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商務印書館近日出版了由詩人、浙江大學數學學院教授蔡天新主編的兩卷本《高鐵之詩》和《地鐵之詩》。這是蔡天新繼《現代詩110首》(藍、紅、黃卷,三聯書店,被耶魯、芝加哥、密執安、華盛頓、萊頓等十多所世界名校圖書館收藏),《冥想之詩》《漫遊之詩》(人民文學出版社)之後,又一次策劃。
《地鐵之詩》注重時間的穿越,《高鐵之詩》更具空間的想像,前者審視都市生活,後者連接鄉村和遠方。這次他邀請了近百位詩人、作家,翻譯家、批評家,公眾演講人、「中國詩詞大會」冠軍,以及北京大學、人大附中等12所名校文學社(包括浙江師範大學和杭州高級中學)的同學們推薦並對每首詩加以評析,共收入古今中外佳作416首,每集分13小輯。
兩集中入選的浙江詩人或外省詩人寫浙江的詩作或浙江讀者推薦的詩作多達30多首,我們從中摘選11首,供大家賞閱,其中有唐代蕭山詩人賀知章回故鄉的詩,李白寫鑑湖的詩;唐代居留寧波的日本詩人阿部仲麻呂寫的漢詩,50年代在杭州大學任教的奧地利詩人施瓦茨的譯詩;還有財經作家吳曉波、浙師大和杭高文學社同學推薦的詩,以及當代浙江詩人沈葦、梁健、蔣立波的詩作。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回家老大回,
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人生易老,光陰難留。詩人八十六歲那年告老還鄉,唐玄宗親自寫詩送行,文武百官餞送都門外。這位一生顯赫的老詩人,卻又是那樣樸實無華,充滿童趣。這首詩不加雕飾,屬於上等的天然成品。如同陸遊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柏樺 評析)
這首人人熟悉的唐詩,也仍然有未被打開的美學空間。詩人洛夫對後兩句有以下解構:「孩子,別說不認識我/這鄉音/就是我守護一輩子的胎記」。自我代入,讓詩句激起獨特的個性回音,也許就是進入詩的世界的綠色通道。 (南京十三中曹勇軍經典夜讀小組 評析)
(選自《高鐵之詩》「鄉村篇」)
子夜吳歌·夏歌
【唐】李白
鏡湖三百裡,
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採,
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
歸去越王家。
子夜吳歌是六朝樂府之吳聲曲調。鑑湖在今紹興西北一隅,古時應大得多,才能連通西施故裡諸暨。詩中描寫西施採蓮花,兩旁看美色的人數之多,把若耶溪都擠狹隘了。由此,當她乘船返家,不待月亮出來,就被越王召去,隨後送往吳國,也是自然而然了。(蔡天新 評析)
(選自《高鐵之詩》「歷史篇」)
望月望鄉
(日本)阿部仲麻呂
翹首望長安,
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
想又皎月圓。
這首詩是日本遣唐留學生阿部仲麻呂(晁衡)於717年來中國留居明州(寧波南)時所作。詩中既有對即將前往的長安之嚮往,也表現了神馳奈良、思戀故國的情感,三笠山是奈良名山。晁衡是唯一考中進士的日本人,與王維、李白多有交往,後兩位均有詩作相贈。(蔡天新評析)
(選自《高鐵之詩》故鄉篇)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從少年時起,最喜歡的詞人就是辛棄疾。雖說身處亂世,不躲避不苛且,以文人從武,每個字都如同刀劍,每個典故都有來頭,大氣而細膩,男人味十足,偶爾露崢嶸,不可一世。總體來說,中國詩太柔弱,有了辛棄疾,因此平衡了許多。(吳曉波 評析)
寫長江的名詩與寫黃河的名詩不同,後者多智性和理性,而前者多激情和感性。這或許與長江的氣勢有關,或許只是詩與詞的區別。宋代尤其南宋,與金國以淮河為界,長江離前線不遠,寫此詩時詩人任鎮江知府,恰好是英雄用武之地。凡此種種,成就了這首詩。 (蔡天新 評析)
舟夜書所見
【清】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
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
散作滿河星。
又一位姓查的海寧文人,是穆旦(查良錚)、金庸(查良鏞)的先祖。他曾隨康熙帝數次東巡西遊,詩作多寫旅途生活。這首詩寫在船上過夜,看不見月光,只見遠方一艘漁船;微風吹拂,當漁船靠近時,燈光在水面的倒影漸漸散開,猶如滿河的星辰。(蔡天新 評析)
(選自《高鐵之詩》「出遊篇」)
預感
(奧地利)勒·馬·裡爾克
我像一面旗被包圍在遼闊的空間,
我感到風從四方吹來,我必須忍耐;
下面一切都還沒動靜,煙囪裡沒有聲音,
窗子都還沒抖動,塵土還很重。
我認出了風暴而且激動如大海。
我舒展又跌回我自己,
又把自己拋出去,並且獨個兒
置身在偉大的風暴裡。
(陳敬容 譯)
詩人將自我物化為旗幟,在遼闊的空間中遺世獨立,鳥瞰萬物而倍然孤獨,並預感著一場風暴的來臨,就像生活中某個重大變故。而旗幟在風暴中舒捲又掙脫的姿態,似昭示著詩人的內心世界——心靈既委身於世界的存在,又與外在空間保持一種敞開的詩性狀態。(浙江師範大學金牧場文學社 衷傑宇析評)
(選自《高鐵之詩》之「明亮的部分」)
煩憂
戴望舒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詩歌以迴環復沓的形式呈現。從秋愁海思,到煩憂,終歸於你,再逆回一遍。煩憂是你,你是煩憂,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字裡行間充盈著濃烈卻輕盈的思戀之情。回文自然流暢,賜煩憂以恰「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之韻,讀來清新,似淌著花香的清風。(杭州高級中學魯迅文學社 李響析評)
(選自《高鐵之詩》之春秋篇)
從前我曾想要一個大海
(奧地利)施特凡·施瓦茨
從前我曾想要一個大海,
或至少是一個湖,
為了要宣洩
我小小的痛苦。
如今我那巨大的王國
已經大大收縮,
為了宣洩我最多的痛苦,
一片小小的池塘就已經足夠。
人到了老年,
慢慢學會了容忍,
一潭小小的水池
就容得下痛苦的海洋。
(黎奇 譯)
漢學家施瓦茨曾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埃及學和醫學。納粹統治時期,二十三歲的他與兄長冒險乘船來上海,自學了漢語。他做過老師、編輯、和尚和拳擊教練,後在南京做外交官。大躍進時被迫在杭州大學離職,返回歐洲。這首詩寫得巧妙,是他飽經風霜的一生的縮影。(蔡天新 評析)
吐峪溝
沈葦
峽谷中的村莊。山坡上是一片墓地
村莊一年年縮小,墓地一天天變大
村莊在低處,在濃蔭中
墓地在高處,在烈日下
村民們在葡萄園中採摘、忙碌
當他們抬頭時,就從死者那裡獲得
俯視自己的一個角度,一雙眼睛
吐峪溝位於被稱為「民俗活化石」的吐魯番鄯善火焰山峽谷,以聖人的墓地聞名新疆。山坡上的墓地樸素潔淨,如同村莊的倒影。這首詩在微觀現象的層面上描述了詩人同時遇見和穿越的兩個世界:死去的和活著的,以及兩個世界之間的生死相依。(耿佔春 評析)
燈
梁健
我愛你
因為我是黃昏
我點燃你的痛苦了
你能燒完我的寂寞嗎
酷愛酒精的詩人終於在一個黃昏,在他的故鄉猝然逝去(2010年1月20日17時30分)。這首詩既是愛情獨白,也是人與自然的對話。雖說人的身體十分渺小,但他的靈魂和寂寞也可以浩瀚無比,不必登高也能窮盡千裡目。(蔡天新 評析)
(選自《地鐵之詩》「迷失的孤獨」)
蜂巢
蔣立波
蜂巢被整齊地切開,
像一支支口琴,在陽光下吹奏。
但黑暗仍然完整,一排白色蜂箱裡,
晶狀的寂靜,守護著蜂王的孤獨和秘密。
猶如詞語深處的晦暗部分,對應了
我們感官中有待釀造的神聖。
那是多出來的一點點甜。一勺超驗的花粉。
抑或舌尖獲得的一份額外的獎賞?
在一句詩裡,蜜源開始排隊:
洋槐花,茶花,荊棘花,油菜花,梨花……
「而沉默的詞語之蕊,只需要一枚貴重的針
溫柔的一蜇:那救療和饋贈的詩學。」
詩是經驗,又是超驗。蜂是常見的動物,詩卻能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一個優秀詩人手持抵達「完整黑暗」的武器。詩人寫他所見的「蜂巢」,也是寫他的詩學和美學。末行的「一蜇」,或許是常人所欲逃避的,對詩人來說卻「貴重」彌珍。至此,一首詩得以完成。(張潔 點評)
(選自《高鐵之詩》「春秋篇」)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