我一人的妄自尊大。
可惜的是,許多人以為,人的尊重等同於自身優越感;自視甚高,時間長了別人並不會買你的帳,優勢和資源並不是某一個人專利。殊不知,放低姿態,藏好誇大的優越感,得到的才是真正的認同、切身的尊崇。
讓人舒服,自己舒服。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心都是相互「反彈」的,你怎麼對待別人,就取決於別人如何對待你。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待人留餘地,自己才有退路。
人與人參差不齊,無論是在容貌、自身資源的能力,還是為人,都不甚相同,但這不是使別人為難、狼狽的理由。正如有人所說,「讓人舒服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無我,不是放棄或喪失自我,而是:即使我不認同你,也要給你足夠的尊重。
你無法喜歡世上所有人,也無法讓所有人喜歡你,你所能做的,是減少不必要的損耗,減輕各自的負擔,舒舒服服地相處。
不然,你搞砸了別人的心情,自己很可能也不會暢快。讓人舒服,自己也樂得舒服,才是真正的雙贏。
一個人的心是乾淨的,便不會隨意與別人起爭執。
這是為人處世的包容心。所謂「仁者無敵」,待人真誠,才不容易惹事生非。
文/古道風行 編輯/有言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