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樹人。
作文從來都不會缺席每一場考試。小學的時候要寫記敘文,中學要學寫議論文,大學了要寫論文。
今天,劉老師幫助大家一起來積累精彩作文素材,希望能幫助大家解決作文的苦惱。
1、話題:夢想、創新、實踐、求實、勤奮
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正因為他的努力與付出,在中國糧食最匱乏的年代,大米的產量得到提升,切切實實地解決了很多人的吃飯問題。他不僅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也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最主要的學術帶頭人。袁隆平一直在稻田裡耕耘、拓荒,從壯年走到了老年,一路走來,夢想伴隨著奮鬥,既有探索的艱辛,又充滿奉獻的快樂。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專注于田疇。他夢想在禾下乘涼,夢想讓全世界人遠離飢餓,如今,「海水稻」試種成功,超級雜交稻畝產達到1150公斤,那個令我們永遠仰視、永遠崇敬的田間的身影,是一座永恆的豐碑,他填飽了我們的肚子,更充盈了我們的心靈。
2、話題:「貧窮是一筆財富」「堅持不懈」「苦難出人才」
年輕時的左拉很窮。為了抵擋飢餓,他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捉麻雀,用掛窗簾的鐵絲將麻雀串起來在火上烤著吃;為了堅持寫作,他把僅有的幾件衣服也送進了當鋪,只能用被子來禦寒。偶爾得到一個蠟燭頭,他竟會如過節似的高興,因為今夜可以讀書寫作了。正是貧窮磨礪了他的意志,他終於寫成了轟動一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
3、話題:「讀書與作文」「積累的重要」
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歲時,就背會幾部書了,其中包括《古文觀止》。後來他談到自己的散文創作時說:「現在有200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地研究過,但是這麼具體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並非神秘不可思議,它也是有條有理、順著我們思路連上來的。」
4、話題:「完美「「長與短」「發現自己」
馬克·吐溫作為職業作家和演說家,在文學領域和演說領域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世界範圍內受人尊敬的文學家和演說大師。但是,他在選擇文學和演說之前,曾經試圖成為一名商人。他先是投資開發印表機,花費了整整3年的時間,最後把千辛萬苦借來的5萬美元全部賠光了。他又發現出版商因為發行他的著作賺了大錢,他很不服氣,心想:我自己寫了文章自己出版發行,所有的利潤不都是自己的嗎,為何不自己開一個出版公司呢?他於是又投資開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他不知道,寫作與經商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他很快就因為債務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產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債務危機之中。經過兩次經商失敗的打擊,馬克·吐溫終於認識到自己經商的無能,他徹底斷絕了經商的念頭,開始到全國巡迴演講,在演講的間隙裡埋頭寫作。很快,風趣幽默的馬克·吐溫名聲大噪,成為全國知名的演說家,他膾炙人口的作品也迅速走紅。
5、話題:「學會克制」「習慣」
凡·高在成為畫家之前,曾到一個礦區當牧師。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機裡,他陷在巨大的恐懼之中。顫巍巍的鐵索嘎嘎作響,箱板在左右搖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聲,聽憑這機器把他們運進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這是一種進地獄的感覺。事後,凡·高問一個神態自若的老工人:「你們是不是習慣了,不再感到恐懼了?」這位坐了幾十年升降機的老工人答道:「不,我們永遠不習慣,永遠感到害怕,只不過我們學會了克制。」
6、話題:「語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著名作家梁實秋擅長演講,他的演講獨具風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師大任教期間,當時的校長劉真,常請名人到校演講。有一次,主講人因故遲到,在座的師生都等得很不耐煩。於是,劉真便請在座的梁實秋上臺給同學們講幾句話。梁實秋本不願充當這類角色,但校長有令,只好以一副無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說:「過去演京戲,往往在正戲上演之前,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上臺來跳跳加官,以便讓後臺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我現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話不尋常,引起全場哄堂大笑,驅散了師生們的不快。
7、話題:「理想和現實」「選擇」
在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魯迅抱著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後,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他毅然棄醫從文,立志用手中的筆來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的靈魂。
8、話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不要向挫折輕易言敗。這是快樂人生克服痛苦的第一步。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喪失了聽力,這對他來說是人生中莫大的挫折。但他百折不撓的精神戰勝了失去聽力給他帶來的重重阻礙,從痛苦的堅巖中發掘出無盡的靈感,導引出快樂的甘泉,他抗擊挫折的決心在旋律中躍動,他沉迷音樂的快樂在音符間流淌。於是,貝多芬的人生是快樂的人生。
9、話題:「對生命的態度」「珍惜時間」
俄國著名地理學家奧勃魯契夫把每個工作日分成「三天」。
第一天是從早晨到下午兩點,他認為是最寶貴的時間,用來安排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下午兩點至晚上六點,在這段時間裡他認為做較輕鬆的工作為宜。如寫書評或各種筆記等。第三天是從晚上六點到夜裡十二點,用來參加會議、看書。他說,這是等於把自己的生命延長了。
美國夏威夷島上學生們上課時,總是先背誦一段祈禱詞:今天已經和你在一起,但很快會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也會消逝。抓緊時間吧,一生只有三天。
10、話題:「心聲」「革命的激情」
1932年,陳獨秀被捕,在上海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開庭前,作為同國民黨鬥爭的一種手段,陳獨秀曾揮筆疾書,寫下了洋洋數千言的《辯訴狀》。他指出:「共產黨之終極目的,自然是實現無剝削、無階級,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社會。」他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反動、腐朽統治,抨擊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壓迫,表示只要「一息尚存,予不忍眼見全國人民輾轉悲號於外國帝國主義及本國專制者兩重槍尖之下,而不為之挺身奮鬥也。」
11、話題:人生態度
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熱衷於官場,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負。但當他做了彭澤縣令,了解到官場的黑暗以後,便毅然辭官歸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田,不問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有什麼疑問或者好的想法歡迎留言分享,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