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誤殺》,反思原生家庭問題,你對父母說過後悔的話嗎?

2021-01-10 王南得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拼了命換你一生平安。

1、電影《誤殺》已經上映

由柯汶利執導、陳思誠監製,肖央、譚卓、陳衝、姜皓文領銜主演,許文姍、邊天揚、張熙然主演,秦沛、黃健瑋、施名帥、陳志朋特邀出演的電影《誤殺》,昨天已經上映。

截至目前反響很大,足以證明大家對公共事件的感官與態度。

這是一部未映先火的電影。

影片中,飾演李維傑的肖央顛覆以往的喜劇畫風,挑戰「父親」這樣高難度角色;首位登上奧斯卡頒獎臺的華人女星陳衝,變身雷厲風行的超A女警;更有同樣飾演母親的譚卓,讓人讚不絕口。

總結看,由於實力派演員的精湛演技,還有內容的揪心,呈現出精彩的視覺盛宴。

只是,看完電影再看「希望版」簡筆畫風格的海報,配圖文字更多了一層悲傷:「我希望這個世界,沒有壞人,只有家人。」

2、你對父母說過後悔的話嗎?

在《誤殺》中飾演女主角母親的譚卓,今天發文說:

「我希望看完《誤殺》的你,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那份牽掛和不顧一切的愛。」

誠然,很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像電影《誤殺》中的女兒平平一樣,和爸媽溝通變得越來越少。

然而,就算是孩子平日裡隨意說出的話,也會讓父母擔心很久。

那麼,你對父母說過最後悔的話是什麼?又有多久沒和父母談心了?

有很多朋友說,以前不懂事,會經常控制不住脾氣和父母吵架。但是現在長大了,就會好一點。

父母,是我們最親的人,越長大越能理解爸媽的良苦用心。

其實每一個父母都不容易,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在拼命。

電影《誤殺》讓我們反思對父母的理解有多少,以及平時的溝通交流是否到位。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很多大人回憶童年總歸有遺憾,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父母親人期許的。

有人說對父母說過的最後悔的話是:「我一定會讓你們高興的(我一定會成為你們希望我成為的人)。」

對他而言,如果沒有小學一年級的這句承諾,也許他的父母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強烈地想要扭轉我的性格。

從某種意義看,電影《誤殺》很不錯。

我們都說了很多傷父母的話,父母是對我們最好的人,同時也是我們傷害最深的人。

所以,請不要再讓父母傷心。

最後,你在2019年有沒有為父母做過什麼呢?

你接下來想為父母做些什麼呢?

(註:圖片來自網絡,謝謝)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這都是為了你好」,你的父母說過這句有毒的話嗎?
    父母是偉大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是我們的文化一直在傳承的教導,所以父母沒有錯,但是這樣的道理真的成立嗎?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部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在通過對大量真實素材的分析後,寫出了各類「有毒的父母」的所作所為,以此告訴我們,父母沒有錯的道理不成立,而且這種父母的「有毒」行為也會讓子女「中毒」。
  • 誤殺肖央河北宋康昊是什麼梗 電影誤殺劇情內容簡介
    電影《誤殺》12月13日就要正式與觀眾見面了,就目前網友評分來說還是很不錯的,大家都說肖央真的很適合演犯罪片呢,甚至還有點肖央河北宋康昊的感覺,你覺得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這部電影到底講的什麼吧。
  • 隱秘的角落:父母再不反思,朱朝陽的原生家庭將培養下一個張東升
    01 心理學家認為,一切原罪來源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缺失什麼,他就會去追逐什麼。心理學家認為,一切原罪來源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缺失什麼,他就會去追逐什麼。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內心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會想方設法去得到,為此可能會有一些不當的行為。然而,歸根到底,一個人的成長還是跟其原生家庭的氛圍都很大的關係的。
  • 筷子兄弟肖央憑電影《誤殺》再翻紅,王太利的存在感卻越來越低
    筷子兄弟肖央憑誤殺再爆紅,王太利則捧女兒出道文/一床情書《誤殺》票房大賣,飾演男主角李維傑的筷子兄弟成員肖央大勢出圈。戲中的李維傑是一家小型網絡公司的老闆,儘管只讀了小學四年級,卻一年看八百部電影,女兒遭到欺凌後誤殺暴徒,他則利用從電影中學到的反偵探手法,跟拉韞為首的警察周旋,最終獲得勝利。
  • 透過「囧媽」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和原生家庭帶給婚姻中的問題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本能的,無法割捨的。如果你有一個天天嘮嘮叨叨的母親,你會怎麼想?有的人可能覺得很溫暖,因為這一切都來自於關心。有的人卻覺得很煩,因為你畢竟自己已經成年了,說過一遍的話怎麼可能記不住。因為在乎,是否你傷害過你愛的人呢?有時候在一段夫妻關係中,我們過分的行為只是為了不失去愛的人。結果卻是越這樣做,你愛的人離你越遠。這時候,你的困惑和苦惱都無濟於事。那你要怎麼辦?
  • 年輕人怨婦化,從抱怨原生家庭開始
    內心自卑,不夠自信,怪小時候父母給的關愛不夠,錯在原生家庭;沒勇氣談戀愛,一直母胎單身,或者婚姻不幸,這要怪父母婚姻出問題,錯還在原生家庭;連長大以後混得差,也要怪小時候父母教育方法不對,反正還是原生家庭的錯。有半吊子的心理專家大聲疾呼:「你的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命。」
  • 讓你後悔的下意識反應,都是原生家庭的鍋
    這種認知你會認嗎?當然不會,所以開始抗爭,小孩子當然是失敗,然後惡性循環,嚴重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不能面對自己的錯誤,好像承認了你就失敗了。程程就是一直在重複原生家庭中的一切,和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之間徘徊著,無法自拔。而更痛苦的是,她自己明白問題出在哪裡,卻無能為力。黛博拉·坦納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關鍵的: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
  • 原生家庭欠你的,誰幫你找回來?我們該怎麼走出原生家庭?
    在這裡我首先想問一下大家,如果自己或者別人原生家庭很糟糕、父母關係很糟糕,這樣的人就很難獲得親密關係嗎?我在社會學愛情思維課裡也專門用了一節講原生家庭的問題。今天我想結合《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這部劇重新和大家探討一下原生家庭的問題。
  • 蛻變:超越原生家庭
    每次諮詢時都會了解來訪者的家庭背景,家庭氛圍,而且需要畫出三代的家譜圖。我們都是在原生家庭裡長大,父母的基因通過基因表達建構了我們的生物學基礎,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學基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關係塑造著我們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行為習慣。
  • 原生家庭之傷:「我從來不後悔嫁給你,只是後悔進了你們家的門」
    再見她時,我們問她後不後悔,她有些無奈地說道:「我不後悔嫁給他,只是後悔進了他們家的門。」   阿樹的男朋友一直表現的都很陽光積極,再加上他的溫柔和帥氣的外形,輕易就將阿樹這個見多了複雜社會的城市女孩俘獲。只是,婚後的阿樹發現她受不了另一半的節省。比如淘米水會留著拖地,拖地水又留著衝廁所,後來她甚至都不想在家裡上廁所。
  • 比電影《誤殺》中肖央更護犢,美國一父親將性侵兒子的罪犯爆頭
    【本文為木棍電影原創,歡迎關注木棍,點讚轉發評論,必能收穫好運。查閱《章子怡情史》《李小璐情史》《林志玲情史》《李晨的前女友們》《王思聰的前女友們》等更多爆款文章】今天上映的犯罪題材電影《誤殺》,是由陳思誠監製,馬來西亞籍新人導演柯汶利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上映後取得了不俗的口碑,目前豆瓣評分7.5分。
  • 【心語療愈】如何治癒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
    大家好,我是欣然,今天簡單談談如何治癒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俄羅斯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開篇中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們的家為什麼會傷人,刨除我們對父母、親人的期望值,還原這些人的客觀面貌和回顧他的成長去看他和她,可能更有利於我們認識家庭裡形成傷害的原因。印度的古儒吉大師說過,這個世界充滿著很多不成熟的人。我們的父母只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他們有些人經歷過政治動亂、飢餓、見證著社會的變遷發展及隨之而來的複雜的人性。
  • 伊能靜談原生家庭,難道窮盡一生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原生家庭沒辦法控制,只能逆來順受。原生家庭好的人童年比較幸福,未來可能就很好;原生家庭不好,童年不幸福,這個人可能就會走上歧路。中間可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但是也不是絕對的。
  • 「好的伴侶能治癒原生家庭嗎?」伊能靜用自身經歷告訴你:能
    結婚之後,組建了新的家庭,雖離開了原生家庭,但父母如果給過傷害的話,這些傷害在心理層面便會一直伴隨著一個人。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原生家庭裡受傷以後,總是希望有個人能治癒她痛苦的經歷,遇到某個人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期待他拯救自己的靈魂,可往往越是這樣,越得不到愛。
  • 父母皆禍害?原生家庭影響的兩面性
    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原生家庭?簡單來說它就是指我們未成婚前和爸媽在一起組成的家庭,也就是你的童年到成婚前所處的階段。知道了這個,是不是突然有一種恍然的感覺,那正是一個人最關鍵的成長階段,從呱呱落地,到性格養成,從牙牙學語到飽讀詩書,原生家庭絕對扮演了一個最重要的角色,不對,應該說是扮演了一個絕對最重要的角色。
  • 生活受挫就怪父母教育有問題,抱歉原生家庭不背你人生不如意的鍋
    另外您應該感謝你的原生家庭給了你一個做人的標準底線,至於後天怎麼發展,還要看你自己在漫長人生中的舍與得。40多歲了遇到困難還怪父母,您真是忠厚有餘,慧根不足。就像有些成年人身上一旦出現了問題,就把原因歸咎到原生家庭中一樣,可是你已經40多歲你,父母應該在六七十歲,在他們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什麼育兒觀念。他們在為人父母前根本沒人教,更多就是對上輩行為的模仿和同輩間的交流才獲得經驗。
  • 能別總拿「原生家庭」說事嗎?父母不背鍋
    我沒有成就是因為家裡窮,因為父母沒文化、沒見識;我脾氣暴躁是因為父母脾氣不好;我的各種毛病都不是我自身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從小長大的家讓我變成了這樣。華麗的一口大鍋死死地蓋在「原生家庭」上,是無數人為自己不如意的人生,找到的完美藉口。
  • 遇到問題就在原生家庭上找答案,是藉口嗎?
    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了。許多人開始把自己成年後的行為、思維方式甚至情緒都歸咎於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同時也會有聲音說,不是所有事情都和原生家庭有關,這是在為自己的問題找藉口。
  • 從原生家庭反思:為什麼道理懂得很多,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你只是看起來努力,你的內心真的需要親密感,真的希望事業成功嗎?有沒有想過,因為原生家庭的創傷,對於他人所追求的東西,自己內心是抗拒的,並不是內心真正的需求。那怎麼走出原生家庭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傷害呢?
  • 原生家庭:無法抹去的烙印
    我們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受過不一樣的家庭教育。有人說:看到你,就能看到你父母的影子,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折射出家庭的烙印。它影響著你對工作、愛情、為人處世的不同觀點和做法。這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原生家庭。每個人通常都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出生後和父母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家,一個是長大成年後,和愛人組建的家,與愛人孩子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