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接觸和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年紀輕輕,已然事業有成,與其交談,感覺其思想的高度和深度都比同齡人更高一籌,甚至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而有些人,雖然臨近退休了,感覺還活的不太明白,遇事不知所措,容易感情用事,工作起來也沒頭沒腦,做事情常常被貼上「不靠譜」的標籤。
我們常常感嘆,人比人,氣死人。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人與人之間如此大的偏差呢?有一位學者總結的很好,他說,一個人是否具有較高的思想深度和高度,大部分和他是否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經歷和所處的環境有關,只有極少數的人是天賦決定的。
我深深的贊同這句話,我覺得一個思維高度較高的人,他們與普通人之間不僅僅是智商的的區別,更多是情商的區別,不僅僅是知識的區別,更多的是知識是否形成體系的區別。不僅近是讀書多少的區別,更多的是讀書後的反思和對書本知識內化了多少的區別。
對於思想高度較高的人,我總結了他們的幾點共同點。
1. 家庭環境的影響
思維高度較高的人,他們的父母親朋中,總有一些情商比較高,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著形形色色的人,大部分都精明圓滑,知世故,懂世故。他們的行事方式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的兒女。
比如我所認識的大部分父母親在體制內混的較好的人,他們更懂得看人臉色,揣摩人心,懂得把握時機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他們對於人情世故的把握更加的準確,他們有時候能從第一印象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值的交往,或者從一些事情裡分析出一個人的想法。比如我的一個同事,她通常比我們更能準確的把握領導的意圖和想法,從而把領導安排的工作辦的漂漂亮亮。她在日常與人交往中,能周到照顧身邊人的想法。她對自己的規劃清晰明確,並且持之以恆。所以她能在小小年紀混到中層領導。
她有時候會跟我們講她父母對她的言傳身教,她的父母皆在體制內工作,並且也都做到了一把手的位置。這些做事的風格和方式,自然與她從小所處的家庭環境脫不開關係。
2. 家庭教育的方式
除了家庭環境的影響,我認為有些人的思維高度高於常人還與自己的接受的家庭教育有關係,俗話說,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能教出更好子女的父母他們不一定自身有多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他們一定選擇了一套很好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對自己的兒女保護的太過,導致他們成年以後不懂社會規則和社會的險惡,必然會在職場上吃很多的虧。而聰明的父母,從不會給子女太多的溺愛,他們會合理的運用打擊教育,磨難教育,。他們在兒女幼時便適當的給予嚴格的要求,定下絕對的規則。這樣成長的小孩,在步入社會後,會更能經受打擊,能適應各種嚴苛的規則。從而在職場中越挫越勇,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3. 自身經歷原因
除了父母的影響和教育,還與自身的經歷有關。思想深度較高的人,他的經歷往往更加豐富,並且他的經歷通常並不是那麼美好,他們也許在泥潭中摸爬滾打了許多次。但有些人善於反思,能在吃虧一次以後立刻自我反思,去思考出問題的環節到底時哪裡,然後作出改進,有些人比較遲鈍,總是要經歷三番兩次的跌倒,才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更有甚者,從來不反思,不思考,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還要怨天尤人,認為自己無法成功。
這幾種人都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過的人,因此,思維高度高於常人的人,他本身一定是一個善於反思和自我調節的人,比如我認識的另一位朋友,他對自己的認識非常的清晰,對周圍的環境,父母親情以及社會規則都有很透徹的認知。這些認知,來源於他早年的一些痛苦的經歷,但他能不斷的去學習,去思考。他善於聽取各方聲音,然後內化為自己的經驗。這樣的人,他們的信念和目標更加堅定,不管是外界的變化和多次經歷挫折都很難動搖他們的目標。
所以,我們想要成為思想高度較高的人,如果我們在改變不了出身和教育經歷的前提下,就要從以下幾點去鍛鍊自己:
首先,要有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多找機會去歷練,去經歷,經歷的越多,那遇到的挫折必然會越多,但有挫折時,一定不能氣餒,一定要善於調節自我。要知道,你所經歷的所有事情,都可能最終成為你的財富。所以,人要學會調節,只有在強大的內心下,人才能不斷堅持。遇到挫折才能吸取經驗教訓,而不是一蹶不振。
其次,多讀書,多思考。多讀書,而且要讀好書,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更清晰完整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建立於你讀書的多少和讀書時的思考,你不斷的思考會幫你對社會的認識提供理論基礎,會讓你對世界的認知更深刻。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深度,不是由他經歷的廣度決定的,而是由他經歷的深度決定的。而經歷的深度,來源於你對事物的認知,認知的基礎,由不斷的思考來奠定。
最後,一個成功的人,必然是一個謙虛的人,我們經常會說,越是真正成功的人,越是低調。所以我們在取得一點點成績的時候,一定不能自大自滿,這樣不僅會容易引起周圍人的反感,也是對自己成長的阻礙。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成為思想深度更高的人。希望大家都知世故而不世故,經挫折而不氣餒。不論這世界多荒誕,都能永遠保持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