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我們如何做子女,那誰來教他們做父母

2020-09-27 懶人自由者

在中國,大部分父母是「倚老賣老」的。

父母靠著「長輩」「生育者」的身份,對我們肆意要求。教我們如何做到他們所期望的「孝順」,教我們如何做到他們所期望的「成就」。

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的高度,他們不會「犯錯」,不會「低頭」。甚至把他們的錯誤強加在我們子女身上。古人都說:子不教,父之過。而現在,錯的都是身為子女的我們。

就像他們沒有做到的,希望我們做到。而當我們沒有做到的時候,就是我們的錯,他們沒有做到,是沒有錯的。這時的藉口是,我們沒做到所以希望你們做到,我們要是能做到了還要你們幹什麼。當他們做到的時候,藉口又是我們都能做到,你們怎麼做不到,要你們有什麼用。

為什麼身為父母可以隨意制定改變規則,而身為子女就要被迫參與且實行。

這種父母子女關係向來不平等。父母可以選擇我們的出生,他們可以決定我們「生死」,我們卻不可以選擇父母。

當我們出現問題時,他們從不會從自身找答案,只會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我們。他們不斷教育我們什麼是對錯,如果他們的教育一開始就是錯的呢,誰又來教育他們。

「尊老愛幼」這個詞的前半部分也是常常被家長使用。他們要求我們尊老,但他們何時愛幼了。

媽媽的那些「名言」:「我是你媽」「你這麼跟你媽說話」「我都是為了你好」「我是你親媽,我怎麼會害你」…這些話傷了多少子女的心。

他們要求我們理解體諒他們,他們何時理解過我們。

在父母眼裡,我們的身體不舒服是為了逃避學習工作裝的,我們的不開心是想太多想的。我們不會因為工作累,只會因為遊戲累;我們不會因為工作委屈,只會因為瞎想委屈。

父母所期望的子女應該像傀儡般,像提線木偶般,任由他們掌控。

父母的所有可以因為「父母」這個身份被原諒,而子女卻不可以,子女的錯需要終身贖罪般去乞求原諒。

為什麼中國教育教不了父母如何做「父母」,因為他們更享受「父母」這個身份所帶來義務,而不想承擔「父母」的責任。

多少抑鬱輕生的孩子,多少叛逆的孩子,但這些始終喚不醒「裝睡」的父母,他們始終認為這些是孩子自己心理問題。

」父母這個詞太過沉重,有愛有恨。

希望父母子女可以相互學習教育,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4-以前「父母教我們」,現在「我們」也可以「教父母」
    催婚問題上,我們作為回應者,應該用「探究式」提問,來巧妙化解衝突,解決問題。我們做父母的,希望孩子能過的好。希望你可以跟我們經常聊聊你的現狀和對待愛情婚姻的想法,我們也放心些。好多人都會發現,父母比我們高一輩分,想做無話不談的朋友,難!想理性的溝通,難!讓父母成為「非暴力溝通者」,更是難上加難!父母更容站在高一階的位置,跟我們講話;他們更容易有控制性、強制性的語言;更容易用批評式的講話方式壓我們!教育我們!那怎麼辦呢?
  • 小時候父母教我們知識和做人,長大後我們教父母識別和運用網際網路
    時代的步伐太快,老年人群體已慢慢被遺忘,他們需要我們的等待,需要年輕人的體諒和關懷,特別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的親人都需要我們的支持,需要我們耐心地去教他們如何運用網際網路以及如何識別網際網路的各種虛假信息。
  • 面對老去的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守護父母
    如何與我們要守護的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是令人十分頭疼的問題。《請你迷失在我身邊》一書的作者岸見一郎被稱作阿德勒心理學家,讓我們一起跟阿德勒學習逐漸老去的父母。這本書的特別處在於,它針對的群體有兩個,不僅有對被照顧者的建議,還有對照顧者的引導牽引。
  • 子女對父母的付出很難超出父母對子女的付出,你贊同嗎
    晚上經常會被他們的哭鬧聲吵醒,擔心他們滾下床跌傷。幼兒期時,父母每餐要餵飯給他們吃,要耐心教他們學走路,還要擔心他們摔跤,要不耐其煩的教他們說話,擔心他們玩水時被淹,擔心他們玩火時被燙,一個小感冒或發燒都會令父母心急如焚,哪怕是半夜三更,天下著大雨,也要連夜背他們去醫院看病。
  • 教你幾招改善夫妻、朋友、子女、父母、同事關係
    最近讀的《共情式溝通》一書,就是對提高情商的補充說明,從行為舉止、面部表情、說話方式與語氣、待人接物等各方面教人如何提升情商,如何改善人際關係。他的理論實戰性強,不會讓你去刻意討好別人,而是教你做最真實的自己。
  • 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七個處世道理!父母的言行,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七個處世道理!父母的言行,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一個家庭,父母常常教導孩子這七個道理,必定興旺發達,富貴久遠。一、教孩子分清是非善惡,讓孩子從小就樹立做好人不做壞人的觀念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也注意到,人在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是很純真善良的,即便是有點淘氣,也和壞扯不上邊。之所以會有一些壞孩子、熊孩子,主要還是因為父母的教育不當。
  • 如何才是真的孝順父母?
    自古以來,孝一直中國的優良傳統,孝順父母是做兒女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如何才是真的孝順父母呢?《十三經註疏》中有這樣一段話,「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說的意思很明確。
  •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怎麼辦?專業人士教你這麼做
    1.只要電話一響,我總怕是我媽打來罵我,說我又做錯了什麼?2.我爸完全不知道我對任何事情的看法。什麼都是他說了算,而他始終認為我跟他想法一致。3.昨天我還是全世界最棒的兒子,做什麼都對,今天卻成了「沒心沒肺的東西」。究竟她的標準何在,我從來沒搞懂過。有可能從小到大,我們與自己的父母相處一直很難。尤其是當父母年齡越來越大後,難上加難。
  • 子女結婚後,父母與子女最好的關係是互不麻煩
    萍姐說,不管是兒子女兒,結了婚就有了自己的家庭,那就要和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一條心,把自己的小家照顧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兩家的老人都少摻和,日子終究要他們自己過。我們國家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一直都缺少邊界感。2007年火爆一時的影視劇《雙面膠》,至今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姑娘麗鵑嫁給了來上海工作的農村小夥亞平,在嶽父嶽母的幫助下,兩人買了房結了婚,亞平也一直是個模範丈夫,對妻子噓寒問暖。
  • 子女最大的悲哀,是父母在我們面前,開始變得小心翼翼
    近期挺火的一檔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papi醬談及父母給她發「在幹嘛」三個字。如果沒有及時回復,媽媽就會馬上補一句:「你是不是在忙?不用回我。」就這短短的兩句話,把一位母親想念子女又怕打擾子女,還擔心遭到嫌棄的那份小心翼翼,展露得淋漓盡致。
  • 我們沒有好父母,如何做好父母?
    是不是沒有「好父母」,我們就做不成「好父母」?父母於我們,或許有許多傷害,他們甚至從未聽見過,我們痛苦的吶喊。又不得不承認,那真的是只是父母愛我們的一種方式,正是他們經歷了太多,生活裡的痛,才迫切而焦慮的希望,兒女們能在他們的指引和庇護下,一生順遂,無災無難。
  • 父母如何教女兒把婚後日子過踏實(原創)
    童話故事做後一句經常說「王子和公主結婚,過上幸福的生活。」女兒那幸福生活到底怎麼樣,娘家父母覺得結婚就完成了任務,都沒有教女兒如何過這幸福生活。結婚後,看到好多小夫妻磕磕碰碰,搞不懂婚禮上單腿跪地信誓旦旦宣誓的女婿怎麼變了,到底哪裡出問題?有沒有發現結婚後的女人有兩種有趣的現象,有的喜歡把娘家東西設法弄到婆家,有的媳婦喜歡把婆家東西往娘家拿,回娘家大包小包唯恐吃虧,到底什麼心態呢?
  • 當父母不再年輕,我們千萬不要做叉燒
    生老病死,是我們逃不掉的永恆話題。都說要善待生命,實質上還不如從關心自己父母開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懂得了一些人事。才會真正的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尤其人到中年,才真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一邊奔波生活,一邊教養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可憐天下父母心 。而這時候需要認真考慮父母的養老問題了。
  • 如何孝順父母,我們做對了嗎?
    孝順父母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凡明事理者無不都是孝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古老先賢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我們要懂得感恩。然而我們到底該如何孝順父母呢?其實,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孝順是:照顧好自己,不要讓自己受到傷害!
  • 父母子女一場,到底一意味著什麼?淚目......
    從來沒有向我們索取任何東西,反而是記著每一個後輩的喜好,無私的奉獻她的一切。我們作為晚輩的,對她做的事,卻不及她付出的千分之一。02時常在想,父母子女一場,到底意味著什麼?作為一個醫護工作者,深刻的體會到上述所說,記得我剛去醫院實習的時候第一個科室去的就是中風科,裡面的大多數老人都是行動不便的,吃喝拉撒也不能自理,都需要子女的照顧,經常可以見到做子女的大聲呵斥躺在病床上不能言語的父母,父母的眼神充滿了無助、絕望。每當看到這裡,我就會想,這樣餵飯、教他們練習走路,學著說一言半語,不正是像及小時候父母教我們一樣嗎?
  • 珍惜此生為人父母子女的緣分
    當我們因為學習、工作、家庭等等各種原因,而不能經常看望父母時,卻忘了我們的父母已日漸衰老。想要奉養父母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最大的遺憾,還有比這個更讓人悲傷的嗎?
  • 為什麼現今社會做父母難,做老年父母更難?
    對年輕一代來說,對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的孝順持懷疑、拒絕、批判的態度,而新的正確的人生理念和輿論導向則正在樹立的路上,所以,時代的變化,人的變化,讓父母的角色定位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做父母難,做老年父母更難,做需要子女照顧的老年父母難上加難!做父母難,是因為過去的年代,學校是淨土,老師是園丁,社會較清明,相對還公平,小孩進了學校基本上家長就不用多操心了,而現在,好老師+好家長=好學生。
  • 父母逐漸老去,我們能為他們的健康做點什麼?
    重陽節到了,每次看著漸漸老去的父母,總有一種感傷湧上心頭。特別是當父母生病之後,你才發現,賺再多的錢,都不如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父母健健康康才是最重要的。而為了父母的健康,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如果你真的想出去旅遊,找機會帶上父母一起去看看吧。哪怕一年一次,旅行也是對他們健康有效的治癒方法。
  • 正確引導青春期的愛情觀 教孩子不做沉默的羔羊
    你可以說他們幼稚,也可以說他們早熟,但我們不能打擊、打罵、強行阻止,父母越是幹涉,越加劇情侶關係的升溫和發展。 愛情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呢?看見ta就臉紅心跳,想和ta說話,又緊張到語無倫次。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愛情的美好和愉悅,他們有權利享有愛情。同時也要提醒孩子,如果有人利用愛情的感性,去控制、索取,我們也要學會拒絕。特別是女孩子,傳統觀念讓我們從小教女孩要順從、聽話、為對方著想等等,愛情裡的兩個人是平等的,沒有誰聽從誰。
  •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在我們面前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了?
    因為我們知道,父母永遠不會怨恨自己。因為醫生說要做檢查,要500塊錢的CT費。佝僂著身軀的大爺,蹲在走廊裡給子女打電話,小心翼翼地問自己子女的意見。曾經那頂天立地,如大英雄一般的父親,在跟自己子女說話時,言語中甚至都要帶著一絲「猶豫