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雙魚說情感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01
早在前段時間,有一張中國婚戀幸福力指數研究報告被公布出來,根據數據顯示:在人口、經濟等諸多因素條件下,中國當代的婚戀有四個很明顯的特徵:
結婚總數和結婚率一年比一年低;離婚總數和離婚率一年比一年高;大整體的初婚年齡呈現上漲趨勢;第五輪單身潮,主動單身已經成為新風向。
雖然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下,人們的思想不像之前那樣封建,婚戀觀念也變得尤為開放,但社會上還是有不少人,對大齡女青年和男青年存在一些偏見。
特別是30歲,或是35歲往上的女青年,都被統稱為「大齡剩女」。
那麼話說回來,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晚婚,甚至不婚呢?
在我國共迎來過四次「單身潮」。最近一次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第一部《婚姻法》頒布,否定了封建主義婚姻制度。
從1951年到1956年全國大約有600萬對夫妻離婚,這才引發了離婚風暴。
一、過於被動
這類主要是集中在農村地區的男性,婚姻成本過高,經濟壓力太大。
二、一般主動
這類人由於遇不到合適的,寧願高質量的單身也不願隨便將就。
三、特殊類型
有同性取向不被大家認可,從而一直未婚。
第二種「一般主動」的人主要表現在,能結婚但自己不想結,主動選擇被「剩下」。而「特殊類型」的人只佔了一少部分,只是個人的選擇,不能用好壞來說。
02
其實就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人。
我一直都認為,不應該為了結婚而去結婚,而應該為了追求幸福而結婚。但如果始終沒有遇到合適的人,痛苦的過日子,那真心不如單身一個人過。
最近幾年,我國初婚的年齡呈階梯性猛增,特別在北上廣一些一線城市,很多年輕人都選擇晚婚晚育。
下圖是在2015年按照年齡未婚的比例,藍色代表男性,紅色代表女性。
從圖中可以看出來,女性到了40歲以後未婚的很低,說明大多數女人都會選擇在40歲之前把自己嫁出去。
但無論處於哪個年齡階段,男性的未婚率始終是超過女性的。
就拿30歲為門檻,男人在30歲的未婚率能達到20.4%。每5個30歲男人裡,就會出現一個未婚的。
但女性在30歲的未婚率只有10.3%,每10個女人裡面就有1個未婚的。
可是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就算現在很多年輕人選擇晚婚,花費大量時間去遇到對的人,但人們對這些年齡越來越大的人仍然有偏見,特別是大齡女性。
如果當一個女性年齡到30歲,或者35歲還是單身的,人們就會帶著歧視的目光看待她們。雖然這對她們不公平,但又沒什麼辦法。
就像之前電影《哪吒之魔童轉世》中那句臺詞:人們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無論你怎樣努力,都無法搬動它。
03
微博上出現過這樣一個熱度話題:「女人到了35歲以後,應該隨便找個人將就,還是接著加大賭注等待愛情?」
但幾乎有百分之70的人選擇:隨便找個人將就過。
不得不說,那些選擇將就過日子的,很多都是現實的。她們不得不面對現實,認為女人到了35歲,在婚戀市場已經沒有優勢可言,而且還要面臨未來生育風險等問題。
剩下百分之30的人選擇繼續等待,她們的思想是多元化的,而且對於愛情的追求是堅信不疑的。
還有另外一點我們要知道,若一個女人到了35歲依然單身,那麼她的個人能力和心理承受,往往是常人不能比的。
因為只有內心足夠強大, 才不會活在外人的冷言嘲諷中,堅信自己的目標,相信自己能夠等到那個人。
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能承受外界的壓力,和外界帶來的孤獨感。
例如:父母逼婚。父母和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在他們的經歷和認知中,女孩子到了年齡就應該結婚生子,不然就是有反常規,甚至是不孝順。
更有一些社會上的人嘲笑你,看不起你,甚至辱罵你。
他們毫無道理的認為你嫁不出去,你沒有人要,甚至有人會說你有心理問題。
當然不願意和別人湊合,在孤獨中尋找愛情,前提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撐。
愛情本來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買彩票一樣,你始終無法猜到什麼時候會中獎。但在那個人到來之前,你要有自己的經濟能力,足夠自己生活。
如果你要等的人始終沒來,你又一直沒結婚,不願隨便將就,那麼你就要做下一步打算,安排自己的晚年,必須有物質基礎,清晰條理的退休方案。
這樣才不會在自己年色衰老時,內心感到無比孤獨和寂寞,後悔自己曾經的選擇。
其實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一個和自己和解的過程,別人成全不了自己要學會自己成全自己,即使沒有結婚,也不要盲目羨慕他人,從而忽略自己。
04
人生無論到哪個階段,在你面前的,會有多種選擇的路可以走。無論你選擇了哪一條,終歸有不如意的地方。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如果選擇那一條,會不會要比現在好很多呢?
可事實上,無論你選擇走什麼樣的路,內心都避免不了這樣的自我懷疑。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只有一切保持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才能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到達理想的終點。
END
今日話題:
你認為35歲以上的人,是應該將就找個人過,還是繼續等呢?
歡迎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