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位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
你願不願意跟底層人打交道?
我:怎麼說呢,這個問題是要看人的,底層人有善良的人,但也有很麻煩的人,就是那種特別不講道理的人無論是不是底層都不願意和他們有交集。
我想我的這個答案也是大部分人的答案。
但這位朋友卻有他的答案:我不太願意跟底層人打交道,因為這些人當他們的利益受到哪怕一丁點損失時,他們會立刻翻臉不認人。
對於這位朋友的說法,我並不認可。
事實上不論有錢人還是窮人,當個人利益受到侵犯時,翻臉比翻書還快,所不同的是,利益受損大小的程度而已。
這位朋友說,他在剛開工廠的過程中,曾經對工人很好,但是慢慢他發現,這些工人不管你平時對他們有多好,一旦他們的利益稍微受損,他們就會立刻翻臉,毫不掩飾。
他說的的確是事實,但是他忽略了一點,在他眼裡的「受損的一點點利益」其重要性對於那些工人來說要比他眼裡的價值重了很多。
因為他們擁有的本身就不多,那一點點,在他們看來已經很重要。
沒有人願意和窮人打交道,哪怕是窮人自己。
因為窮人所擁有的資源太少,他們面對生活中的災難往往無力應付,需要去求助別人,當他求助別人時,對別人來說就是一種負擔,是麻煩,所以,和窮人保持距離,也同時意味著遠離了麻煩。
依據馬太效應和二八定律來看,社會的大部分資源和財富(80%)都掌握在20%的人手裡,剩下80%的窮人只好爭奪那僅有的20%的財富,通俗點說就是狠多肉少,肉少了,狼性就出來了,善良自然也就被自動屏蔽了。
人類社會的本質就是弱肉強食,在叢林法則的生存必選模式下,在相對匱乏的資源供應狀態中,底層人一旦出現利益關係,很難呈現出一團和氣的氛圍來,這是有社會根源的一種必然現象。
不但底層人如此,不是還有一個為富不仁的詞嗎?說的就是富人中的惡。
不是底層人不好相處,而是社會地位和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造成他們在心裡上有一種匱乏和飢餓感,他們擁有的本來就不多,再有人拿走本屬於他們的東西,他們自然會不加掩飾的表現出不滿的情緒。更有甚者,如果你侵犯到他的根本利益,他會表現出窮兇極惡的樣子。
窮人分善惡,富人也一樣,只不過窮人的惡更容易被現實生活誘發出來,而富人更善於隱藏自己的惡。
黃渤在訪談中曾經說過一段話,大義為他發現自從他成名後身邊都是好人,但之前未成名時在劇組裡會碰到各式各樣、小心機什麼的,而現在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臉都洋溢著笑容。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轉變?
因為成功的人對別人來說更有用,他對你的好是因為他有可能會用得上你,或者你會帶給他好處,至少不會給他帶去麻煩。
這種善良的背後其實更有心機,只不過被表面的笑容掩飾了而已。
我有位朋友,特別喜歡討論窮人思維這個話題,每次議及相關人和事時,總是堅定的認為窮人之所以受窮是因為有窮人思維。
她幾乎將窮人和沒有素質、眼光短淺、不夠聰明、懶惰劃了等號,每次談及這個話題我其實始終都當了她的聽眾,因為我無法說服她認同我的觀點,而她又是比較情緒化的人,於是每次她談到這個話題時,我都充當了她的聽眾。
可能我身處底層,對於底層人的了解比較多,底層人善良的人佔了大多數,他們一樣努力工作,他們一樣勤儉持家,他們一樣熱愛生活,他們一樣會禮讓三先,但是為什麼很多人將他們窮的原因歸結於他們的思想,甚至將他們當中那些惡人的根源也歸結為貧窮,原因其實很簡單,財富會遮掩很多醜陋和黑暗。
窮人之所以更容易被激發出惡行,上面我已經說過,因為他們擁有的本就不多。因為他們擁有的不多,所以他們得到的資源很少,所謂眼界和學識,很多時候是用金錢鋪就的。優質教育資源,良好的就業崗位以及上升機會很多時候都跟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掛鈎,那不是窮人能享受到的。
你可能會舉一些成功人士逆襲的例子,我想說的是討論任何問題,我們要講的是大概率,以偏概全不能作為討論問題的有力論據。
窮人並不想窮,他們拼盡全力用畢生的精力想改變他們的生活條件,但大部分人卻延續著原有的生活階層,很難實現階層跨越,即使有人實現了人生的逆襲跨越了階層,但卻很難真正融入上層群體,因為從小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的喜好和思想,他們很難和跟他們完全不同的群體共融。
這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而是資源分配和家族奮鬥形成的。最終還是一個社會問題,這不是底層人單純憑藉個人努力能夠改變的。
我想基於以上我所說的原因,期望社會對底層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眾生皆苦,他們不是不努力,只是他們哪怕拼盡全力,可能也無法達到那些上層人出生的高度。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而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就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