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心懷感恩 奮鬥不止|丹寨縣南皋鄉四方山村村民...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王成榮,是丹寨縣南皋鄉四方山村的村民。我家4口人,多病的妻子、年老的父親和一個年幼的孩子。我們生活在貧困的山區,交通閉塞,主要靠傳統的種植、養殖和在家附近打零工勉強維持生活。由於家庭困難,以前住的房子沒封裝完,艱辛的生活日復一日。

夫妻共同發展中藥材

國家和政府開展脫貧攻堅後,針對我家的情況實行了「大手牽小手」的點對點幫扶,讓我在四方山村的培訓基地裡邊學技術邊掙錢。學到技術後,在鄉黨委政府的幫扶下,我種植了20多畝的藥材。幾年後,我家開始有了穩定的收入,全家人都很高興。

天有不測風雲,困難總是不期而至。2013年,我父親突然昏迷暈倒,治療費用花了將近3萬,把家裡的積蓄全部用完後還借了不少外債,生活再次陷入窘境。我向村委會提交了申請書,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得知我家的困難情況後,當年按照程序就將我家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父親之後幾次住院的費用都享受了建檔立卡戶醫保費用報銷。

林下中藥材種植

同時,我家還享受了藥材種植提質增效、庭院經濟、退耕還林等扶貧政策,還給我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以後,日子慢慢好轉,房子也封裝完畢,我們一家人住上了漂亮、乾淨、舒適的新房子。  2017年我家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我家脫貧了。2020年,趁著國家的利好政策,我申請了特惠貸,在村裡幹起了養豬,今年養豬產業前景很好,我的收入穩定了,同時我也學到更多的產業知識,在黨和國家的幫扶政策下,我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中藥材育苗

作為一個脫貧戶,我不羞愧,人總有困難的時候,我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好時代。我現在已經脫貧,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我要借著這股東風,卯足幹勁,鼓起鬥志,在黨的好政策的支持下,一路致富奔小康,絕不返貧,對得起黨,對得起這麼多年一直幫助我的人。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編輯 劉娟利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丹寨縣揚武鎮揚頌村村民龍貴能:感謝黨的好政策...
    龍貴能(搬板子)在村兩委領辦合作社的蛋鴨養殖場裡務工我叫龍貴能,今年46歲,是丹寨縣揚武鎮揚頌村四組人。雖然住在苗嶺山區,但我夫妻倆比較勤儉,日子過得還算有滋有味。人有旦夕禍福。為治好小女兒的病,我們四處奔波,幾次下來家底空了,親戚和鄰居錢也借遍了,女兒的病依然沒見好轉,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辦了。後來經村民評議,2014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016年到現在,村裡來了一批批駐村扶貧工作隊,派了第一書記,他們知道我的情況後都到我家走訪,向我詳細講解扶貧政策,告訴我不要心灰意冷,樹立信心,正確面對。
  • 「我的脫貧故事」丹寨縣排調鎮也改村黨溜一組陳玉付:走出深深...
    陳玉付搬遷後新買的大件電器我叫陳玉付,是丹寨縣排調鎮也改村黨溜一組人,2016年被列入建檔立卡戶,現在看著一家人住在寬敞明亮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房裡,心裡只有對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滿滿的感激之情。我現在73歲了,我和家人一直住在我們黨溜村的大山坳裡獨家村,老家離鎮上的集鎮要走過一個半小時的陡峭山路,一家人因為交通條件差,生活的滿是辛酸,閉塞的環境成了家裡所有人心裡的大山。兩個兒子常年到山外打工,女兒勤工儉學在省城讀書都是為了一家人能儘早的離開這裡開始新的生活,兒子再也忍受不了讓自己的下一代再生活在座大山裡,到城裡住成為我們一家人最大的願望。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等靠要」丨納雍縣百興鎮董家寨社區...
    我叫汪志進,家住畢節市納雍縣百興鎮董家寨社區汪上組,今年44歲,家庭人口4人,致貧的主要原因是缺技術。2013年,我們家通過精準識別正式建檔立卡,成為第一批享受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對象。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我們享受了國家很多優惠政策,入股分紅、合作醫療補助等。
  • 「我的脫貧故事」沐浴著黨恩走向未來 心懷感恩努力奮鬥|畢節市...
    對我而言,這些都不是。現在回想起來,記憶最深刻的,是剛上小學時,開學前我們家湊不齊81塊錢的書學費。  16年前的81塊錢,真的很多。開學的那天早上,看著別人高高興興去報名,我們只能眼巴巴地望著。我哭著纏了年邁的爺爺很久,老人家難過地四處借錢,才湊足我和妹妹的書學費。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忘感恩|大方縣三元鄉河頭村村民張連秀
    我叫張連秀,是畢節市大方縣三元鄉河頭村箐上組的村民。這些年,通過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我們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周邊群眾和我家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今,我脫貧了,也想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小小的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激發動力,幹改村找準產業拔窮根丨丹寨縣揚武鎮...
    白天,田間地頭多了一群衣著與當地人不同的人,那是工作隊員與群眾在一起幹活;夜幕降臨,一束束手電筒光在閃亮,狗叫聲不斷,那是工作隊員在走村串寨;深夜了,村活動室的燈一直亮著,一群人聚在一起說著什麼,那是工作隊與村幹部在商量脫貧工作……這是我初到幹改村的情景。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脫貧路上的好心人丨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村民...
    我是來自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叫李漱櫻,我們家是村裡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現在有五口人。我深深知道所有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天色不會一直黑暗,光明終究會來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我也深信我們一家人會過得越來越好。
  • 「我的脫貧故事」八十老者志更剛 感恩國家感恩黨|納雍縣百興鎮坐...
    我叫楊文光,家住畢節市納雍縣百興鎮坐窩底社區興發寨組,2013年被列為貧困戶,現已脫貧摘帽。  在我看來啊,現在的政策是真的好。  在我們興發寨組,居住著四十多戶苗族。據以前的寨子長老講,一百多年前,幾位苗胞祖先遷來此地時,這裡一片荒涼。如今已81歲高齡的我,和這片土地已經水乳交融。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改宿命,一碑一瓜拔窮根丨丹寨縣揚武鎮幹...
    白天,田間地頭多了一群衣著與當地人不同的人,那是工作隊員與群眾在一起幹活;夜幕降臨,一束束手電筒光在閃亮,狗叫聲不斷,那是工作隊員在走村串寨;深夜了,村活動室的燈一直亮著,一群人聚在一起說著什麼,那是工作隊與村幹部在商量脫貧工作……這是我初到幹改村的情景。
  • ...的扶貧故事」丹寨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龍永毅: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題記記得剛參加工作不久,我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是1994年,作為「八七扶貧攻堅」的一名隊員,我接受組織選派,掛任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麻鳥村位於鎮政府對面山坡,大聲喊話都能聽到的麻鳥村在霧靄流嵐中若隱若現,步行抵達卻足足用了三個多鐘頭。
  • 「我的脫貧故事」拒絕等靠要 勤勞摘貧帽丨鎮遠縣蕉溪鎮田溪村村民...
    我叫楊廷忠,是鎮遠縣蕉溪鎮田溪村的一名村民。10多年來,我們一家5口人一直擠在上世紀70年代建的老木房子裡,破爛、潮溼、擁擠,冬天透風、夏天漏雨,一生火做飯就會濃煙嗆鼻。孩子讀書、家人治病要翻山越嶺跑到3公裡外。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6年,考慮到我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幹不了重活,村支部書記找到我,讓我到村裡當出納,每個月有800元補助。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答應了下來。  好在我讀過初中,文化功底還在。來到村裡,跟村支兩委成員,跟駐村工作隊學習了不少知識,尤其是學會了使用電腦。也從那時開始慢慢接觸了精準扶貧的各項工作。  我有了收入,兒子女兒上學也有教育精準扶貧。
  • ...武鎮揚頌村村民龍貴能:感謝黨的好政策 我一定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
    龍貴能(搬板子)在村兩委領辦合作社的蛋鴨養殖場裡務工我叫龍貴能,今年46歲,是丹寨縣揚武鎮揚頌村四組人。雖然住在苗嶺山區,但我夫妻倆比較勤儉,日子過得還算有滋有味。人有旦夕禍福。為治好小女兒的病,我們四處奔波,幾次下來家底空了,親戚和鄰居錢也借遍了,女兒的病依然沒見好轉,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辦了。後來經村民評議,2014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016年到現在,村裡來了一批批駐村扶貧工作隊,派了第一書記,他們知道我的情況後都到我家走訪,向我詳細講解扶貧政策,告訴我不要心灰意冷,樹立信心,正確面對。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大山收穫穩穩幸福丨冊亨縣巧馬鎮安置區感恩...
    我叫黃林,是冊亨縣巧馬鎮的一名搬遷群眾、也是巧馬鎮安置區感恩社區一名社區幹部。作為巧馬鎮脫貧攻堅進程中的受益者、見證者、參與者,我有太多的真實感受要表達,有太多感恩的故事要講述。我老家在孔屯村,一個多民族雜居的村寨,有10個村民小組31個自然村寨,全村戶籍人口568戶230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367戶1528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達66.86%,是我們貴州乃至全國千萬自然村寨中為數不多的深度貧困村寨之一。作為這個深度貧困村的一員,在我的記憶裡,以前的孔屯村很窮,很窮!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忘感恩丨納雍縣百興鎮坐腳社區居民劉平
    我叫劉平,是畢節市納雍縣百興鎮坐腳社區高梘組的居民,家裡有5口人,除了我和妻子外,我的母親早早去世,父親已八十歲,家裡還有兩個小孩。我以前是一個水電工,肯幹活,原本家庭收入還算可觀,但因為喜歡喝酒,患上了肺結核。當時我的病情較為嚴重,已發展到口吐血,一葉肺部壞死。
  • 今天,我們想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楊而朗。1963年出生的她,是貴州省丹寨縣唯一「獨臂」蠟染手藝人。三尺書案、一方白布,從以畫蠟謀生到以畫蠟為樂;她把心裡最美好的願望,最美麗的風景通過一把小小的蠟刀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藍天白雲間自由飛翔的鳥兒是她心中最美的期待。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奮進,創造幸福生活丨貴定縣昌明鎮文江村村民...
    我叫王大軍,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昌明鎮文江村的村民。2014年,我因身體不好,又沒有技術,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我們全家共同努力,在2015年達到脫貧標準,順利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感恩有你們丨務川自治縣豐樂鎮豐樂社區...
    我是貴州遵義務川自治縣豐樂鎮豐樂社區村民王小勇,我家本是一個幸福的5口之家。但2015年7月,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到我的頭上——9歲的兒子突然身患重病,我夫妻二人帶著兒子四處求醫,幾經輾轉,三年間,不僅花光了家中僅有的一點積蓄,還欠了銀行十幾萬元的貸款。家庭,從此一貧如洗。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要靠自己丨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村民潘朝令
    我是黔南州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三組貧困戶潘朝令,家裡6口人,已於2016年脫貧。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便開始享受一系列扶貧政策,比如享受畜牧養羊入股分紅,享受生態養牛和養豬補助,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被聘為村級護林員等。我全家人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家的照顧和關心。
  • 奮鬥的腳步不會停下
    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哈達圖農牧場駐村幹部楊小東(左一)給牧民指導接羔保育工作。金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