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聽鑼聽聲,聽話聽音」,又說「三句話不離本行」。當我們與陌生人交往,還拿捏不準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時,不妨先學會傾聽。
一個人的談資,往往透露出他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以及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等自己聽明白了,也就能夠與之順利交流了。
當然,這也就提醒我們自己,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三思而後言,不要讓口無遮攔的話語,給人留下不靠譜的印象。
一個人的談資,就是他的生活圈子。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時間在哪裡,成就也就在哪裡。人的精力總歸是有限的,所以,能夠作為談資的,往往就是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領域。
那些總是誇讚別人樣樣都好的人,多半是做生意或做銷售的;那些總是提醒你要鍛鍊身體或健康養生的,多半是醫務人員或是美容美體健身教練;而說話總是滴水不漏、樣樣考慮周全的,多半是體制內的人。
而最容易讓人辨認的,莫過於老師,只要一講起學生,就總有說不完的話,很是能夠引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行出狀元。真正厲害的人,總是會將工作中那些負面的、不良信息自動屏蔽,而時常把那些積極的、向上的東西掛在嘴邊。傳遞滿滿的正能量。
也許我們自己,就是這其中的一員,一直都在努力打拼的路上,一邊吐槽著,一邊前進著。對於未來,心底裡依舊有著最美的想像。
我們喊著苦喊著累,但在沒有實現財務之前,斷然不敢讓自己閒下來。很多時候,忙碌著,就代表著一切都還有改變的可能,還有逆襲的機會。
因此,當我們面對那些開口閉口就是東家長西家短,就是小道消息滿天飛的人時,便會自動選擇逃避。
儘量讓自己口吐蓮花,儘量讓自己的談資有內涵、有期待、有實實在在的辦法,才有可能避免讓自己習慣性地怨天尤人,最終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02
一個人的談資,就是他的階層。
前兩年,一個關於「佩奇是個啥」的視頻紅遍網絡,農村的爺爺為了給城裡的孫女找到「佩奇」,問了很多人,最後,純手工打造了私人版的「佩奇」。
這份濃濃的親情,每每提及,總能令人動容。
但換個角度來看,一句簡簡單單的「什麼是佩奇」,不同的回答,背後就是不同的階層。
就像我們常常說,聽得懂某一首老歌的人,就是哪個年代的人一樣,一個人的談資,一開口就暴露了他所在的階層。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你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跨越你所在的階層時,想要融入其他圈子,往往只是一廂情願。
就算你入了群,可在他們聊得熱火朝天時,你會像這位老爺爺,不停地追問「佩奇是個啥?」太多你不知道「梗」,在別人口中,早已經習以為常。可你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要繞好大一個圈子。
如果你足夠堅持,能夠有一天,將別人眼中的笑話變成「神話」,那麼你已經實現了「晉級」。但那時的你,又會拼命往更高層次進發。
我們總是在與人交往中,看清了別人,也看清了自己。於是,不斷讓自己學習新事物、接觸新知識,摸清新門路,在跌跌撞撞之間,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涵養了膽識氣度,學識品味。
03
一個人的談資,就是他的格局。
同樣是面對領導批評,一個大格局的人,會覺得是一次點撥和提醒,進而愈發努力,追求突破。一個格局小的人,則會倍感委屈,甚至懷恨在心,覺得是領導故意為難自己。
所以,如果要兩個人對這件事情做個評價,一定是截然不同的版本。
職場上,能夠與格局大的人共事,是一種幸福。萬千坎坷,在他們眼中,都只不過是「小菜一碟」。用嚴謹的規劃,務實的措施,以及有效的舉措,讓一個個難題都被攻克下來。
我時常回想起在鄉村中學教書時的種種。老師們多半是半邊戶家庭,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對教學的熱愛,每一次課堂上的慷慨激昂,每一次學生成長路途上的答疑解惑,他們的眼光總是看到了大山之外,鼓勵的話語和持之以恆的努力,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樣。
所以,我從不覺得從大山中走出來,自己會有多麼落伍,因為,那些心懷遠方的同事們,涵養了我不拘泥於當下的大格局。
做任何一件事情,開頭再難,但只要開始做了,就一定會想到更多辦法。當你一心沉浸在把事情做好的想法中時,自然也就無暇顧及那些冷言冷語,那些無聊的看客,最終也只能悻悻而歸。
所以,當你很主動地想要遠離身邊那些與自己格格不入的人時。說明你已經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但還要反思一下的便是,不要讓這種嫌棄的神情那樣鮮明地表露出來。
因為,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喜怒不形於色,也不會被任何人幹擾自己的情緒。
「道不同,不相與謀」。和那些能夠與你對話的人做朋友吧!你會發現,世界原來如此精彩。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