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齊家」思想,仍然是以「良知」為本,強調「知行合一」。他強調「養身、養心、養志」的孝親觀念:對伴侶關懷備至、忠貞不二的婚姻關係,謙和忍讓的手足相處,以及立志並順從特質的親子關係。這些智慧對於家庭關係日漸淡薄的我們來說,無不值得深思和學習。
王陽明有詩曰: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他認為,心是萬物的主宰。
世間的萬事萬物的變化,很多是時候都會順應心境而改變。
很多時候,只要我心不動,一切便會豁然開朗。
01
做人,別丟了良心
有良心做人,
心存感恩,知恩圖報,才有人幫襯;
用良心做人,
坦坦蕩蕩,問心無愧,才活得踏實。
良心是什麼?
良心是生而為人的底線,
良心是為人處世的標準。
一旦丟失了,
做人肆無忌憚,不知感恩,
甚至忘恩負義,不擇手段,
身邊的感情,哪怕再深也會消耗完,
終會成為孤家寡人。
02
做事,別寒了人心
幫你的人,是在乎你,
而不是欠你;
讓你的人,是珍惜你,
而不是怕你。
對你好,是因為心裡裝著你,
而不是天經地義。
這個世道,
有多少人仗著別人對他好,
肆無忌憚的享受,
甚至哪一天別人給與的少一點,
就心生埋怨。
這個世界,最可怕的是不懂知足的人心,
最讓人寒心的是恩將仇報的做法。
如果可以,別寒人心,
人心結了冰,感情也會降溫!
03
人心,是互換的
人心,永遠都是互換的;
真情,永遠都是互給的。
你對我真,我才會對你掏心;
你對我好,我才會對你更好。
這個世道,
最難得的不是數之不盡的金錢,
而是一如既往的真誠。
如若有人對你好,你千萬別傲嬌!
該知恩要知恩,
該回饋要回饋,
人心互換,你才能得人心;
懂得珍惜,才會長久擁有。
04
真心難得,也不多,請別揮霍
人活一世,窮盡一生,
能有幾個人真心待你?
仔細掐指算一算,
也不過那麼幾個。
有人真心對你,你一定要珍惜;
有人把你幫助,你一定要感激!
別拿感情不當感情,
當有一天對你好的人,
選擇離你而去,
就再也回不來了。
人啊,無論何時何地,什麼年紀,
都要記住,
良心貴如金,真心無價寶,
聚散終有時,且行且珍惜!
05
人活一生也應如此
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地追求那些看似風光,
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
皆因內心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
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
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王陽明的心學有兩個要點。一是「心即理也」,
即一個人只要能夠悟到心的本體,
心本身是善的,人心的制高點是良知,
那麼他就可以日益精進,達到成賢成聖的高度。
心學的第二個要點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也就是說,在道德觀念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
就是行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的行,
就是知的完成,知行是合在一起的。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誠字有以工夫說者。
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在他看來欲簡泊,先意誠。
06
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件事
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
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
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要判斷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否健康良好,
最簡單的標準,
就是王陽明經常引用的《中庸》裡的一句話:「素富貴,
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也就是說: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
(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
自得其樂的心境,都始終保持內心強大。
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為「君子」,亦即心靈健康的人。
而要想獲得這樣的心靈狀態和精神境界,
就必須通過兩個字——修行。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沒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懂修行為何物,
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
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
因此,如果我們對於心靈的運作機制一無所知,
對於心靈與人生的關係全然懵懂,
任由自己的心靈家園常年拋荒,
那無異於親手斬斷了我們與幸福之間天然具有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