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獨孤飛雪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愣嚴山人所作,本著以畢生精力為繼承並弘揚中國畫而努力奮鬥的決心,為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貢獻己之所學。
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傳,她的主要魅力體現在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異彩紛呈的文化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思想,完備而且深刻的道德倫理,極具內涵的自然形態等都顯示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這種強大的力量在,藝術便佔有重要的部分,他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繪畫作為藝術中的一大組成部分尤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如今他已經發找到,與書法、詩詞、篆刻、音樂等多種藝術相結合的地步,他們的相互融合更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繪畫,具有詩、書、畫、印等四絕甚至是三絕的大家實在太罕見,能做有一手漂亮的詩詞,繪畫對於他是再簡單不過的是了,溥儒收徒的第一標準就是看會不會作詩,大畫家主動收過一女弟子,就是見她詩詞做得好,對繪畫的發揚有很大幫助,才主動收徒,大家級別的畫家怎麼可能隨隨便便收個徒弟呢?
我國山水畫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畫科,甚至在某些時期佔據畫壇主流,他的發展從五代到北宋經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輝煌時代,到宋代繪畫藝術達到頂峰,所謂物極必反,他接下來就是走下坡路,可是古人是很有智慧的,怎麼可能走宋畫道路,早已經達到頂峰,再繼續跟著走出路也不會大,於是他們都走上了另一條路,所有的畫家幾乎都走上了文人畫的道路,往日的院體派也逐漸向文人畫靠攏,這就出現了後來的元代四大家等著名的大師。
在元代四大家中。倪瓚就是一位被後人極力推崇的文人畫家,後世學他的人很多,但是大多學不好,只有極少的幾個人學到了他的幾成功力,在那些學習者當中,弘仁是學的比較到位的一位,其他的學習者皆趕不上弘仁,弘仁的繪畫清遠蕭疏,簡略淡潔,秀雅孤高。
倪瓚呢也是出身名門望族,其祖父是的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裡。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倪子瑛,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得倪瓚從小就不為生活所示所勞身,他便一心只為文化藝術所努力。
倪瓚從小為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瓚」,常年浸習於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潔,服巾日洗數次,屋前後樹木也常洗拭。
花無百日紅,人物再少年,隨著他的逐漸成長,他的親人身體健康逐漸衰弱,1328年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而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這對於他的打擊也是相當大,使的倪瓚悲傷不己;他原來依靠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一下子家庭經濟日漸窘困;地水火風本就為空,眼耳鼻舌口也非實有,世間皆無一法可得。一切皆為虛假之象,然能的本真者世間罕見。
倪瓚的繪畫創作的成熟期是從1330年1351年的20年內,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所推崇的名畫家黃公望就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的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十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餘,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傑作之一;那時的倪瓚也開始信仰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倪瓚本人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他的簡約、疏淡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畫壇有很大影響,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
倪瓚其人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也未在官場做過官,只因他覺一切皆為俗世,他曾經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這也成了後世一些畫家詩人追逐的對象,尤其八大的繪畫總是白眼以表對俗世的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