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公吵架,他脫口而出:「你兒子憑什麼吃30塊錢一斤的草莓?」那一瞬間,我終於發現跟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有多累。
1.自己的理所當然是對方眼中的莫名其妙,雙方難以達成共識
2.互相不能理解對方的行為,但誰也說服不了誰,生活始終存在矛盾
3.為了避免爭吵,兩個人會不願意溝通,不願意分享生活,沒有交流的欲望
4.開始互相嫌棄,感情會逐漸變淡
5.三觀不合,與對方的朋友圈也難相容,不能走進對方的心裡,更不能融入對方的生活
我和老公是工作認識的,做同事的時候挺和睦的,就順理成章的結婚了。婚後很快就生了孩子,但戀愛的光環褪去,我們兩人的矛盾也慢慢顯現出來。
他自己做點小生意,投資的時候非常捨得,可以把所有的錢都用來做生意,一點生活費也不留。
如果賺一萬塊,他會想要把其中九千塊都用來加大投入,我不同意就是不支持他的事業。而我會想花掉六千塊,用來進行家庭生活,他不同意我會認為他不負責任。
平時有假期,他只想呆在家裡,我覺得他生活沒什麼樂趣。而我想要出去遊山玩水,他覺得這就是浪費錢。
面對困難,他總是很容易陷入悲觀情緒,想要借酒澆愁,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堅強。而我總是想解決了困難之後再釋放情緒,他覺得我冷酷無情,一點都不理解他。
我餵孩子吃飯,他覺得我是嬌慣孩子,我覺得是孩子沒發育好抓不住勺子,沒必要強求。
他回到家裡依然穿著襯衫西褲,我覺得這樣不舒服,總是想讓他換成家居服。我覺得他不會生活,他覺得我就是矯情。
生了孩子之後,他讓我專心照顧家庭,不用出去工作。我覺得我也能創造價值,做的不比他差。
今年不景氣,我覺得去送外賣送快遞也是可以的,只要能賺錢。但是他卻覺得堅決不能送外賣或是送快遞,他不用靠體力賺錢。
類似的分歧太多太多了。我不能說他做的就是錯的,因為很多事情根本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問題。同樣他也沒辦法說我做的就是不對。
就這樣,我的理所當然是他心中的無知無智,他的天經地義是我眼中的莫名其妙。兩個人無所謂對錯,但誰也無法說服對方,這樣交流起來太累了,一說起這些就忍不住要起爭執。
慢慢的我們變得不想溝通了,誰喜歡吵架呢?既然不能達成共識,那就少說話吧,儘量少跟對方傾訴,少跟對方分享,時間一長,兩個人也就沒有什麼話題了。
我們不再吵架,但也總是談不攏。我們都努力改變,卻總是不合拍。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準則,有自己的一套思考方法,兩個人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我們互相不能理解對方的行為,為了避免爭端,開始對對方有所隱瞞,我們甚至開始互相嫌棄。
同樣的,我們和對方的朋友家人也難相處,因為跟他相處好的是與他三觀一致的人,與我相處好的是與我三觀一致的人。
好的戀人一定也是好的朋友,可是我們做不成好朋友,也都沒有辦法融入對方的生活。
但我們都在努力支撐著。直到這次他喝多了,質問我:「你兒子憑什麼吃30塊錢一斤的草莓?」
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反駁,難道這不是他的兒子嗎?不管我是吃30塊錢一斤的水果還是3塊錢一斤的水果,我的花銷都在預計的範圍內,這不就行了?怎麼就變成了罪過了呢?
他覺得我不應該買貴的水果,可以直接跟我說,何必酒後發脾氣,問我「憑什麼」呢?
我也火了,說:「我兒子憑什麼不能吃草莓?你覺得草莓貴,就應該去賺錢,而不應該指責我!」
這話一出,結果可想而知,兩個人又是一頓大吵。
和三觀不一致的人在一起真的太累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但是戀愛或者結婚以後就會盼望甚至默認對方會跟自己的思想保持一致。
「三觀一致」並不是要「三觀一樣」。「三觀一致」是你可以跟我不一樣,你也可以不喜歡我的做法,但是你不要一直否定我。
所謂的三觀一致,是即使有不同意見,我們也能講通道理,能達成共識。我們也會在溝通的過程中增進了解,共同成長。
最關鍵的,是能包容,能接受,能允許,能欣賞。和而不同並保持理性。
好的感情,不是「我愛你,因為我們一樣」,而是「我愛你,雖然我們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