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同事聽說我喜歡讀書的時候,毫不客氣地打擊我:「讀書有什麼用啊?」
在他們眼裡,讀書是一件特別做作、偽文藝的事情,一不能吃飽飯二不能賺到錢,與其花時間讀書,還不如多做點賺錢的實事。
我在功利性地讀了六七十本書之後,也開始懷疑起讀書的意義了。讀得多但記不住,而且讀完之後生活並沒有什麼改變,讀書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現在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太多了,想的東西也太多了,書一本接一本地看,但日子依然是在一天天地重複。
似乎有些東西越想抓住越抓不住,越想改變越是改變不了。
直到後來,我在一篇文章裡看到這樣一段話:
你從80樓往下看,看到的全是美景;但你從2樓往下看,看到的全是垃圾。
人若沒有高度,看到的全是問題;人若沒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雞毛蒜皮。
這時候我突然醒悟過來,這不就是讀書的意義嗎?
讀書雖然不能讓我們直接賺到錢,但它能讓我們擺脫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零零碎碎,站到更高的樓層裡看人生,就像上面那幅圖那樣。
總有人說「出生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這句話一半對一半又不對,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思維格局,確實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格局。
但不代表這種先天影響沒辦法改變,讀書恰恰就是改變我們思維格局最好的方式。
一個人,如果思維格局一直處在比較低的樓層裡,也許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壞人壞事,今天為別人把垃圾扔你樓下而生氣,明天為丟了東西而生氣,大後天又為其他事情而生氣。
長期住在這種低樓層久了,可能會被眼前的雞零狗碎和勾心鬥角磨滅了生活的光彩,變得斤斤計較、負面悲觀。
但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格局是在80樓,即使眼前的生活並不富裕,但他每天都能看到窗外藍天白雲、日出日落,這種精神上的愉悅讓他每天都在享受生活的美好。
有錢不一定能住80樓,沒錢也不一定只能住在低層,人的思維格局有多高,不是金錢決定的。
讀書也許不能直接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它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富有。腳步到達不了的地方,思想可以到達,沒錢住不了的樓層,思想可以企及。
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和他的孫子住在一起,老人每天都會早起讀書。有一天,孫子問他:「爺爺,我也想和您一樣讀書,可是我一把書本合上就忘得一乾二淨了,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呢?」
老人給了孫子一個裝過煤炭、髒兮兮的竹籃,對他說:「你用這個竹籃去河邊取一籃子水回來。」小孫子照做了,只是在回來的路上,竹籃裡的水早就漏光了。
老人笑著對孫子說:「你下次得跑得快一些。」孫子跑得飛快,但水還是漏光了。試了好多次之後,孫子洩氣了,他對爺爺說:「爺爺,這個籃子根本裝不了水,根本就沒用!」
爺爺笑著說:「真的沒用嗎?你好好看看這個竹籃。」孫子認真看著手裡的竹籃,發現之前那個髒兮兮、黑乎乎的竹籃,變成了一個潔淨如新的竹籃。
爺爺見孫子已經領悟了,便對他說:
「書是河水,我們的心就是那個裝過煤炭的竹籃,也許每次讀書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都沒有撈到。但我們的心就像這個竹籃一樣,在一次次的洗滌中變得更加乾淨了,讀書可以淨化我們的心靈。」
孫子點點頭,從此之後跟著爺爺早起讀書,不再追問結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因為「讀完一本書後什麼都忘了」而焦慮,有時候讀書並不在於記住了多少,而在於你投入了多少,是否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了內心的平和及滿足。
楊瀾說過一句話: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人生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也許我們出生平凡、工作普通,但我們可以通過讀書讓自己的精神更加富裕。
也許我們看過的書最終都會成為過往雲煙,但它們卻會潛移默化地成為我們身上的一部分,然後通過做人做事而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