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病嗎?

2020-09-07 明鏡365


圖畫:焯焯

案例——

我很喜歡一個人獨處,覺得一個人處於一個安全的獨處的環境的時候,可以得到身心的完全放鬆,在獨處的時候可以很放鬆的做很多在有人的情況下不能好好做的事,例如聽音樂(因為母親怕吵)所以我很喜歡一個人呆著,有時候一個人待著會喜歡靜靜的思考,思考很多的東西,母親就覺得我這樣是在發呆,是很奇怪的情況。還會很奇怪的問我,一個人呆著不無聊嗎?明明我很享受獨處。


解析……

獨處對於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因為獨處的好處就是「三省吾身」,能讓自己沉浸在思考的世界裡,不被周圍的人事物所打擾,所謂靜極生慧也是這個原理。另外,獨處也很容易和自閉混淆,畢竟從表面形式看都是一個人待著,這樣也更容易給周圍的人,尤其是身邊的親人一種錯覺,會覺得你有事情不願意說出來,也不願意跟別人商量,更不想接觸其他人,自然而然地認為是不正常的表現,那麼,被誤解了也是正常的事兒,而對於自己來說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獨處的狀態是怎樣的就可以了,比如案主的狀態就屬於正常的獨處,只是需要慎獨的考慮。

我們不妨來多說些關於獨處的事兒。有時候,獨處是思考,但也有的時候獨處是在做另外一件不需要搭檔的事兒,比如發呆,手工,胡思亂想等。這些在不需要別人參與的同時,也沒有去思考關於人生規劃或者解決問題,就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獨處了。看來,獨處是有一定特徵的,不是一個人待著就是獨處了,所以啊,自閉也是一種獨處,但卻是逃避的或者是一種病態的獨處,這就與獨處的目的背道而馳了,不能算是獨處了。

那麼,獨處是一種什麼狀態呢?首先,獨處是在身心健康下進行的獨立性思考的狀態。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的思考。思考什麼呢?比如人生規劃,最近的困惑,某個重大決定,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等,一般來講,獨處做的事兒都是比較隱蔽和高深的,所以需要環境的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安靜,一定是獨立時間和空間,一定是有主題有目標的,這樣才能滿足獨處的標準。但是像案主這樣屬於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時光,只能是讓自己放鬆,不願與外界溝通而已,也算是獨處的形式,但是沒有獨處的意義。這樣一來造成母親的誤會也是正常的,畢竟空間和時間都沒有獨立,隨時會被母親看到那就肯定會被幹擾到,再怎麼安靜的思考也會被打擾,而思路也會被打斷,何來獨處呢?所以,如果不想被別人打擾,一定要告訴對方這個時候不要來這裡,或者自己找一個不被被人打擾的環境,這樣至少從外界因素可以做到獨處的標準了。為什麼要強調環境呢?因為靈感在獨處的時候是最容易出現的,但是靈感也是很脆弱的,屬於曇花一現,一旦被打斷,這個念頭就卡在那裡,毫無作用,還可能造成情緒上的不舒服,這就得不償失了,這是其次。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兒,就是「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狀態,但也要有個解釋,主要是避免對方的誤會和好奇而幹擾到你不能順暢思考,全心沉浸在獨處的享受中。能找到自己喜歡做並能付出行動的機會不多,往往都是想想而已,更多是因為身不由己而望眼欲穿,不能體會,只能臆想。其實,真正的能做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雖然喜歡願意,但也要考慮實際。所以,當我們自己在做自願的事情時,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在不影響別人也被別人影響的前提下,全身心的投入進去那個狀態,結果一定是可以達到預期想像的,甚至是超越。只有達到這個效果,自己也才會更加自信做這件事是真正意義上的自願,因此,一旦確定自己做這件事就是為自己好,那麼就無需從別人的反應中懷疑自己,如果可以的話,這件事不但自己受益,還能讓周圍的人獲益,這樣的事兒就是值得繼續做的,哪怕是一個人待著發呆。

總結,獨處本來沒什麼問題,但是很多喜歡熱鬧的父母和親友就覺得一個人待著是出問題的信號,這種刻板印象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請尊重任何一個獨處的人,哪怕他發呆,哪怕他就是跟自己玩,甚至他就是有這方面的需要和特別行為,只要不涉及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話,請給這樣的人一定空間和時間的允許,說不定他們當中就會出現愛因斯坦、莎士比亞、蕭邦這樣的人,也可能是老子、莊子和鬼谷子這樣的聖人。多關注自己的生活,少去打擾別人的生命,才是自然規律。

相關焦點

  • 上大學後,你會時常獨處嗎?
    我很疑惑,詢問小C:「你不覺得這樣很浪費自己的時間嗎?你明明可以不用遲到,甚至還有充足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小C很糾結地說道:「其實我也覺得很浪費時間,但是就是不想一個人走,孤零零的好可憐啊,會被別人認為沒朋友的。」
  • 獨處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行
    成年人的世界,連時間都不是自己的,而我僅僅是想要獨處一會。獨處是我一天中難得的放鬆時間,沒有要應付的工作,沒有做不完的家務,不需要說話,不需要微笑,一個人輕鬆隨意的坐著。白天工作已經使我感到厭倦,獨處是事務的梳理時間,是情緒的消化時間,是我靈魂的修復時間。盧梭說,我獨處時從來不會感到厭煩,閒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賈平凹也說,生命是孤獨的旅程。
  • 放下,獨處,是女人一生的必修課,你做到了嗎
    能夠獨處的女人也孤獨,儘管有時孤獨會使她滄桑,但她知道,人的一生本質上就是獨行的...孤獨也是人生的一個必修課,因此即使是獨處,她們也是心境平和,生活孤獨而心不孤獨一生的必修課,因此即使獨處,她們也是心境平和,生活孤獨而心不孤獨人生有限,我們真有些人一生沒見到比自己高的山峰。 當然,有人故意用南瓜葉子擋臉... 多訂湖景房、山景房、海景房,正對、有陽臺、搖椅,安靜、獨處,是人生升華的必修課。
  • 獨處與社交缺一不可——沙龍回顧之獨處
    18位慢友從不同的方向奔赴同一個地方,只為歡聚一堂,共同探討我們的主題沙龍」如何過好獨處生活」。 在個體成長的每個階段,獨處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擁有良好的獨處能力也是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特質。其實人類對獨處的需求和適應能力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下面我們來看看慢友們是如何看待並度過獨處時光的。
  • 別猜了,我愛的是獨處
    我厭倦了勞作,    厭倦了炎熱的長日;我投向你溫暖的胸膛,    你會接受我嗎,甜美的精靈?我厭倦了信任    我的信任只能被折磨證明;你會一直相信我嗎?你會    成為我真誠溫柔的愛人嗎?我厭倦了漂泊,就像大海中    一根無人掌舵的樹枝;善良的,溫暖的精靈,    你會把自己交給我嗎?能否讓你的鳥兒為我歌唱?    能否讓你的微風吻我面頰?
  • 喜歡獨處的人一定有問題嗎?心理學家這樣說,看完豁然開朗
    獨處對於每個人來說,其實感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獨處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沒有任何交談,只有自己一個人,會產生被世界拋棄的感覺。但是有些人卻格外的喜歡獨處,她們會覺得獨處的時候特別的自在。 並且在獨處的時候,能夠去思考更多的事情,其實這兩種心態都是正常的,只是個人的偏好不同而已。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往往喜歡獨處的人會被當作不合群,會被當作性子孤僻,進而覺得這個人要一定是有什麼問題的。
  • 獨處,有清歡
    人只有在獨處之時,方能撥開迷霧,心靈遊於物外,與天地精神往來,看清生命的真相。層次越高的人,越喜歡獨處。因為,獨處可以讓一個人的精神得到減負,讓心靈和自我重新回歸,更能讓靈魂得到升華。害怕孤獨,是因為不會獨處。梭羅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下,他越是富有」。能在自己的獨處時間裡,放下一切喧囂和繁華的人,在精神上,他必定擁有了真正的富有。
  •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很多人都喜歡獨處,因為他們覺得獨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不喜歡交朋友,不喜歡聯繫別人,總是獨來獨往。在外界看來,這些人似乎有點不正常。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無論獨處還是不和別人說話,這都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為什麼那些人不喜歡和別人交朋友?為什麼不聯繫別人?
  • 獨處,是一個人的精彩
    有些人卻喜歡安靜,他們鍾情於獨處,獨處的靜謐會讓他們尋找到自己,不再迷失,不再混亂,獨自傾聽內心的聲音。很多人都覺得獨處過於寂寞,但是獨處是精彩的,完全屬於一個人的精彩,解讀自己的歷程才是最為精彩的生活。沉迷於熱鬧繁華的人,雖然過得繽紛多彩,卻難以感受到真實的自我。
  • 人生下半場:豁達、獨處、知足、放下
    享受獨處關於孤獨,作家林語堂曾給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答案。他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對大多數人而言,孤獨是最好的冷靜,而獨處是最自在的放鬆。《安家》,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將一個多年未曾賣出的跑道房賣給了海清飾演的婦產科醫生宮蓓蓓。
  • 獨處:留給自己的溫情
    它是指一個人能在獨處活動,無人監管,有去做壞事的可能而不被發覺的時候,仍然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念,自覺的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時的自己天真地認為,真的有人能做到這樣嗎?剛進大學校園時,大部分人都在嘗試著各種新鮮事物,形形色色的社團活動,與各種新交的朋友一起出去逛街遊玩,一起拉著手去上課等等。這樣的生活看似每天很充實,但其實自己真正學到並且拿得出手的東西並不多。
  • 獨處的美麗
    有時間感覺像鳥兒對天空的希翼妞妞出了趟遠門我終於有了些許屬於自己的時間屋子裡非常安靜少了女兒媽媽,媽媽的叫聲還有她唱歌的聲音女兒愛唱歌,每天必唱女兒愛換衣服,換了一套又一套有時間懷疑她不是我生的我那麼土氣又不將就咋生這麼小資情調濃濃的女兒我獨處的時光裡
  • 追求獨處,不是逃避現實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寧願一個人孤獨著,也不要加入任何的圈子。前天下午,朋友阿明發了朋友圈:我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看書,看書累了,就泡一壺茶,一個人慢慢品,也許這是我一天之中,最愜意的時光。阿明在朋友圈裡,還配上了自拍照。照片裡的阿明,一手拿著書,一手端著茶杯,很風雅。阿明真的是喜歡獨處嗎?不是的,他只是喜歡附庸作雅罷了。
  • 享受獨處 | 趙贊
    南港的環境很適合與自己獨處,晚飯後悠閒的去外面轉一圈散散步,有時候一個人空蕩蕩在路上行走,醉紅的夕陽,風吹起熟悉的旋律,自己便會享受起獨處的時光。記得參加工作之前,只想把自己一個人在路上的時間減到最短,似乎到家了、到學校了就踏實了。甚至幾個人一起,一有沉默的局面,就覺得很尷尬很不適。總之,很少有自己跟自己好好待一會兒的時候。
  • 如果你喜歡獨處,恭喜你
    獨處,初聽起來很像是一個孤獨和寂寞的話題,會讓聽到的人認為這個人會不會很難相處、或者人品是不是不太受歡迎等等。而對於喜歡獨處的人來說,其實也不太喜歡被人知道。並不是因為人品不好,而是這會打破他的生活,畢竟人都需要隱私的,尤其對於了解真正獨處的人來說,獨處其實是一個人難得享有的真正的屬於自己的時間與世界,無論看書也好思考也好。
  • 在獨處中做自己
    現代社會中,獨處是難得的自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舉動,每次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會在車裡再坐一會。很多人都深有體會,但總說不出是什麼原因,直到看到知乎上的一個回答才醍醐灌頂:「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就成了父親、老公、兒子,唯獨不是自己!」美國哲學家梭羅也曾經遠離塵囂、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
  • 如何獨處 | 即使是被動的
    ,而不是如何獨處。很多人曾自願嘗試獨處,比如隱士、僧侶、哲學家和藝術家等,他們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獨處經驗。但是現在,被迫獨處之人的經歷對我們而言最有啟發性。問題是,正如尼採所言,「無論什麼,甚至是內心的野獸,都會在獨處中成長」。
  • 喜歡獨處的女人,活得有多漂亮
    網友一:獨處呀。是一種享受,在上學時,上課學習,下課跟同桌開玩笑,看小說/名著,都是享受。放假時和閨蜜去田野玩,做家務,拿本書坐個下午看著院裡的銀杏,下面的田野小河都是一天。上班了,感覺和虛偽的人久了會累,就會好幾天不想說話不想看見任何人。就辭職。租房子自己做飯,洗衣。聽聽音樂,看看小說/電影,抽空去看看城市哪裡想去玩,說走就走。過節過生日給自己買個小禮物。
  • 周國平:獨處是一種能力
    無法在獨處時感到充實的人,其實是沒有自我的。一旦自己獨處,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因何而存在。獨處充實的人更明白自我的價值和重要性,更容易過一個自己想要的,無悔的人生。獨處是心靈的修養方式。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一個只熱衷於社交,而不喜歡獨處的人。應該說是缺乏與自我溝通,與世界交流的能力的。一個人在社交中看到的是別人,是利益的糾葛,是花花世界;但是只有和自己相處的時候,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內心,自己的靈魂和自然界的一切,是廣闊的宇宙和世間萬物。
  • 獨處,是一個人在一群人中自由的穿梭
    當合群成為一種負擔時,真的有必要一定執於困惑嗎?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無法完全脫離社會而單獨生存」,而尼採卻說:「今天,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於優秀的人而言,能夠成就他們的卓越是基於合群和獨處二者之間的融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