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守身如玉了20年,值不值得又有什麼意義?
自己心甘情願為親情做出的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更不用說為了自己的兒子。
這樣做雖然體現了母愛的高尚,但是未免有些極端。
說白了,是一種母性的一己之私。
愛子心切,可以理解。
即使做母親的對兒子百般呵護,終有一天兒子要離開巢穴,獨自去飛翔。
完整的家庭,孩子成才與否,另當別論。但孩子能感受父母的陪伴和愛的溫暖,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
而父親的存在,給予孩子的是一種威嚴和一顆做人的敬畏之心。
最可怕的是——人從小喪失了對人或事的敬畏之心,養成天不怕地不怕,對什麼都無所謂的「無心人」。
婚姻裡,一個男人的存在,不但是父親的角色,更是男人陽剛氣概的傳承。
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男人更多會舉起右手,而母親則容易伸開雙臂。在孩子的眼裡,媽媽的的嚴厲呵斥,只是生氣而已。但父親的不怒而威,是告訴孩子記住——什麼是不可觸碰的底線。
因此,缺乏男人參與教育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性格上會有過多的柔性成分,成為「媽寶男」。行為上也循規蹈矩,看上去——是一老實巴交的孩子。
更嚴重的會導致男孩子的「戀母」情節。
曾親眼見過一個單親家庭,十六七歲的「大男孩」在母親與朋友聊天的過程中,當著幾個朋友的面,突然走到他媽媽的面前做了個下脫內褲的動作,並對母親說自己下體有疙瘩很癢。在場的朋友無不面面相覷,為之愕然!
一個單親的媽媽,覺得自己完全可以既當媽又當爸,本無可厚非。
畢竟是親生的娃,自己不疼,誰人來疼?
至於為兒子「犧牲自我感情」值不值得,只有當媽的自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