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張皓
這是一封妻子為丈夫寫的6頁長信。她用嚴重變形的手指,每天要寫幾個小時,持續一個星期才寫好。
信的主人翁是漢口73歲的張鳳琴婆婆。雖然癱瘓了35年,但在老公的精心照料下,她活得有滋有味有尊嚴。老公不離不棄,35年如一日地照顧付出,讓她打心底裡感動:「對丈夫的感激之情今生無法報答,唯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向您傾訴。」
35年如一日照顧癱妻
張鳳琴家住漢口二七花園。9月4日,記者按照張鳳琴所說的門牌號找到她家,這個兩室一廳的小家,雖然顯得有些簡陋,但卻收拾得乾乾淨淨,井井有條。
張鳳琴的老伴黃行洲,今年75歲。得知記者來訪,感到有些意外。張鳳琴說,她沒有將寫信的事告訴老伴,「表揚自家人,他有些難為情。」
42年前,張鳳琴就患上了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今全身的關節變形,雙側股骨頭壞死,癱瘓在床長達35年,生活無法自理,擦洗換衣,全靠老伴黃行洲照顧。
因為正常的坐便器用不了,每天早上7點多鐘起床,黃行洲都會將張婆婆抱上自製的坐便器:椅子上挖出了一個大洞,椅子下放上痰盂。
張鳳琴上廁所,通常需要一個多小時。期間,黃行洲端來水盆為她洗漱。上完廁所後,黃行洲在床邊墊上毛巾和衛生紙,再將張鳳琴抱上床側躺下,然後用衛生紙和溼毛巾為她擦洗乾淨。
每天一日三餐,為了保證足夠的營養,黃行洲總是變著花樣調節飲食,家裡牛奶、麥片、點心等從不缺少,只要是張鳳琴喜歡吃的東西,黃行洲都會毫不吝嗇地買回來。
張鳳琴說,每天飯菜端上桌後,都是等她先吃,老伴再吃。魚頭魚尾都是老伴的,魚身是她的,她不會吐刺,老伴就把刺挑出來再讓她吃。她牙口不好,消化能力差,老伴就將肉剁成末和雞蛋一起炒給她吃,新鮮蔬菜也是切成碎米狀炒。
特別是夜裡,張鳳琴一般都是要上三四次廁所。寒冷的冬天,不管睡得多香,黃行洲都要起來,將老伴抱上「椅子廁所」,每隔兩個小時就要醒一次,基本上睡不了一個完整的覺。
為了妻子轉業回到湖北
張鳳琴是遼寧通化市人,她的病從1977年就開始了,當年她在通化市教育局任團委書記,全身大小關節出現紅腫疼痛,四處求醫無果,只能靠輸液服用激素藥物止痛。次年,她的全身關節開始變形,被確診為類風溼性關節炎。
因為長期打針服用激素類藥物,張鳳琴的身體開始發胖,到1985年病情最嚴重的時候,體重一度高達180斤。「當時,躺在床上無法翻身,痛得生不如死。」張鳳琴回憶,那時已癱瘓行動不便,她曾想過輕生,但兒子還小,丈夫經常開導她,「我又沒有嫌棄你,有你在,兒子就有媽,這個家就在,你要堅強一點!」
當年,老家在湖北仙桃的黃行洲,是通化市某炮兵部隊的處級幹部,他照顧癱妻的感人事跡,被當地的廣播電臺報導後,曾有一名郵政局34歲的未婚女子,主動打電話表示願意一起照顧張鳳琴,還有一名新華書店的女工作人員也主動示好,黃行洲均婉言謝絕。
1990年,張鳳琴和黃行洲16歲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西安的一所軍校。平時兒子還能幫襯著照顧母親,這下失去小幫手的黃行洲,每天既要坐一個小時的車到山溝裡的隊部上班,又要照顧癱瘓的妻子,十分不便,當時40多歲正值事業巔峰的他,只好放棄在部隊繼續晉升的機會,轉業回到了沙市財政會計學校,將妻子安頓在學校宿舍,以便隨身照料。直到2002年,兩老才隨兒子來到了如今居住的漢口二七花園。
街坊鄰居盛讚和諧家庭
在二七花園的老年人活動室,記者問起黃行洲,五六名爹爹婆婆異口同聲的誇讚他不愧是部隊的轉業幹部,為人正派,數十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為妻子煎藥、理髮,街坊鄰裡都看在眼裡,十分敬佩。
該小區居民65歲的連臘娥說,黃行洲不僅對老伴好,對街坊鄰居也都挺好。今年疫情期間,大家生活物資緊俏,黃行洲的兒子送來土豆、蘿蔔、青菜等,黃行洲好幾次都拿出來接濟鄰居,她都吃過一次黃爹爹的辣椒。小區的婆婆們,都誇張鳳琴找了個好老公,是個「最有福的婆婆。」有的家裡老伴吵架了,都會說:「你看人家黃爹爹家多和諧。」
「我2003年住進這個小區時,黃行洲和老伴也是剛來這個小區不久,因為黃行洲的人緣好,有次張鳳琴病了,我們還專程去他家看望過。」小區82歲的任婆婆說,黃行洲將老伴打扮得漂漂亮亮,經常帶出去玩,不僅對老伴好,部隊出來的為人也很正派,還經常為小區的公共事務操心。
張鳳琴說,鄰居們的評價,也是她最真實的內心感受。為了讓她精神愉悅,老伴帶她戶外活動是常態,他們經常坐地鐵去武漢三鎮看風景,包括陽邏、江夏等郊區。家裡有三個交通工具,一個是手推方便輪椅,可以在家裡和乘坐地鐵上用;一個帶便桶的輪椅,方便出遊時使用;還有一個電動三輪車,方便騎行到漢口江灘等景點遊玩。
「武漢基本上都玩遍了。」張鳳琴記得,武漢楊泗港大橋通車後,老伴沿著幾百米長的工字形陡坡匝道,硬是艱難地將她推上了橋面,從南到北走了一遍。如今,武漢幾乎所有的名勝景點都有他們的身影,所有熱鬧的地方,都留下過他們的足跡。
每次出門前,黃行洲都會為張鳳琴穿上漂亮的衣服,背上包包,戴上帽子和太陽鏡,許多遊客看到張鳳琴坐在輪椅上,穿戴時尚,談笑風生,不信她是個癱瘓了幾十年的病人。
慶幸當年沒有選錯對象
「在部隊是處長,到地方是領導幹部,無論在哪裡,我家老黃都能潔身自好!」張鳳琴拿出黃行洲獲得的沙市市勞動模範證書、黨風建設先進個人證書和一張1993年的沙市日報,上面有黃行洲先進事跡的報導。
1990年,黃行洲轉業當沙市市財會學校副校長,分管財務、招生和分配工作。分配上,他想方設法為困難學生落實好單位;管財務他要求少花錢多辦事,自己到武漢出差辦完事本可住上一晚,卻連夜趕回;為避免招生中的說情送禮,他在自家門上貼上告示:凡因招生分配事宜來訪者,請一律到辦公室聯繫。儘管如此,還是有人趁他不在擠進家裡,放下現金和貴重物品,事後他都會查清退回,實在查不清就上交學校處理。
張鳳琴說,從結婚到現在,黃行洲不抽菸不渴酒,不打牌,沒去過歌舞廳和茶館,下班後準時回家照顧她,退休後下午三四點就不再出門。每天圍著她轉個不停。因為每天最少十多次的「公主抱」,腹部用力過多,黃行洲得了小腸疝氣,2012年做了手術。2016年,因為頸椎壓迫神經導致頭暈,他又做了頸椎手術。
「會不會覺得煩和累呢?」面對這樣的問題,黃行洲笑著回答,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張鳳琴的父母去世得早,靠外公外婆撫養長大,十分孝順老人,又很勤儉持家,對他充滿了信任。這樣的一個好老婆,這輩子跟了他,就得對她負責,何況他是個軍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男人。
至今,張鳳琴都還清楚地記得,1973年3月23日,她第一次見到黃行洲忠厚老實的樣子,話不多,愛笑,穿一雙布鞋,鞋子破得腳趾頭都快露出來了。
當年,28歲的仙桃小夥黃行洲,在遼寧通化市的山區部隊做宣傳幹事。時年26歲的張鳳琴,是通化市教育局團委書記,經熟人介紹,兩人處起了對象。
有同事勸張鳳琴說,東北這麼多人高馬大的帥小夥,你身高165,幹嘛找個167釐米的南方小夥?
那時,張鳳琴看中的,正是黃行洲在部隊裡的表現,政治上和人品都很可靠,值得託付終生。
「我沒看錯人,只是覺得太虧欠老黃了……」張鳳琴說,像她這樣的重度類風溼病人,好多沒幾年就走了,她能多活幾十年,都是老公悉心照料的結果,「上帝為我關上了一扇門,又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我只能下輩子報答丈夫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