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絲垂綸
導語:
交人交心,交友交真。人與人之間建立深厚感情,不能只看嘴上功夫,做表面文章。要從做人做事開始,用心去體會。
所謂共事知心,只有共同經歷一些事情,才能增進彼此的關係,看清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從而了解認識其為人本性。
老人們搭伴兒生活同樣如此,通過日常的交往,兩個人之間以及與孩子們之間,才能互相了解和認可。
68歲老鄰居郭大叔,每說到與老伴兒一起度過的10年就激動不已。
郭大叔是一位小學老師,性格開朗隨和,為人善良耿直,無論在學校還是鄰裡之間,都是一個被稱讚的好人。
他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都已經結婚成家,搬進了城裡。幾年前,妻子也生場大病去世了。這樣一來,偌大一個院子裡,冷冷清清,只剩下他一個人啦。
那時,郭大叔每月有將近兩千元的工資,這在農村可是好條件了。於是很多好心人便上門給他介紹老伴兒。他不好推辭,也就去見了兩個。
可後來孩子們知道了,認為這事有些不妥。他們說郭大叔快退休了,回頭肯定要跟他們到城裡,如果找一個村裡的後老伴兒,會帶來很多麻煩的。
想想孩子們說的也有些道理,那就從城裡找吧。郭大叔實際沒太在意,不就是搭個伴兒嘛,只要孩子們不反對找,哪裡的無所謂。
不久,果然一個乾淨利索的城裡大媽進了他的門。
這個郭嬸有兩兒兩女四個孩子,自從退休後就開始帶孫子孫女,弄得比上班還忙。可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給誰看,不給誰看難以平衡。
二兒子兩口子工作忙,孩子又小。她就主動把孩子接到身邊,想著可以減輕點他們的負擔。這兩口子自然是高興了,可大兒媳婦卻不高興了,說自己也忙不過來,也要把孩子送過來。
沒辦法,一樣的親兒子親孫子,不能有偏向呀,送過來一起看吧。再加上閨女有時也把孩子帶過來,這下她真是吃不消啦!
郭嬸思來想去,自己一把年紀了,這樣下去一定承受不了的,乾脆誰家的也不管了。這一說不管了,兒女們嘴上不說,臉上都有點不高興了。
正在這當口,有人私下裡聊起找老伴兒的事,郭嬸沒猶豫就同意了,趕緊找個地方清靜幾天吧。
郭嬸來到了村裡,但幾個兒女對郭大叔都很不認可。一是他們覺得後老伴兒沒有感情基礎,不靠譜;二是他們認為郭嬸不帶孩子了,都是郭大叔在背後攪和的。
了解情況後,郭大叔心裡很不舒服,自己這日子還沒開始,麻煩就先來到了,關鍵這種事還不太好說明白。怎麼辦呢?不聞不問肯定是不行的。
過了一段時間,郭大叔與這位郭嬸互相體貼、照顧,相處得挺融洽,彼此都很滿意,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兩個人的心情好了,精神面貌也改變了很多。
可是關係再好,如果沒有孩子們的祝福,總覺得還不夠圓滿。兩個老人一合計,就讓他們都把孩子送過來,反正家裡的院子大,就當開幼兒園了。
從那以後,郭大叔教孩子識字讀書,郭嬸負責孩子們吃喝,一天到晚,院子裡都熱熱鬧鬧的。天氣好的時候,老兩口就領著這幫孫男娣女的到地裡轉一圈,挖點野菜或是採摘一些水果。
看到老兩口的態度,兒女們都沒了脾氣,慢慢地也理解了。畢竟老人們大半輩子都不容易,過幾天自己想過的日子也是應該的,何況還這麼幫助自己呢。
有一回,郭嬸不小心摔傷膝蓋,住進了醫院。兒女們話裡話外地埋怨郭大叔,沒照顧好她。
郭大叔什麼也沒說,一個人吃住在醫院,伺候了郭嬸一個多月。後來,郭嬸告訴孩子們,自己摔傷怨不得郭大叔,都是自己逞能造成的。
出院時,郭大叔又悄悄辦完了所有手續,沒讓孩子們拿一分錢。那天回到村裡的家,他張羅了一桌好飯。
吃飯時,他對兩邊的孩子們說:「你們都是好孩子,都愛自己的老人,但現在我們是夫妻,是搭伴兒的人,更懂得對方的重要性。以後的日子裡,我們互相陪伴,互相依賴,你們誰能代替嗎?」
坐在一旁的郭嬸也很動情,一邊抹著眼角的淚水,一邊說:「你們郭叔的話沒錯,不要光聽別人說,半路夫妻怎麼沒感情,怎麼只認錢,有災有病了誰也不管誰,那樣的人的確有,但也不是全那樣。我們的關係你們都看見啦!」
那一年的大年三十,郭大叔炒了幾個菜,想著老兩口一塊兒喝兩杯。忽然院門被推開了,雙方的兒女孩子們一起湧了進來。
沒等兩個老人反應過來,孩子們都齊刷刷地喊到:「爸、媽,我們回來過年啦!爺爺、奶奶,我們回來過年了!……」
院子裡一片歡聲笑語。68歲的郭大爺老淚縱橫,連聲道:「好,好!我要給每個孩子都發個大紅包。」
他們沒有苛求自己去做什麼,只是做了本應該做的事:尊重、孝敬老人;疼愛、理解孩子。
人們交往要用心。金錢物質很重要,但內心的交流與溝通,才能真正加深感情。
愛屋及烏,用心去愛別人,用心去體會別人的愛。讓陽光照亮我們的心房,讓善良溫暖每一個親人。
文後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