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自己的「蘇東坡效應」:認識自我,讓人生少走一半彎路。

2020-08-02 Sam8447

古代有則笑話: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時和尚將解差灌醉,並剃光他的頭髮後逃走了。解差醒時發現少了一個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裡呢?」這則笑話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詩人蘇東坡的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認識。那麼如何做才能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找到更適宜的方法,讓自己少走彎路呢?

01 蘇東坡效應之一:認識不夠,會讓你錯失人生夢想

警惕自己的「蘇東坡效應」:認識自我,讓人生少走一半彎路。

在小學生活中,足球幾乎是我的全部,是我最好的朋友和知己,我們一起上學,一起玩耍,一起下課,甚至一起睡覺,形影不離。我依然記得很清晰,別人為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我想了下,堅定地回答:我要成為一個職業足球運動員,作為國家隊員為祖國踢球!…當我的叔叔告訴我:孩子,你知道嗎?足球運動員在7歲就接受專業訓練,你11歲才踢足球,時間太晚了;你看所有的足球運動員身材好大,你身材這麼瘦小,怎麼適合踢足球呢;叔叔的話就像貼在壓著美猴王的五行山上的符,每當我面對足球時,我都很糾結,我能堅持我的夢想嗎?

由於對自己認識不夠,我錯失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但是,我內心知道,足球不止是我的愛好,它還是我的精神導師,它教會了我什麼是堅強,什麼是堅持,什麼是毅力!

02蘇東坡效應之二:認識不全面,做不到揚長避短

警惕自己的「蘇東坡效應」:認識自我,讓人生少走一半彎路。

很多人在人生的很多階段會面臨不同的選擇,甚至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記得高三第一學期其中考試結束,我忐忑不安的對我爸說我想換專業,我覺得學習物理很費神,吃力不討好,因為這不是我喜歡的學科。爸爸聽了第二天就開著車和他的好朋友鎮委書記過來和我邊吃飯邊做思想工作。他們說,現在無論找工作,都是理科生容易,做科研,都是理科容易成功,幾經周折,我被他們的勸說說服了。最終我高考時被物理拖了後腿。

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我沒能根據自身情況,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能既善於聽取別人的勸告,又不會被別人操縱,我沒能做到揚長避短,讓我錯失了自己最擅長的領域。

03蘇東坡效應之三:認清自己,超越自我

警惕自己的「蘇東坡效應」:認識自我,讓人生少走一半彎路。

5年前我開始創業,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比較幸運的是,我有35萬創業啟動資金,和另外一個合作夥伴開始共同創業;但不幸的是,我沒有職場經驗。

由於沒有一點兒創業經驗,我一直比較自卑。為什麼別人可以賺到錢,而我同樣作為一個拼搏的創業者,就是賺不到錢!我很焦慮…

最後,由於對公司管理和運營方面出現分歧,我們分道揚鑣了,讓我們都損失慘重。

於是我痛定思痛,開始重新認識自我,接受自己的失敗,分析自己的優勢,避開自己的劣勢,找準市場突破點,很快我東山再起。

2020年2月8日,是我創業的第五年,回頭看看當初賺到第一個100萬元的興奮,找到肯支持我的國內供應商,還有一個一直這麼優秀的工作夥伴…過去我創業路上的坎坷都變成了值得紀念的篇章。

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所以,魯迅有一句人們都認可的名言:「人貴有自知之明」。

認識別人比認識「自我」容易,即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就要求自己要能夠廣泛地收集來自上下左右對自己的各種評價,並通過認真分析和判斷來認識「自我」,以免蘇東坡效應蒙蔽你對自我認知的認識。

相關焦點

  • 千奇百怪的效應——蘇東坡效應
    大部分的效應都是以外國人的名字來命名的,所以蘇東坡效應就顯得鶴立雞群,格外有特點。蘇東坡效應說的是一種心理現象,這種現象可以從蘇東坡的詩句《題西林壁》中體現出來。就像我們往往看不清自己。有的人會過度美化看好自己,而有的人會自卑醜化自己。我們很難清晰的認識自己。心理學家將這種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蘇東坡效應」。說到認識自我總會想起那三個著名的問句。「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
  • 情侶之間越愛越深的好方法:掌握「蘇東坡效應」
    感情中的「蘇東坡效應」  北宋詩人蘇東坡曾寫下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  也就是說,想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就要走出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古往今來,人們最難認清的就是自己,就像身處山中,便難以看到山的真實面目。  而這種難以看清自我的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蘇東坡效應」。
  • 擦亮"投射效應"之鏡:認識真實的自我,構築融通自洽的成長通道
    關於手上這張紙上的真實的自己,也許好多人會存在疑問,這是我對別人的評價,怎麼就變成了真實的自己呢?原來這些你對別人評價的性格特徵實際上是你在別人身上的投射,因為你沒有的東西是給不出去的。同樣,只有你自己具備了,才能在別人身上感覺到。雖然這種感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是統統都是你在別人身上的投射。所以,認識投射的效應,了解真實的自己。
  • 少走些彎路
    母親拉住我說:「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既然您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彎路」「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 什麼是投射效應?它對我們認識和了解自己很重要,值得收藏細品
    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自己是什麼。」
  • 世上最難的事,是認識自己
    蘇東坡效應:打破思維壁壘,認識真正的自我文 | 包楚婷「蘇東坡效應」源於蘇軾的一句經典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即明明自己就在山裡,卻無法將這座山看清楚。這說明,人們對「自我」往往是難以正確認識的。古希臘聖城德爾斐神廟上刻著一句著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被無數的哲學家用來規勸世人。
  • 非走不可的彎路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她不信。「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 《人字旁》:探索人生在虛實世界中非走不可的彎路
    關於愛、關於人生、關於社會的種種隱喻,需要我們自己來體會,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一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蒲苗的倒數第二個夢顯示了她如果向右走跟隨從上海來的攝影師霍徵離開,那麼她會經歷人世的種種悲歡離合。她的最後一個夢告知了她正確走出山洞的路徑。兩相權衡,她遵從了自己的心,義無反顧地向右走去。即使知道在將來,會一個人孤獨地留在塵世,她也沒有轉身,只是為了那段「別樣的人生」,為了親身經歷、咀嚼箇中滋味。在故事裡,女主人公有惶惑,有掙扎,有愧悔。
  • 投射效應: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已度人
    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也許你會一笑而過,但蘇小妹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你可能要問蘇小妹的話為何有道理。
  • 走一段彎路,看一段風景
    人生時有得失、輕重、緩急。將彎路走直謂之幸運,將直路走彎謂之挫折。道路不同,風景不同,人生不同。「彎路」成就另一種人生。今生只有一次,既不能遺憾前世,也無法修正來生。無以西行五萬裡、苦行十七年「彎路」和遠方,何以玄奘取經和《大唐西域記》千年不朽? 儘量不辜負師長輩「為你好」。 父母最悽苦寄兒女厚望無以回報。「為你好」其實旨在多捷徑、少陷阱。年輕不一味聽從師長或「後浪催前浪」,唯「個性」有走彎路、「吃虧在眼前」之虞。
  • 墨菲定律——投射效應: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己度人
    投射效應有時候會把我們的缺點投射到他人的身上,比如說有的人自己經常說謊話,那麼他很難去相信別人,一個人如果做事拖延,那麼他也會認為別人也是一樣。不過投射效應還有另外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感情投射。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蘇東坡曾經和好朋友佛印和尚打禪對坐,蘇東坡開玩笑對著佛印說道:「我看你像一堆狗屎。」佛印聽後並沒有生氣而是說道:「我看你就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聽後很高興,以為自己佔了大便宜。
  • 「找準自己的定位,別飄」:看清這四句話,少走點彎路
    人啊,比的就是自己的糾錯能力,沒有人不會犯錯。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這一點,很多中年人說,自己正在渡劫,其實還是為了年輕時候犯的錯,在買單。所以阿文覺得,人生在世看清以下這四句話,能讓你少走一些彎路。
  • 非走的不可的彎路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 認識自己為什麼這麼難(什麼是達克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達克效應,全稱為鄧肯-克魯格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指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他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達克效應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他們學歷不高,資歷不深,卻經常自我感覺良好
  • 真正的聰明人,凡事懂得這樣做,少走許多彎路更優秀!亞太醫藥網
    每個人難免都會有錯誤的時候,不能只盯著別人的缺點,審視自己,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認清自己,才能成長。人生就是一個自己與自己較量的過程,不斷的自省,從而重新認識自己,是每次較量的開始。生活不可能處處完美,事事不可能樣樣順心,人難免會犯錯,懂得自省才是大智慧。真正聰明的人,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懂得自省。
  • 「窮不走親,富不回鄉」,認真體會,少走許多彎路
    導語俗語「窮不走親,富不回鄉」,看似過於現實,卻是古人的人生經歷總結,蘊含著無窮的人生智慧。讓人不得不思索在人情往來中,到底如何把握分寸。認真體會,如果能有所收穫,人生會少走許多彎路。01、窮不走親「窮不走親,富不還鄉」
  • 人生,其實沒有彎路,每一個經歷都是有意義的
    有的人經常會感嘆自己在人生的路上走了很多彎路,無論是達成一個理想,還是實現一個願望,成就一番事業,或者是談一場戀愛,以及獲得一樁婚姻,都夢想著能夠有一條捷徑,最好可以毫不費力的直達目標,到達彼岸。每個人都需要不斷的修煉自我,才能一步步的獲得成長,走向成熟。而修煉自我的必經之路,可能就是那些讓我們經常感嘆的彎路,甚至是錯路。
  • 警惕你經常對自己說的那些話
    警惕你經常對自己說的那些話作者 | 澤曲平日裡你有沒有在意自己經常反覆說的那些話呢?其實那些話就像是生命預言一樣,在影響著我們的人生。你得注意自己反覆嘮叨的那些話,他們就像是你的「咒語」,它們悄悄地影響著你和你周圍人的生活。
  • 途行說書:《少有人走的路》39歲與往事乾杯,重新認識自己
    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周末下午,我像往常一樣澆花,打掃衛生,在書房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書皮已經泛黃,書頁卻還嶄新的書《少有人走的路》。過去的終究是回不來了,人也只有正視自己的過去,認識靈魂深處的自己,才有可能擁有不一樣的未來。這就是後來我花了半個月時間研讀《少有人走的路》後得出的結論。在學習自律之前,先要認識你自己。
  • 巴納姆效應——讓你認識真實的自己
    巴那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柏特倫.福勒提出來的,它表現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容易去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覺得特別適合自己,(大家有沒有看過成功學大師的演講,他們最喜歡說一些很籠統東西給你,讓你覺得似懂非懂的感覺,或者是那一句「聽懂掌聲」,你到底是懂還是不懂呢,你鼓掌還是不鼓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