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來拯救當代女性的愛情觀?答案:舒婷的《致橡樹》

2020-08-28 李彎灣


作者:李彎灣

4月份的時候,我爺爺去世了,我趕回老家,送他最後一程。

在我的農村老家,老人去世,儀式很複雜,要操辦六七天。

那幾天,村裡的人都會自發到我家來,幫忙、守夜、喝酒聊天什麼的,我爸爸還花了6000多塊錢,請道士先生來念經做法,希望送他老人家去極樂世界。

有天晚上,我跟守夜的阿姨們坐在一起聊天,我就說,「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後老人去世了,估計不會再操辦六七天了,也不會請道士先生來做法了,人死了,火化了,一個簡單的悼念儀式,一兩天就處理完了,也不再想埋哪兒埋哪兒,只能埋在公墓。」

我這話一出,阿姨們陣陣哀嘆,「彎灣兒哦,你說的這個,我們聽起來後背都發涼」。

我的那些說法,其實在很多地方已經是事實了,但在我老家,一個特別閉塞的環境裡,人們還是相信傳統那一套,他們無法接受沒有道士先生做法、他們沒法接受不厚葬、他們沒法接受沒有那些繁瑣的儀式,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那些儀式,能確保他們死後升天。

這是根深蒂固、流淌在她們血液裡的觀念——幾乎無法改變。


我說這個小例子,就是想說,人們的觀念,對人的行為和行動以及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有非常大的影響。

就像以前人們說吃核桃補腦、喝可樂殺精、吃韭菜壯陽,這些說法是否科學,人們不關心,但只要這樣的說法成為流行觀念,那麼人們就失去了反抗它的能力,人們就會照著去做。

觀念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

所以,信奉一個可靠的觀念就顯得很重要,因為觀念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改變。就像我們「孝順」「彩禮」「男孩要有出息」「女孩要賢惠」「門當戶對」等等這樣的觀念,它是否正確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這種觀念形成,人們就以為那是天經地義的——因為絕大部分人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即便有,也很難做到特立獨行。

就像現在,「買房才能結婚」「要嫁一個寵自己的人」這些觀念,很多人不會覺得有什麼毛病,甚至覺得「啊,本來就該這樣啊,不然呢?」

可事實上,這樣的觀念給女性帶來幸福了嗎?

沒有。


中國近幾年的離婚率(離結比)不斷在逼近50%,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周強先生,在一次報告中說,現在離婚大多數都是女方提出來,而且這個比率是大約74%。

這個數據說明什麼?

說明女孩兒們,自己打臉了曾經的自己。

曾經你為了愛情結婚,或者為了物質結婚,可是很快,你就發現你錯了。

離婚,對於過去的女人來講,是對傳統的否定。但對於現在的女人來講,是對過去自己的否定。而且,這個否定的時間,也太短了。

很多人2016年還瘋狂的秀恩愛,說自己找到了那個對的人、說自己終於可以幸福了、說自己嫁給了愛情。

可是2018、2019、2020年,甜蜜不再,開始秀離婚證了,開始怪自己看錯了人、怪自己相信愛情了。

如果是一個人不幸福,那我們可以怪她眼光不好看錯了人、或者說她運氣不好,可是,那麼烏央烏央一大片人都看錯了人,甚至可以說大部分中國的年輕已婚女性都看錯了人,難道都是運氣不好?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愛情觀出了問題——觀念太強大了,這種力量堪比天塌地陷紫金錘的力量(雖然我也不知道這玩意兒是啥,但似乎好像很厲害)

觀念出了問題,第一步錯,接下來步步都錯。

那麼,需要好好問一問——我們現在的女孩子,接受的是什麼樣的愛情觀?

我作為一個情感領域的自媒體,這幾年也在觀察同領域的帳號,發現那些10萬+閱讀量的文章,大多數都在討好女性,輸出一些「餘生,只想跟寵我的人過」「你要相信,一定會有那個對的人」「一個男人多愛你,就看他願意為你花多少錢」「愛你,就會把你寵成公主」「愛你的男人,不怕你作,怕你作的男人不愛你」……


這些觀念,可把中國女孩坑慘了,而且,一旦陷入這種觀念,就走不出來。

相信愛情,結果愛情黃了,就覺得是因為「可能我還沒找到那個對的人」,於是離婚了又繼續戀愛,繼續找,結果二婚也不幸福。

就像那些相信星座和算命的人,當他發現算命星座不準,他不會反思這些玄學的東西本來就不靠譜,他只會覺得換個算命先生或者換個塔羅大師才行。


當代女性的愛情觀就是這樣,很少有人去反思愛情觀本身,她們只會反思是人的不對。事實上,在這樣的觀念下,壓根兒就沒有對的人。

現在女性的愛情觀,總結起來就兩個字:寵愛。

她們追求的,不是愛情,她們對愛情的理解,就是寵愛——男人為我付出一切,男人無限寵愛我,男人接納我的一切,男人以我為中心、圍著我轉。

在這個觀念下,有沒有錢、愛不愛我、人品好不好等等一切,都是條件,都是用來判斷男人可不可靠的條件。因為這些條件,都在服從於一個目的——我要把我的一生交代給這個男人,我希望他盡善盡美,值得依靠。

想要被寵愛,就是想要有依靠——在這種觀念下,沒有什麼愛情是好的。如果有人能在寵愛下活得幸福,說明她的演技不錯。


所以,當代女性需要及時修正愛情觀。這個愛情觀,可以參考高中語文裡舒婷的詩——《致橡樹》。

這是43年前,舒婷寫的詩,那時候,舒婷只有25歲。

大家先看看原文: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託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裡: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我幫忙翻譯一下:


如果我愛你,絕不會想著依靠你、攀附你,不會覺得我找了個厲害的老公多麼了不起;如果我愛你,我也不會搞相夫教子、為你付出一切、自我犧牲那一套。我不會一直討好你,不會失去自我,也不想做成功男人背後的那個女人,當然,我也不是聖母,不是來幫助你、拯救你的。

我跟你是平等的,站在你身邊,不依靠你,我有自己的事情、我有自己的根,我們相扶相依,但又彼此獨立。

你有你陽剛的一面,但我也有我陰柔的一面,你不必像我,我也不必迎合你。我們同甘共苦,我們相濡以沫,我們可以隨時離開彼此,但也可以一生一世。

這就是偉大的愛情,我會成為我自己、我會愛我自己,但我也理解你、支持你、和你站在一起。


我讀到的大概意思,就是這樣。

這才是愛情該有的樣子,這樣才有可能會幸福。

你把你的希望和你的生命寄托在別人身上,那麼你永遠都不會幸福,因為幸福從來都不是結果,幸福講的是過程;幸福不只是得到,幸福還是創造。

幸福不是有人帶你去高檔餐廳吃飯,不是有人拿豪車載你、給你買包買衣服給你錢花,那種幸福,是片刻的、短暫的,是不在中國人壽的業務範圍之內的。

幸福是創造的過程,就像你去山上搞野炊,幸福不是你啥也不幹,最後人家做熟了你跟著一塊兒吃,而是你自己撿柴、生活,忙得滿頭大汗,最後吃上自己做的東西,整個過程才是幸福的。

可是,很多女孩自己放棄了主動、放棄了拼搏、放棄創造,只是想有依靠、只是想得到——得到承諾、得到保證、得到依靠。


把「得到」作為幸福的指標,結果無外乎兩個——要麼被滿足後的厭倦,要麼不被滿足後的痛苦。

從這個角度講,男人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從小被教育成強者,從小就被教育要「志在四方」,知道自己人生的價值在於自我實現,知道想要什麼得靠自己努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能怨別人。但女孩是不幸的,她們從小被教育成弱者,父母希望她「嫁個好人家」、希望有人疼她愛她,把她當弱者看待,把找到好男人、有好的婚姻當成人生的歸宿,很大程度上是自願放棄了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女孩們生氣了,希望男孩「哄哄她」——這就是自我矮化的表現,「哄」這個詞本身就不是什麼好詞兒,他是一種強者對弱者的憐憫和刻意退讓。

男人沒有退路,所以男人們不斷奮鬥,而女孩們最大的不幸,就是她總以為自己有退路。男孩從13歲就懂得要靠自己,女孩要等到33歲,離婚了、老公死了、老公有二心了,才發現男人靠不住,才想起來靠自己——從這個角度講,能耽誤女孩青春的,只有女孩自己。


很多女性矮化自己,不僅是希望得到男人的庇護、得到男人的寵愛,她們甚至自己都覺得女性不如男性,甚至覺得不被男人欣賞、不被男人愛的人生不完整——這太可怕了。

我作為一個男的,我從來不覺得女性比男性弱,尤其在這樣的社會,女性完全可以靠自己撐起一片天。女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比男性差,就拿開車來講,很多人調侃女司機不行,但他們不知道,還有更多的男司機不行。就像很多人包括女孩自己都覺得,女孩不如男孩聰明,可他們不知道,在校大學生中,女性的比例要比男性更高。很多人就要開槓了,說女性的智商差別不大,男性兩級分化嚴重,頂尖聰明的人,男性還是大於女性——那你看看這個歷年各省高考狀元比例,男性的優勢到底在哪裡?


女性跟男性的差距,是在成年以後被拉開的——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女性的依靠思想。

所以,多讀幾遍《致橡樹》,你會發現,寵愛不是愛情,愛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欣賞,愛情的前提是能夠獨善其身。

任何不能獨善其身的人,任何想要通過戀愛或者婚姻從對方身上獲取好處的人,任何想要找到「依靠」的人,你們最好別說那是愛,也希望你們——隨時都能做好失望的準備。

如果你能做好自己,隨時都想著靠自己,那麼你對別人的要求就會降低很多、你對別人的期待就會降低很多,你幸福的可能就會更大,失望的可能就會很小。

說一千道一萬,歸根到底還是要過自己能掌控的人生、談自己能掌控的戀愛、結自己能掌控的婚。只要你不想著靠別人,那你就永遠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愛情和婚姻。現實是,只有強者才能寵辱不驚,弱者只會寵辱若驚、患得患失——在這個時代,女性不是天生弱者,很多女性之所以成為弱者,是她們自願成為弱者,尤其在感情的世界裡。

希望你能靠自己而活,而不是靠運氣而活——因為,其實你並不是沒有選擇。

——完——

  • 作者簡介:李彎灣,情感領域作者。關心人的情感、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關注女性解放,關注男性壓力,關心性別平等。「為真理站臺、為弱小發聲」是我的寫作內在價值觀。願同各位一同成長,避免走散,歡迎知音留下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成熟的愛情觀?不妨再讀一遍《致橡樹》
    什麼才是成熟的愛情觀?答案早已在舒婷的《致橡樹》中寫明。致橡樹作者舒婷:一個內省獨立的女子舒婷,1952生,福建廈門人。《致橡樹》是1977年舒婷創作的一首當代詩歌。舒婷談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某天晚上,她與歸僑老詩人蔡其矯一起散步。
  • 舒婷的"致橡樹",是我見過「愛情最好的模樣」
    舒婷的"致橡樹",才是我所見過「愛情最好的模樣」。「致橡樹」一詩中,作者在一開頭就對「傳統的愛情觀」進行了否定。我想這也是木棉與「橡樹」之間的誓言,它完美地詮釋了舒婷在「致橡樹」中的表達的婚戀觀。
  • 讀現代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想到的愛情觀
    那麼,什麼是愛情?正確的愛情觀則至關重要。現在社會的離婚率逐年提高,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我想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愛情或者沒有正確的愛情觀。我的愛情觀是相愛的兩個人首先是平等的、相對獨立的、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要能同甘共苦,又相互成就。正如現代女詩人舒婷所寫的《致橡樹》裡表達的愛情觀。
  • 當代女性的愛情觀,寧願單身也不將就
    天天為柴米油鹽操心,這邊要服侍公公婆婆,那邊要服侍老公孩子,還要兼顧上班,這是為了什麼呢?難道自己父母生下你就是為服侍別人的嗎?不是吧!當代女性正因為自己有能力養活自己,也不需要依附誰,不需要看誰臉色,所以寧願不要也不會將就。
  • 最好的愛情觀是什麼?
    任何節日都沒有驚喜,他不需要費勁心思送我什麼,我也不會因為這些事情和他生氣!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我們之間就像是親人。——張愛玲我想,最好的愛情觀是,你有麵包,我也有。舒婷曾在自己的《致橡樹》中說過:「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最好的愛情觀,從不是對自身的損耗,而是去變成更好更幸福的人。
  • 當代女性需要什麼樣的愛情觀?
    當今社會男多女少的不爭現實,讓很多女性在婚戀中對自己的定位把握得不是很準確。從戀愛開始到結束,很多時候一直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地位,有時候壓的男人快喘不過氣來了。那麼現在的女性需要有著怎樣的愛情觀呢?首先,在有一個正確的愛情觀之前,是需要有一個正確的三觀的。
  • 【輕風聽雨】致橡樹: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不零/文 《致橡樹》是中國現代詩人舒婷於一九七七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這首詩共三十六行,細膩的語言,宣揚了新型的愛情觀。這首詩借木棉樹對橡樹的告白,來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愛情觀,在當時那個大男子主義,女性低下的時代,詩人傳達了呼喚自由,風雨同舟,美美與共的愛情觀,發出了愛情中男女平等,新時代女性的獨立宣言。
  • 舒婷的《致橡樹》:婚姻中不會放手,等於在照顧一個巨嬰
    學不會放手,凡事都喜歡批評和幹涉時,換來的多半是另一方的無能。就拿拖地、收拾家這一事來說,母親拖的地總是會留下死角,父親看不下去,不得不重拾拖把。洗個碗吧,嫌衝洗的遍數不夠;就連洗個襪子,都會嫌沒有翻面;人都是要臉皮的,父親經常一副家長批評小朋友的態度,母親聽得厭,乾脆就做起了甩手掌柜。而父親攬家務,晃眼就是幾十年,現在我們都成家了,父親本來可以鬆口氣,自在地好好過老年生活。
  • 女性愛情觀的千年曆程
    這個話題,從來不曾超越我們所生活的平行時空,但也從來沒有過完美的答案。只不過,當我們回首那些特定時空下的人和事,卻往往不勝唏噓。愛情是兩性關係中的重中之重。女性的愛情觀,實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雖然任何時代都有它的特定時代因素,由這些各種各樣的因素造就了各個時代人們的愛情觀,有一個無可反駁的原則,那就是無論有怎樣的時代問題,真誠的東西永遠難能可貴。
  • 出軌的婚姻,拿什麼來拯救
    那麼出軌的婚姻,拿什麼來拯救?使婚姻重新走入正軌,讓家庭重新變得穩定。首先要明白,不論何種情況下的出軌,都深深的傷害另一個人的心,而且這種傷害是不可逆轉的。如果,要想挽回這段婚姻,拯救這個家庭,就要撫平受傷害人的心。只有受到傷害的人真心原諒,婚姻才會輕鬆。因此,一個背叛者要拿出更多的誠心,以更多的實際行動去打動受傷害人的心,重新取得受傷害人的信任。
  • 你應該明白,超七成的當代女性追求「勢均力敵」式的愛情
    張愛玲說:「愛一個人可以為他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這是傳統的愛情觀念。如今環顧四周,你隨處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女生學會了搭著梯子自己換燈泡,趴在地上修輪胎,踩著高跟鞋在辦公室雷厲風行,踢掉鞋子秒變無死角辣媽。新時代的女性不再是被動的卑微的一方,如今暖男,紳士,小鮮肉,這類型的男生倍受歡迎,也是為迎合了女性越來越「剛性」的口味。
  • 拿什麼拯救你,我們這個時代的婚姻
    拿什麼拯救你我們這個時代的婚姻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這個數字創下了近10年來新低。自2014年以來,中國的結婚率一路走低,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離婚率不斷走高,仿佛離婚成了大勢所趨。
  • 被當代小孩子「愛情觀」甜到,句句在理,孩子的愛情觀如何引導
    當代小孩子的&34;火了之前,網友們準備了一項調查,調查的對象有點特殊,他們就是一群小孩子。在這個調查當中,網友們問了小朋友們好幾個問題,而小朋友們也給出了各自的答案。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愛情觀究竟多在理吧!
  • 《致橡樹》:告訴你這才是打開愛情的方式,又想戀愛啦
    今天想分享舒婷的《致橡樹》,原因只有一個:每次讀它,都會讓我熱淚盈眶。《致橡樹》告訴我們什麼是最偉大的愛情,怎麼打開愛情的方式,怎麼與心愛的她永久相處......舒婷《致橡樹》片段>愛你是什麼?什麼是樹的形象呢?就是高高的站在她的身邊,堅定的注視著她的眼眸,你所給予的,並非只有陽光、雨露,還有朝霞和溫暖。你滿眼的山水都是她,你所有的停留都為她,這種愛不卑不亢、不喜不悲,不會讓對方感到壓力、壓迫,也不會讓自己卑微、低沉。倘若心中如此,那便是:愛了。什麼是偉大的愛情?
  • 破碎婚姻中長出來的愛情觀:橡樹與木棉
    在今日頭條的公開課學習寫作,被要求寫作業:以我的愛情觀寫一篇文章。看到作業要求我笑了:呵呵,竟然要一個婚姻就在破碎邊緣,天天想著離婚的人寫愛情觀?有愛情這種東西嗎?然後又哭了:世上不是沒有愛情,是我沒有。我的愛情枯萎在自己一地雞毛的婚姻裡。可是愛情啊,終究是那麼美麗而誘人。即使在我婚姻的斷瓦殘垣中,也倔強地長出兩棵樹,伸展著枝葉,向我招搖,提醒我它的美好。
  • 是什麼確立了當代男性對女性必須「白富美」的審美觀念?
    在討論了當代女性對男性必須來看一下是什麼確立了當代男性對女性必須「白富美」的審美觀念?「白富美」和「高富帥」本來是網絡上的流行梗,但現在被越多人使用,哪怕在線下場合。那麼六個字真的能夠概括當代男性和女性的審美觀和擇偶觀嗎?
  • 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
    傳統愛情觀:受中國傳統儒家「禮俗」的影響,這部分大學生認為愛情就等同於婚姻,對待愛情要忠貞且從一而終。在抒發感情上,他們不自由不自主,男女授受不親。在傳統愛情婚姻觀的枷鎖下,他們反對婚前性行為,固執的認為女生一定要是處女,而且要單純。男生一定不能早戀,這樣才能有責任心值得信賴。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
    美好的一天從清晨的陽光開始,滿身的慵懶從被窩爬出,洗漱完畢點燃一支香菸,看著緩緩上升的煙圈,陷入一片沉思,我該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面對年級幾十的排名暗暗發狠曾幾何時,即便做個兼職也總要處處做到令人滿意曾幾何時,你抱著對於愛情的理想一路的瘋狂追隨曾幾何時,你的眼裡只有陽光和方向何以至今如此模樣——你感覺多年的寒窗苦讀並沒有改變生活多少你感覺工作的人際圈子複雜的讓你厭倦無比你感覺愛情都已經成為傳說中的東西你眼裡滿是空洞和乏味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
  • 當代年輕人愛情觀----我的觀點
    當代年輕人得戀愛觀,基本都是以各種聊天軟體開始得感情。始於顏值。有些人只衝著自己看著漂亮得去談感情。但是往往到最後。壓根就沒有什麼感情得存在。只是你戀於她得美貌,他戀於你得腰包。雖然呢。社會比較現實。但是我們還是首先要注重這個人本身怎麼樣。他自身得魅力。都說渣男。越完美得人,越會比較渣,因為他得完美只是表象。也是經過很多同得人,以後總結得經驗。其實你從細節出發。完全可以避免渣男。一個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