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1959年出生在農村,正是「三年自然災害」與「大躍進」,「天災」與「人禍」開始的歷史時期。
婆婆說在那個時期自己母親是如何把她生下來,如何把她撫養到能說話能走路能有記憶,她不知道,可自從她有記憶以後,她的整個童年沒能吃上一頓大米飯。
那時候大部分人家都窮都吃不飽,在她的記憶中幾乎都是母親拿著一個盆借米,常常是一個空盆出去又是一個空盆回來。
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婆婆的母親把地裡的紅薯拿回家切碎曬了,在沒借到米的時候再煮著吃。
紅薯畢竟也不多,婆婆的母親只好把蠶豆曬乾了,煮著吃,後來這樣的吃得多了就覺得難以下咽,她就把蠶豆炒熟了,再煮著吃。其實這樣更難吃。
婆婆說那時候她肚子好餓,好想吃飯,可是看到碗裡的這「飯」她又害怕,她真的吃怕了,太難吃了。
她記得6歲生日那天,她母親跟她說「今天我家閨女生日,給你吃好吃的。」
婆婆聽了她母親的話非常高興,可一走到飯桌前看到一隻雞腿下面的那半碗煮了的炒過的蠶豆,她「哇」地一聲哭了。
聽到哭聲,婆婆的父親就來哄她,可越哄她就哭得越厲害,終於惹怒了她父親,他拿起那碗連同裡面裝的煮的炒蠶豆還有雞腿往地上一摔。
摔了後婆婆哭得更兇了,她父親只好又撿起那雞腿,把它用清水洗了餵給婆婆吃。一邊餵一邊哄著「乖女兒,下一餐一定要你媽煮飯給你吃。」
婆婆聽了,一邊擦眼淚,一邊抽噎,一邊張口接著父親遞過來的已經撕好的雞腿肉。
她已經好久沒吃過米飯了,真的很想吃。那時候她太小,她不知道接下來的那一餐等待她的或許不是煮的炒蠶豆,而是煮的紅薯米或者是煮的沒炒過的蠶豆。
那時候想吃一碗米飯都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
婆婆說她還算幸運的,不管怎樣,還是有東西吃,別人家的小孩有的就只能挨餓或者吃鹽水填肚子。
我雖沒經歷過但我相信婆婆說的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存在的事情。
有資料說,現在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大躍進都被廣泛地視為一場空前的經濟災難。由於計劃部門使用誇大的數據,人力資源從農業被轉移至工業。大陸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數是2158萬人。東西方各方面的資料顯示死亡人數大約為2000萬人, 主要死因為餓死。一部分學者並且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
閻連科先生也在他的長篇小說《日光流年》第四卷《奶與蜜》中寫了這場災難。
他先是寫鋪天蓋地的螞蚱群把耙耬山脈的三姓村地裡的莊稼都吃完了,人們只得將打死的螞蚱曬乾磨成粉,和著之前的存糧一起吃。
後來這些吃完了,為了保住村裡健康的人不被餓死,只得把村裡各家各戶的殘弱沒有勞動力的孩子捨棄扔到西山梁下的溝裡。
這樣一來節約糧食,二來吸引烏鴉過來,他們就扑打烏鴉和著地裡扯的野菜當食糧。
閻連科先生的小說或許有些許誇張,但我們也從中看到了糧食對於人類有多重要。
婆婆說幸虧有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團隊還有傳承者,讓大家都吃上了飯,都能吃飽飯。
可大家好了傷疤忘了疼,能吃飽肚子了,就開始浪費糧食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剩飯剩菜不吃,全扔垃圾桶,多浪費,不知道做的時候少做一些嗎?特別是那些在飯堂吃飯或者是餐廳吃飯的,也不知道吃多少添多少,生怕「光碟」了被人恥笑,非要浪費才有面子。
婆婆說雖然現在都有飯吃了,都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