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進城找兒子養老,不到1年兒子跪求:媽,求您回老家吧

2020-09-04 程依依


俗話說「養兒防老」,這是農村非常流行的一種養老觀念,是通過養育兒女來解決自己老年階段的經濟和生活依靠的傳統。而且贍養老人也從一種義務變成一種責任。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說,贍養老人都是理所當然的。

在現實中,總會出現「蘇大強」式的父母,在《都挺好》這部現實題材電視劇中,很多人對蘇大強應該是恨之入骨,誰要是攤上這樣的父母,那生活真不知道該怎麼繼續下去了。

讀者王青最近非常苦惱,和丈夫認識7年多以來,都沒有最近兩個人吵架吵得多。兩個人吵架並不是因為感情出了問題,全都是因為婆婆的到來,讓原本溫馨的家開始變得狼藉起來。

王青和丈夫是大學的校友,在大學的時候兩個人只是認識,彼此並沒有什麼太大交集,後來參加工作了,兩人在同一座城市遇到,開始慢慢聯繫起來。時間長了,兩個人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

談了3年多戀愛,兩個人很少拌嘴,甚至紅臉的次數都很少。在戀愛的第4個年頭,王青決定和丈夫結婚了。兩個人對婚禮的要求都不太高,只是簡單的請親戚朋友吃了頓飯,然後就去國外度蜜月了。結完婚以後,兩個人開始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工作,想要在這個城市紮根,就必須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兩個人為了買套房,可謂是精打細算。

經過幾年精打細算的生活,王青和丈夫算是在這座城市站穩了腳跟。搬進新家沒多久,丈夫就和王青商量,想讓自己母親進城享幾天福。提到婆婆,王青心裡還是挺同情她的,公公早些年就去世了,剩她一個人住在鄉下也挺孤單的,所以王青沒多想就答應了丈夫。

婆婆搬來以後,王青極力想要做一個好兒媳,在丈夫去接婆婆的時候,王青就把向陽的一間屋子給打掃好了,並且新買了一床被子,還專門去菜市場買了食材,為婆婆接風洗塵。等丈夫陪著婆婆回家以後,王青一口一個「媽」叫的很甜,不過婆婆的態度並沒有想像中的熱情,王青心想可能是累了,也就沒在意。

時間長了,王青發現婆婆總是對她充滿敵意,而且婆婆明知道王青有點潔癖,卻還把屋子裡整得亂糟糟的,更過分地是,婆婆總是撿來的垃圾放到自己屋裡,搞得整個房子就是臭味,王青不止一次地讓丈夫提醒婆婆,誰曾想丈夫卻被婆婆一頓罵,竟然罵丈夫根本,不懂得節儉。

後來,婆婆漸漸把火撒到王青身上,動不動就衝王青指手畫腳,而且還向丈夫告狀,為此王青和丈夫沒少吵架,雖然丈夫知道不關王青的事,可礙於自己的母親,他也只能勸王青忍讓。

忍讓也是有度的,那天王青再也忍不住了,和婆婆爆發了大戰,一氣之下離開了家。這時丈夫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如果不妥善解決,兩個人的感情真要出問題了。

王青丈夫看著自己母親一臉無所謂的態度,心裡終於下了決心,他當即跪在母親面前說:「媽,求您回老家吧,您要是再這樣下去,我這個家就散了。」王青的婆婆怒罵道:「你這個不孝子,我辛辛苦苦養你這麼大,為了一個女人你就這樣對自己老娘,你可真夠孝順的。」儘管如此,王青的丈夫一直堅持送自己母親回家,最後,王青的婆婆選擇了妥協,悻悻地回了老家。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覺得王青的丈夫不孝順,畢竟那是生他養他的母親。但我可以明確地說王青的丈夫沒有錯,這樣的孝順不值得提倡,文中王青的婆婆根本沒有一個長輩的樣子,不值得尊重,也不值得去孝順。

贍養老人是一種責任,不過贍養這樣的老人更是一種災難。也希望一些老人能夠切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過於幹涉孩子的生活,也應該對孩子多一些體諒,不要把孩子的孝順當成胡作非為的籌碼。大家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老人進城找兒子養老,不到1年兒子跪求:「媽,求您回老家吧」
    俗話說「養兒防老」,這是農村非常流行的一種養老觀念,是通過養育兒女來解決自己老年階段的經濟和生活依靠的傳統。而且贍養老人也從一種義務變成一種責任。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贍養老人都是理所當然的。搬進新家沒多久,丈夫就和王青商量,想讓自己母親進城享幾天福。提到婆婆,王青心裡還是挺同情她的,公公早些年就去世了,剩她一個人住在鄉下也挺孤單的,所以王青沒多想就答應了丈夫。
  • 帶孫子8年,看完兒子的朋友圈,老人含淚回了老家
    在我們心情失落,遭遇困難的時候,媽媽在的地方就有無窮的安全感,有媽的孩子,還可以回到老家,吃一頓母親做的家常菜,媽媽是世上最溫暖的人,即使刀子嘴豆腐心,卻凡事為我們著想。,我哭了我的老伴因病去世多年,兒子是我靠擺小攤賣燒烤養大的,都說窮人家的孩子志氣高,我的兒子很有出息,畢業了就找了份好工作,還娶了個漂亮的城裡媳婦兒,可真為我們周家爭光,看著兒子也成家立業,我也算完成任務了,我準備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老年生活,搬回了農村老家。
  • 財產全部給了兒子,他卻拒絕養老,老人道出一句話,兒子後悔莫及
    前言父母生我們,養我們,他們都是不求回報的去幫助我們,如果說求回報的話,只要求在他們晚年的時候能夠讓他們抱上孫子,給他們養老送終。然而現在的人都太看重利益,如果老人沒有對自己有任何利益了,那他們可能就會不是很友善的對待老人。
  • 老人為養老,把房子「當」給兒子20年。誰知不到倆月都受不了了
    只是敷衍回問了一句:「爸,你說的『當』,是什麼意思?」老李說道:「我好好給你講講。『典當』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兒吧?我現在這套房子,就要押給你。我按20年算,平均一個月4000塊錢出頭,湊個整,我就要4000,你每個月把錢打給我。我要是再活夠20年,你不虧;我要是走的早,你就賺了。同不同意?」兒子還是沒明白父親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是想著把房子賣了養老,還是想讓自己出點贍養費?
  • 婆婆給女兒帶孩子惹惱兒媳:別找我養老,回老家自己過
    等想回到兒子家時,兒媳卻拒絕給大媽養老,甚至讓她回老家去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吧!還沒從老公去世的悲痛裡走出來,兒媳就生了孫女,大媽抹掉眼淚馬上就趕到了兒子家,幫他們倆帶孩子做飯,解決後顧之憂好安心上班。這剛帶孩子到1歲,女兒生個兒子,女兒婆婆身體不好,不能幫她帶孩子,女兒在家帶孩子都不能上班。女兒只能求大媽來幫忙帶帶孩子,每天都給大媽打電話,求她早點來幫一把。大媽權衡利弊後只能暫時放下孫女去幫女兒帶外孫了。
  • 70後的鄉下公婆進城「享福」――農村未來老人養老的新模式
    進城「享福」兒子大專畢業後就找到了一份銷售的工作,兒媳婦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在一家公司做職員。婚前,梅大姐傾其所有在兒子的工作地,首付買了一套100多平房子,婚後,由於兒媳婦懷孕了,梅大姐和老公一起到了兒子那裡。
  • 「媽,我求你了」獨生子跪求母親去養老院,背後原因惹人心酸
    文\好孕姐都說「養兒防老」,但隨著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這種養老方式也不保險了。朋友小劉,是獨生子,他老婆是獨生女,當初結婚時周圍人都說「門當戶對」。因為都是家裡的「唯一」,雙方父母都能幫襯小兩口,婚後日子很好過。但最近,家裡兩位老人接連病倒,讓小兩口崩潰了。先是母親突然中風,之後留下偏癱後遺症。接著,嶽父摔倒,腿骨折了。
  • 60歲老人傾訴:想在兒子家養老,出錢出力還生活不好,也做不到
    當老張跟兒子說了自己的想法時,兒子說,爸,真不是錢的問題,你看,我媽在這裡幫忙帶帶孩子,好像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可您在這裡,尤其是夏天,真的太不方便了,而且你兒媳一聞菸酒味就頭疼,她也是忍了很久了。老張嘆了口氣,說時代不同了,老人出錢出力還會被嫌棄,回自己家過日子去吧。其實,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我們傳統的「養兒防老」思想已經過時了。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老人的養老觀念還是要轉變的。不能再按照以前的方式來要求年輕人。
  • 獨自帶大兒子,為他買房娶妻帶娃,孫長大兒媳:媽,你回老家養老
    為了兒子買房娶親,宋阿姨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原以為能指望兒子兒媳養老,可最終卻只落到孤身一人回老家養老。宋阿姨這輩子也算是命運坎坷,兒子剛讀初中,老公就出了車禍,撇下他們娘倆相依為命。宋阿姨那時覺得天都快要塌下來了,要不是還放心不下兒子,也許她也隨著老公去了。宋阿姨的兒子,對讀書沒有什麼興趣。
  • 母親給兒子太多,他卻不給母親養老,老人一句話,兒子後悔不已
    但是,現在有許多孩子兩極分化的態度對待老人。老人的經濟狀況不佳,孩子們愛答不理。相反,那些條件良好的老年人可以為他們的孩子付出高昂的代價,並且相對受歡迎。因此,許多老人不禁感到自己只有在有錢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孩子的孝順,但如果這種老人不懂得「給自己留一條後來」,就很難讓孩子孝順 。
  • 在兒子家住半年,他們就要送我去養老院:媽,那裡的生活比家裡好
    晚年跟隨兒子一起生活是她多年來的願望,如今終於實現了,她的心裡無疑是感到寬慰的。她還記得臨來前,村裡的那幫老姐妹都來送行,羨慕她養了個好兒子,要進城享福,安度晚年去了。其實,鄭阿婆早就想進城跟兒子一起過了,可兒子始終沒有邀請,她也就不好意思開口。直到那次摔倒,在床上躺了十多天後,兒子才說了一句,要不你就進城一起住得了。
  • 婆婆,您說不靠我們養老,怎麼還天天來蹭飯吃?去您小兒子家吧
    婆婆,您說不靠我們養老,怎麼還天天來蹭飯吃?去您小兒子家吧!大兒子結婚,婆婆分文不出,不給彩禮也不拿買房錢,還說以後養老不靠大兒子和大兒媳,把錢留給小兒子,如今大兒子結婚2年,婆婆卻天天來蹭飯吃不說,還經常順走一些東西送給小兒子,兒媳忍不住,終於怒了,最後結局如何?說這事之前我還是先說說各自的家庭情況吧。
  • 我養養子14年,他給我養老,77歲農村老人:親兒子不如外人
    而在農村不說一個村,就是一個鄉裡,都還認得一些人,走到哪裡,都能跟人聊一會兒,感到親切,這或許也是大多數農村老人最終想回農村葉落歸根的原因吧。面對老人「葉落歸根」的想法,應該如何面對呢?不可否認,農村空氣好,視野開闊,從養老方面講,老年人身體狀況一般都不太好,生病的機率很高,就醫條件無論如何是比不上城市的方便、快捷。因而,如果和子女在一起的農村老人,過得還算愉快,就不要東想西想,也不要想著回老家生活。當然,那些與子女之間過不習慣的,可以考慮回老家居住。
  • 一位六十八歲老人的悔悟,請永遠不要把自己的養老錢交給自己兒子
    ,張大爺說他年輕時從老家農村去城裡謀生,憑藉自己聰明的頭腦在城裡打拼幾十年後完全站穩了腳跟後在城裡買了一套樓房,就把自己的老婆和兒子接到城裡就這樣過上了好的生活。沒有想到他們的生活剛剛好了起來不到一年老婆生病去世了,自從老婆去世後她卻感覺自己的身體還能行,當時他就在自己家的附近找了一份清潔工,一個月的工資能掙三千多塊錢,他覺得自己也就這麼一個兒子,老婆去世以後也就靠自己兒子養老了,就把自己所有的工資和卡全部都交給了兒子兒媳。
  • 故事:我生病住院,兒子兒媳讓我拿養老錢看病,老公給了兒子一巴掌
    我生病住院,兒子兒媳讓我拿養老錢看病,老公給了兒子一巴掌有些老人重男輕女,他們固執的認為養老靠兒子,可現實生活中往往女兒比兒子更孝順。前陣子我生病住院,前後花了5萬,兒子,兒媳的做法讓我感到憤怒,老公為給了兒子一巴掌,如今我和老伴打算在女婿家養老。當年我和老伴把兒子寵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委屈,對女兒非常冷落,少了許多關心。
  • 兒媳不願伺候我養老,我選擇收拾東西回老家:只有兒子孝順,沒用
    兒子在處理完爸爸後事,第一時間就提出帶我去城裡養老。但我一開始沒答應,我早就看出來,兒媳婦不怎麼喜歡我,我就不過去添堵了。我現在身體不錯,手裡也有點積蓄,完全能自己照顧自己,還是一個人在村裡住著自在。說起我兒子,村裡沒人不羨慕,兒子從小學習好,後來大學畢業後回了老家,在城裡工作,工作不錯。結婚對象是自己找的,兒媳婦家境不錯,人也長得不錯,對我兒子其實挺好,唯一就是看不上我們。
  • 帶孫8年兒媳沒給一分錢,看到兒子朋友圈後,老人含淚回了老家
    兒子結婚三年了,兒媳生了孫子,我當時我過去照顧兒媳,想著等兒媳出月子後,我再回去做小吃賣,我沒有退休金,所以只能靠賣小吃賺些養老錢,可是兒媳婦滿月後,卻說讓我幫帶孩子,她出去工作,面對兒媳的要求,我也不好拒絕,然後就翻到了兒子家,幫忙看孫子。
  • 老人住在兒子家,遭遇兒媳的冷漠
    可自從兒子一家搬到進城裡,老家就剩老倆口了,再加上前兩年都病過一場,沒有兒子在身邊的日子,讓他們害怕。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身邊需要有人照顧呀。兒子也很孝順,聽出了老人願意進城的意思,便把父母接進了城裡。兒子的房子是三室一廳的,孫子孫女都在外地上班,不經常回來。兒子兒媳婦又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平時就老倆口在家,倒也安靜。張大爺自認為還是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可還是經常遭到兒媳婦的數落。有時嫌他忘了衝馬桶;有時嫌他刷牙的時候噴的到處都是;有時候還嫌房間有味兒。
  • 「兒子,媽老了,我能來你家裡養老嗎」「媽,您還是去妹妹家吧」,養兒防老啊
    我一次又一次的給兒子打電話,讓兒子回來看看我,或者是和兒媳婦回來小住一段時間。但是兒子和兒媳婦沒有回來過,我知道,兒子結婚之後啊,這眼裡心裡想的都是兒媳婦一家,對於我這個母親呢,也是不怎麼在乎了,所以也就更別說是孝順我了,反倒是女兒,女兒嫁人之後,倒是也經常回來看看我。眼看我就65了,丈夫都已經去世5年了,我一個人過了五年,也真的是很孤單,所以我想去跟兒子和兒媳婦同住。
  • 67歲老人自述:跟兒子養老3年,我才明白晚年依靠的不是兒子
    導語:養兒防老是多少老年人的思想,67歲老人痛哭,在兒子家養老3年,才明白晚年能依靠的不是兒子。自述:張大爺67歲老伴走得早,現在我一個人住在村裡面。很多老夥子都勸我去跟兒子養老吧,一個老人晚上要是出點事情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